白花前胡

白花前胡

白花前胡( Dunn):又名前胡、雞腳前胡、官前胡、山獨活。傘形科,前胡屬多年生草本,高0.6-1米。根頸粗壯,徑1-1.5厘米;根圓錐形,末端細瘦,常分叉。莖圓柱形,髓部充實。基生葉具長柄,葉柄長5-15厘米,基部有卵狀披針形葉鞘;葉片輪廓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三出式二至三回分裂,第一回羽片具柄,柄長3.5-6厘米;復傘形花序多數,頂生或側生,傘形花序直徑3.5-9厘米;花序梗上端多短毛;總苞片無或1至數片,線形;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花瓣卵形,白色;花柱短,彎曲,花柱基圓錐形。果實卵圓形,背部扁壓,長約4毫米,寬3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根供藥用,為常用中藥。能解熱、祛痰、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及癤腫。根含多種香豆精類。 產甘肅、河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武夷山)。生長於海拔250-2000米的山坡林緣,路旁或半陰性的山坡草叢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花前胡 白花前胡

多年生草本,高0.6-1米。根頸粗壯,徑1-1.5厘米,灰褐色,存留多數越年枯鞘纖維;根圓錐形,末端細瘦,常分叉。莖圓柱形,下部無毛,上部分枝多有短毛,髓部充實。基生葉具長柄,葉柄長5-15厘米,基部有卵狀披針形葉鞘;葉片輪廓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三出式二至三回分裂,第一回羽片具柄,柄長3.5-6厘米,末回裂片菱狀倒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截形,無柄或具短柄,邊緣具不整齊的3-4粗或圓鋸齒,有時下部鋸齒呈淺裂或深裂狀,長1.5-6厘米,寬1.2-4厘米,下表面葉脈明顯突起,兩面無毛,或有時在下表面葉脈上以及邊緣有稀疏短毛;莖下部葉具短柄,葉片形狀與莖生葉相似;莖上部葉無柄,葉鞘稍寬,邊緣膜質,葉片三出分裂,裂片狹窄,基部楔形,中間一枚基部下延。

復傘形花序多數,頂生或側生,傘形花序直徑3.5-9厘米;花序梗上端多短毛;總苞片無或1至數片,線形;傘輻6-15,不等長,長0.5-4.5厘米,內側有短毛;小總苞片8-12,卵狀披針形,在同一小傘形花序上,寬度和大小常有差異,比花柄長,與果柄近等長,有短糙毛;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花瓣卵形,小舌片內曲,白色;萼齒不顯著;花柱短,彎曲,花柱基圓錐形。果實卵圓形,背部扁壓,長約4毫米,寬3毫米,棕色,有稀疏短毛,背稜線形稍突起,側棱呈翅狀,比果體窄,稍厚;棱槽內油管3-5,合生面油管6-10;胚乳腹面平直。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2000米的山坡林緣,路旁或半陰性的山坡草叢中。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武夷山)甘肅、河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省寧國市白花前胡產量居全國之最。

繁殖方法

前胡結種子較多,種子發芽率較高,可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或直播。一般9-10月霜降後,前胡果實呈黃白色時,果實成熟,把成熟的前胡種蓬用剪刀連花梗剪下,放於室內後熟一段時間,曬乾擦打,搓下果實,然後除去雜質,再過篩簸淨作種。

栽培技術

選地

前胡的生長適應性廣,無論田園坡地、荒山荒灘都可種植。土壤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腐殖質含量高的夾沙土,PH值在6.5-8.0之間,中性偏鹼的腐殖質土、油沙土、黃沙壤土最為合適。溫度高且持續時間長的平壩地區以及蔭蔽過度、排水不良的低洼易澇地方生長不良,且易爛根;質地粘重的黃泥土和乾燥瘠薄的河沙土不宜栽種。所以前胡選擇陽光充足、土壤濕潤而不積水的平地或坡地栽種。最好是在頭年冬季,將地上前作枯物及雜草除下,鋪於地面燒毀,然後深翻土地讓其越冬。次年2月份施入腐熟的豬牛糞後再翻1次土,除去雜草,耙細整平。

整地

種植前胡的土地要精細整理,冬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鋪于田間地面進行燒毀,深翻土地,炕冬。冬翻土地前10天,可每畝地用48%氟樂靈乳油(草甘磷)80-100ml兌水40-50kg對表土均勻噴灑,但噴灑後及時進行淺翻、將藥液及時混入5-7cm土層中,增強除草效果。次年播前剷除四周及田間的雜草,再行翻犁,碎土耙平,清除雜質,按1.5米開廂,廂面寬1.2m,廂溝寬30cm,深15cm(稻田略深,25cm)清除廂面雜質,耙細整平,待播種。

播種

前胡播種過早,氣溫低容易爛種,種子不發芽或發芽率低,造成出苗不整齊。播種過晚,氣溫升高,幼苗出土後,真葉易灼傷,造成死亡。同時播種過晚,氣溫較高,前胡沒有足夠的營養生長期,造成逼熟,根莖不發達,易抽苔開花,本質化加重,降低前胡的質量。因此,應在早春氣溫穩定通過10度的3月中下旬播種為宜,既能保證早春不爛種,出苗整齊,又能保證有足夠的營養生長時間,使前胡質量好,產量高。
播種前1-2天將種子曬3-4小時,播種時進行種子消毒,方法是用種子量的0.5%多菌靈拌種,多菌靈是粉劑,先用適量的水稀濕,以能浸濕種子為宜,拌均後,再加草木灰(過篩,每畝100斤以上),然後拌和均勻,再行播種,隨拌隨播。每畝用種量0.6-0.8kg。
播種以點播和條播為好。點播和條播中耕除草比較方便,且可用鋤頭除草。條播:按行距30cm開播種溝,溝深5cm,然後將種子撒播在溝內;點播:按行距30cm、窩距20cm,窩深5cm播種。前胡種子小,芽頂土力弱,蓋土不宜過深,否則會影響出苗,播後蓋一層薄土或火土灰或者用掃把輕輕掃一下,不見種子即可。

田間管理

“三分種、七分管”。種子下地,“管”字跟上,爭取前胡品質好、產量高。總的原則是前控後促。意思是,幼苗重點是防治草害,不宜追肥過旱,要控制生長,後期追肥,促進其生長。
(1)查苗補苗
前胡出苗後,及時查苗補苗,出苗差的地塊應及時補種或者結合間苗移密補稀。保證苗齊苗壯,按10-15CM的株行距間苗,並結合進行一次田間除草。
(2)除草
前胡栽培管理比較容易,草害是前胡栽培中的最大障礙,因此要注意除草。撂荒地種植雜草較多,不易清除,增加勞動力投入。前胡封行前進行一次淺中耕,保持土壤墒情,改善土壤通透性,剷除雜草,以防雜草與前胡爭光爭肥,為前胡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除草的方式有化學藥劑除草和人工除草。
化學藥劑除草:化學除草應以播種前土壤施藥為主,爭取一次施藥便能保證整個生育期不受雜草危害。根據田間雜草情況,冬翻土地前,每畝地用草甘磷100ml兌水45-50kg,對表土進行均勻噴灑處理,噴藥7-10天后再冬翻土地。如果冬翻土地時雜草較少,可以在播種後15-20天種子出芽前用。在幼苗期,多數雜草處於二葉一心時,用“精喹禾靈”噴施,可有效清除針葉類雜草。其餘闊葉雜草用人工除草方法清除。 人工除草:人工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進行,中耕深度根據地下部生長情況而定。苗期前胡植株小,雜草易滋生,應勤除草。待其植株生長茂盛後,此時不宜用鋤除草,以免損傷植株,可採用人工拔草。
(3)施肥
前胡整個生長過程一般施肥3次,第一次為施基肥,以草木灰為主,隨播種一同施用。第二次在5月底、6月初追肥,畝施尿素2.5kg或人糞尿750kg;第三次在白露前後,每畝施複合肥5-10kg。
(4)摘苔
前胡一旦開花,根部失去營養,造成木質化,俗稱為“公子”,藥用質量較差。因此,前胡抽苔時,要及時將苔割除。具體要求是“見苔就割”,除保留基生葉外,從地表基部折斷花莖,經過折枝打頂後的前胡根部較未開花植株長得粗壯,產量也大幅度提高。後期管理也主要是防止雜草蔓延,決不能發生草荒,影響前胡生長。

病蟲防治

主要是白粉病,發病後,葉表面發生粉狀病斑,漸次擴大,葉片變黃枯萎。防治方法:在未發病時用25%的多菌靈噴施;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毀,並噴施甲基托布津防治。前胡蟲害主要有蚜蟲、螞蟻、地蠶、在苗期重點做好蚜蟲防治即可。

主要價值

根供藥用,為常用中藥。能解熱、祛痰、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及癤腫。 根含多種香豆精類(為白花前胡醋甲、乙、丙、丁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