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芒鋪鎮

白芒鋪鎮位於道縣東部,轄野竹福、廣文鋪、何家、黑泥山、白芒鋪、繞塘、灣田、竹山、下洞、小甲、仁和圩、彭家、洞仂口、西園、黎家興、岩口、馬壘、龍嶺頭、陀仂復、牛橋、楊家嶺、木柵、柱興、精華、白泥山、潘家、吳家、楊家、三里井、鄧家等30個村,310個村民組。

概況

白芒鋪鎮位於道縣東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2公里。東與寧遠縣交界,南與四馬橋鎮蚣壩鎮相鄰,西與上關街道接壤,北與白馬渡鎮柑子園鎮毗連。鎮政府駐白芒鋪圩,轄野竹福、廣文鋪、何家、黑泥山、白芒鋪、繞塘、灣田、竹山、下洞、小甲、仁和圩、彭家、洞仂口、西園、黎家興、岩口、馬壘、龍嶺頭、陀仂復、牛橋、楊家嶺、木柵、柱興、精華、白泥山、潘家、吳家、楊家、三里井、鄧家等30個村,310個村民組。

歷史沿革

鎮名沿用駐地名。1951年以駐地命名為白芒鋪鄉。1955年屬第九區(清溪區)管轄。1958年屬八一公社。1961年為白芒鋪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撤區並鄉與小甲鄉合併為白芒鋪鄉。2012年2月28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白芒鋪鄉設立白芒鋪鎮,轄區為原白芒鋪鄉的行政區域。

土地經濟

全鎮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耕地1873.2公頃,林地5531公頃,8172戶,31850人。境內屬平崗區,與寧遠交界處有把截大嶺,全鎮沒有大河,只有一條黎家興小河流入龍江、注入瀟水。省道323線穿越東西,蚣壩至白芒鋪公路橫穿南北與省道323線相連,簡易公路四通八達。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水稻、茶油、烤菸、桐油、白芒皮(白芒皮是道縣一種土特產)等。年生產總值8372萬元,年財政收入89.5萬元。鎮內設有中學2所,國小39所,醫療機構42個。

轄村簡介

野竹福從零陵遷來,原有鋪,取名野雞鋪,後改野竹福。村委會駐野竹福,轄野竹福、等壩、楊家、吳家、蔣家、李家、沙子嶺、五里牌、黃泥洞、平山頭、羊角地、瓦窯塘、新肖家、六家洞、蛇形、禾倉嶺等22個村民組。總面積7.7平方公里,耕地130.7公頃,524戶,2096人。廣文鋪從小甲遷來,村當廣東大道,開設大鋪,取名廣文鋪。村委會駐廣文鋪,轄廣文鋪、嶺背洞、新屋場、李家坪、壩子屋、石灰塘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63.6公頃,326戶,1271人。何家以姓定村名。村委會駐新何家,轄新何家、底下洞、老何家、大梨園、新鋪上、假子鋪、王六腳、雷公壩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56.7公頃,276戶,1034人。黑泥山村後山,黑色土壤,故名黑泥山。村委會駐黑泥山,轄黑泥山、李家、竹山、廠門口、莊田公、老黑泥山、撲子洞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42.2公頃,196戶,736人。白芒鋪從壽雁遷來,在此開鋪,因附近一帶盛產白芒皮,得名白芒鋪。村委會駐白芒鋪,轄白芒鋪、上洞、周家、程家、黃家、老柏家、祖山凹、貓兒簇、黃家嶺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87.4公頃,456戶,1924人。繞塘村前村後山塘圍繞,取名繞塘。村委會駐繞塘,轄繞塘、石山周家、螞蟻洞、岩頭、棉花地、竹高塘、凹口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122.7公頃,514戶,1952人。灣田1958年建隊,以駐地命名桃花井大隊,後改名灣田大隊。村委會駐桃花井,轄桃花井、田家、大毛家、隔洞、培家壩、紅專、陳家、三十畝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121.3公頃,394戶,1564人。竹山清時,從祁陽遷來,村後一片竹山,得名。村委會駐竹山,轄竹山、對門、香元樹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45.6公頃,187戶,716人。下洞清康熙年間,從雷洞分居,村後有山,如龍頭下洞,取名下洞。村委會駐下洞,轄下洞、排排洞、石燕塘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38.1公頃,156戶,593人。小甲宋朝甲子年間,由興橋分居,村小,得名小甲。村委會駐小甲,轄小甲、陀仂壩、李王廟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70.1公頃,231戶,847人。人和圩民國26年,由白泥山、小甲、黎家興分居,來此立圩,取名人和圩,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意。村委會駐人和圩,轄人和圩、屋井、水家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0.8平方公里,耕地20.5公頃,67戶,262人。彭家清末,彭姓從白芒鋪瓦葉塘分居,以姓取名。村委會駐彭家,轄彭家、上仂田、下仂田、大作、茨姑井、白花嶺、雞頭壩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63.3公頃,280戶,972人。洞仂口建村於小洞口子邊,得名洞仂口。村委會駐洞仂口,轄洞仂口、黃泥石、家竹沖、春花塘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58.4公頃,278戶,998人。西園清時從岩口分居,村三面環山,坐東朝西,取名西園。村委會駐西園,轄西園、大壩口、糯園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29.5公頃,157戶,525人。黎家興清鹹豐年間,由黃泥石分居,建村立宅,黎明上樑,取名黎家興。村委會駐黎家興,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49.4公頃,153戶,504人。岩口宋時,由白馬渡分居,建村於石嶺岩口之上得名。村委會駐岩口,轄岩口、鯉魚壩、石乾、九弓復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73.4公頃,235戶,973人。馬壘傳說西山壘里,有一石頭,其狀如馬,取名馬壘。村委會駐馬壘,轄馬壘、荷葉塘、拆塘福、新屋裡、李子壩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4.6平方公里,耕地19.6公頃,154戶,537人。龍嶺頭村後山嶺、橫亘如龍,取名龍嶺頭。村委會駐龍嶺頭,轄龍嶺頭、花嶺頭、蛟龍井、新塘尾、苦草塘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64.7公頃,214戶,872人。陀仂復清時,從五洲分居,其祖輩是陀背老人,為後代人丁興旺,取名陀仂復。村委會駐陀仂復,轄陀仂復、金雞壘、塘尾、嶺頭、紅泥土、壩尾河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103公頃,445戶,1326人。牛橋明朝嘉靖年間,從江西遷來,在村邊修了一座石橋,竣工之時,適有牛過橋,取名牛橋。村委會駐牛橋,轄牛橋、成家、屋尾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57.9公頃,177戶,606人。楊家嶺清朝,楊姓從岩口分居,以姓取名楊家嶺。村委會駐新楊家嶺,轄新楊家嶺、老楊家嶺、小壩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47.5公頃,154戶,578人。木柵明朝時,由芒頭寨分居,村邊圍有籬笆種田,得名。村委會駐木柵,轄木柵、興家洞、義家山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51公頃,142戶,452人。柱興宋朝,從江西遷來,原有草棚,初名老屋,後砌新屋,人丁興旺,更名柱興。村委會駐柱興,轄柱興、小井、兩路口、大尾洞、魯家洞、大秧田、鯉魚嘴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3.7平方公里,耕地72.9公頃,240戶,816人。精華清朝初,從唐家遷來,初名老屋村,1958年與何家新塘里合併,改名精華。村委會駐精華,轄精華、隔山、水口山、蔣家灣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3.3平方公里,耕地50.1公頃,249戶,887人。白泥山清道光年間,從江西南昌府遷來,村邊一白石似牛,取名白牛山,後諧音改為白泥山。村委會駐白泥山,轄白泥山、馬子塘、瓢瓜形、第四壩、長興塘、總口子、堆子上、牛尾巴、大凹里、清水塘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89.1公頃,270戶,956人。潘家宋時,潘姓從江西遷來,以姓取名。村委會駐潘家,轄潘家、苦竹山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里,耕地65.6公頃,180戶,843人。吳家宋時,吳姓從江西遷來,以姓取村名。村委會駐吳家,轄吳家、柿子井、光頭嶺、銅盆嶺、大同市、麻池塘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56.7公頃,148戶,555人。楊家以姓取村名。村委會駐楊家,轄楊家、芹家塘、豬婆井、小楊家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9平方公里,耕地63.4公頃,195戶,616人。三里井清順治四年間,由馬王廟分居。井水從泥沙中流來,取名沙里井,後諧音改為三里井。村委會駐三里井,轄三里井、蘿蔔地、上蘿蔔地、下蘿蔔地、黑泥壩、堆田、長洞、上九畝、石板頭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3.7平方公里,耕地62.9公頃,262戶,891人。鄧家清時,鄧姓由木柵分居,以姓取名。村委會駐鄧家,轄鄧家、石桂、何家、新鄧家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4.0平方公里,耕地65.3公頃,327戶,1099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