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民委員會

屬白石村委會。 屬白石村委會。 屬白石村委會。

白石村民委員會(Báishí Cūnmín Wěiyuánhuì)在石岐南18.3公里、三鄉鎮政府西4公里處。轄10個自然村,面積16.28平方公里,因村前溪石呈現白色,故名為白石。是中山瀨粉的原產地。1949年前後屬崇正鄉。1961年建成白石、麻子、三溪3個大隊;1963年合併,稱白石大隊。1983年稱鄉。1986年12月改稱今名。耕地5011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和甘蔗。有棉胎廠、藥瓶廠和商店。所轄白石等村是中山抗日根據地。還有國小和衛生站。據不完全統計,近年白石村先後投資了350萬元鋪設了下水道、自來水工程,投入500萬元架設高低壓電等供電工程20公里,投入3000萬元建成11萬伏變電站及其附屬高壓線路工程,投資近千萬元興建了近9公里,貫穿全村的水泥公路,投資800多萬元建成了極具現代氣息、設施齊備的學校幼稚園,投入近200萬元建成多功能的公園。如今白石交通四通八達,寬闊的廣珠公路(105國道)貫穿全村。目前,白石有四個工業小區,包括白石第一工業區、第二工業區、麻斗工業區、興塘工業區。有來自台灣、香港、澳門、美國及國內的外資、內資企業150家。村內有寶元製鞋廠分廠、太平洋婚紗廠、廣星鞋廠等著名企業。2008年,常住人口16676人,法人單位198個,工業產值156372萬元。
白石(Báishí)在石岐南18.3公里、三鄉鎮政府西4公里處。白石村委會駐地。唐代彭英到此定居,後來本市沙溪鎮源興里湯姓人遷此。現村民多姓李。因村前溪石呈白色,故名。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與磚木結構平房各半。耕地845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和蔬菜。村委會辦國小和衛生站設於此。是中山瀨粉原產地。村中有一石橋,為元代村民周允所建,至今仍保存完好。是中山抗日根據地之一。廣珠公路經村南。
金環(Jīnhuán)在三鄉鎮政府西7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約100年前,鍾姓人從新會縣遷此。因村後有山似金釵和金鳳,俗稱金釵環、金鳳環,合稱今名。聚落在麻乾公路西側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326畝;主產稻穀,次為甘蔗。是中山抗日根據地之一。麻乾公路經村東。
錨山(Máoshān)在三鄉鎮政府西6.7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村後山形似錨,據傳,古時又為船隻停泊下錨地,故山稱錨山;村因而得名。聚落在錨山南麓呈帶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337畝;主產稻穀。村委會辦國小設於此。麻乾公路經村西。
麻子(Mázǐ)在三鄉鎮政府西6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村,稱麻子。後含新勝環、新村仔。聚落在廣珠公路南側呈帶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516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有小商店。村西約1公里處為麻乾公路起點,並在此接廣珠公路。
三溪(Sānxī)在三鄉鎮政府西5.9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由沙岡仔、蓮塘、老甘坑3個村組成,且各有一小溪,故名。村民旅居哥斯大黎加國者眾。聚落呈不規則點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881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村委會辦國小設於此。村北1公里處為廣珠公路。
八畝(Bāmǔ)在三鄉鎮政府西6.1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100多年前,李、駱兩姓人分別從五桂山、斗門遷來,因建村時只有8畝地,故名。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465畝;主產稻穀,次為甘蔗和水果。交通不方便。
岐黃(Qíhuáng)在三鄉鎮政府西5.4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100多年前,黃姓人在今黃家村建村,稱黃家;後逐步開拓今岐州。1949年前後兩村合併,各取首字為村名。聚落在廣珠公路南側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304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廣珠公路經村北。
三合(Sānhé)在三鄉鎮政府西4.7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100多年前,林姓人到此建村,稱林屋埔;後有餘、李兩姓人遷來,分別在地形似灰爐與牛頭的山地上建村,分稱灰爐頭村牛頭山村。後3個村合併,改稱今名。聚落在廣珠公路北側呈點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380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廣珠公路經村南。
下涌(Xiàchōng)在三鄉鎮政府西5.1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清康熙年間(1622~1722),方姓人遷此建村。因村處麻子涌下段,故名下涌。又名麻子湧水閘口。聚落在麻子涌南岸呈帶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568畝;主產稻穀,次為蔬菜。廣珠公路經此並設站。
竹溪(Zhúxī)在三鄉鎮政府西偏北3.6公里處。屬白石村委會。據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鄭汝贊從橋頭遷此。因村內外盛長黃竹,初名黃竹蓢。又因村前有小溪,故又名竹溪。聚落沿溪呈帶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389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是中山抗日根據地之一。村南有公路接廣珠公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