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水庫[河南省潁河流域水庫]

白沙水庫[河南省潁河流域水庫]

白沙水庫是解放後河南省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是一以防洪為主、兼興水利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河南禹州市西北與登封市的交界處,因大壩緊靠禹州市白沙村而得名。是中國解放後最早興建的大型水庫,屬於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潁河上游的大(Ⅱ)型水庫。水庫1951年興建,1953年建成,1956~1957年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白沙水庫建成後,在防洪、灌溉、工業供水及城市供水、水產養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

基本信息

興建歷程

白沙水庫白沙水庫
白沙水庫,位於禹縣白沙鎮北的潁河上游,控制面積為985平方公里。1951年開工興建。1952年4月水利部部長傅作義與蘇聯專家到工地指導,反覆研究後於7月提出《白沙水庫工程修改設計》方案,該庫於1953年建成。壩高42.5米,壩長1199米;庫容1.88億立方米;溢洪道寬100米,堰底低於壩頂4.5米;輸水隧洞位於大壩右端,洞長359.15米,進口設定4扇疊置形式的高壓直開閘門。1952年12月建成大壩,總投資2514萬元。

水庫建成後,土壩沉陷量大,發生嚴重裂縫,深者達7米,1954~1955年兩次處理,但未徹底解決。1956~195年進行改建,改建後壩高加至47.88米,壩頂防浪牆高1.0米,壩長1316米;溢洪道建泄洪閘8孔,閘門寬12米,高8米,泄量4280立方米/秒;輸水洞最大泄量208立方米/秒。

總庫容量2.95億立方米。投資1554萬元。pp1958年因強調上游小型工程的作用,將泄洪閘6扇閘門拆除調走,堵以圬工溢流堰。1964年大水後,發現泄洪能力不足,重新製作安裝閘門。1975年大水後,為防禦特大洪水,在泄洪閘左側東副壩上做炸藥室17個,遇千年一遇洪水時,破壩泄洪。1978年冬~1979年底,灌區建新北乾渠時於左壩頭建輸水洞,洞長134.30米,閘門兩孔,孔高2米,寬1.6米,最大泄量15立方米/秒。

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號召下,由國家投資,省政府牽頭組織禹縣、葉縣、魯山、登封、密縣等14個縣的民工10多萬人興建白沙水庫,1951年3月破土動工,歷時兩年多,水庫於1953年8月開始攔洪蓄水。1956年又進行了擴建改造,才形成今日水庫的規模。

1955~1987年累計進庫水量45億立方米,累計供水25億立方米。入庫洪峰流量大於1000立方米/秒的有7次,經水庫調節,最大下泄流量169立方米/秒。其中1956年6月21日,入庫洪峰流量6180立方米秒,水庫僅下泄155立方米/秒,削減洪峰97.5%。30餘年來確保下游約40萬畝農田安全,可供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的水源,效益顯著。

地理氣候

白沙水庫白沙水庫
白沙湖位於禹州西北30公里。距鄭州市60公里。緊鄰許洛公路。是集觀光、會務、度假、娛樂於一體的自然風景區。白沙水庫東起二龍山,西接逍遙嶺,長1316米,匯水面積985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9.43平方公里。

景區內有石崖峭壁,石雕佛龕,石徑幽壑,飛瀑清泉,湖心小島,遊艇帆船,古木幼林,畫壁勾檐,粼粼碧波,柔軟沙灘。一年四季、一日四時,陰晴雨雪,旦夕晨昏,景隨時易,景隨步移。

景區原有東嶺關是三國時期關羽保護二位皇嫂“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時“過五關斬六將”的第一關,至今還遺存有“義勇武安王廟”,廟前有戲樓和望嵩橋等文化遺蹟。

工程概況

白沙水庫白沙水庫
大壩東起二龍山,西接逍遙觀,長1316米,高47.88米,寬6.69米,另砌防浪牆高1.2米,庫容為8000萬立方米,可調節庫容2.95億立方米,控制上游徑流面積985平方公里,可攔蓄潁河上游蛟河、石淙河、蛟河、四里河等支流水源,使其不能形成洪峰,對下游構成威脅。

白沙水庫位於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潁河上游。壩址坐落於河南省禹州市、登封市交界處的白沙村。控制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占潁河全流域面積的13.6%,是以防洪為主、兼顧工農業供水、水產養殖、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

1951年4月開工建設,1953年8月竣工,1955—1956年進行擴建加固,達到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

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對水庫進行除險加固。現設計標準100年一遇,校核標準2000年一遇,總庫容2.9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05億立方米。

白沙水庫主要工程建築有主壩、東副壩、西副壩、溢洪道、輸水洞、灌溉洞和副溢洪道等。白沙水庫建成後,在防洪、灌溉、工業供水及城市供水、水產養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

周邊景點

水上樂園

白沙水庫水上樂園是建在湖面的遊樂設施。白沙水庫碧水晶瑩,四面青山環繞,翠柏蔥茂,夜可聽松濤陣陣,朝可觀日出嵩山,夕可拾平湖晚霞。水上備有豪華遊船、快艇和多種小遊船,乘船遊覽,可到天爺廟祈求平安,可到龜島上燒烤、遊玩;上游崖畔有棧道,可探尋鬼谷子洞、姜子牙釣魚台,可近至石羊關前觀瞻石刻,可登臨祖師廟,還可到馬峪河入口處探尋禹王洞。由於白沙水庫生態環優美,吸引無數候鳥、棲息於湖中的鳥禽已有數十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中華秋沙鴨、黑鸛、白鸛、天鵝、鴛鴦等,成為天然的鳥禽樂園,也是八方遊人休閒、度假的水上樂園。

庫區森林公園

白沙水庫森林公園是集防護與觀賞為一體的森林公園。公園於2001年開發,總面積20多萬平方米。園內植有翠竹園、銀杏園、棕櫚園、石榴園、百日紅園、盤槐園等。茫茫林海,成為水庫一天然大氧吧。園內修建有鞦韆,並有石桌、石椅、石凳供遊人休憩,農家小院供人留鶴。林中有松鼠、刺蝟、山雞、野兔等20多種鳥禽動物。流水潺潺,鳥兒喳喳,漫步花海林叢,讓人怡然自得,情趣盎然。

庫區桂園

白沙水庫庫區桂園是一處以桂樹命名的園林建築物。過去桂園建築。它始建於50年代,占地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呈四合院形。牆體為塊石築砌,屋面為瓦木結構。園內植有桂樹10餘棵,每棵桂樹樹幹直徑均在20厘米以上,每到8月,桂花飄香,沁人心脾,故名為“桂園”。過去是集辦公、休憩、接待為一身的地方。2000年以後,對桂園進行開發改造,現已成為一處供遊人遊覽、休息、飲茶的休閒場所。

釣魚台

釣魚台位於白沙水庫上游的玉翠山下,是臨水伸出的一地自然山岩。岩石呈平面狀,3平方米大小,因相傳姜子牙曾在此垂釣而得名。在釣魚台上,立有姜子牙的漢白玉塑像。塑像呈坐姿,高約2米,頭戴斗笠,悠然垂釣。玉翠山下有棧道,將釣魚台與鬼谷子洞連線起來。此地山谷狹隘,地勢險要,石崖峭壁,飛瀑清泉。遊覽於此,可緬懷姜子牙輔佐文王伐紂的偉績,體味“願者上釣”的深意。

碧波龜島

龜島又名孤島,位於白沙湖中,四面環水,總面積約480000平方米,形狀伏臥在水中的烏龜,所以又稱龜島。島上建有亭台,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還有古老的土窯洞,剝落的藍磚牆,土火、土炕、乾柴、瓦盆、鐵鍋,為古文明遺蹟。

天爺廟

天爺廟是一座祭拜玉皇大帝的廟宇,位於白沙水庫景區內。建築年代已無從考證,歷代有修繕。1958年前廟內曾有道士。天爺廟有大殿三間,殿內有玉皇大帝及王母娘娘塑像。整座建築雄偉壯觀,古樸典雅,周圍庫水浩淼,煙籠霧罩,翠竹成林,白鴿翔集。

楊家莊園

楊家莊園是明清時代白沙望族楊氏家族的民宅,位於花石線白北村。莊園建於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系磚石結構。原格局有花園兩個,樓房近百座,分布於白沙街中段兩側。現存有花園輪門樓5座,地上有“清嘉慶年制”字樣的石刻匾額。楊家大院現存的5組建築均為5進宅院,院的最後部為花園部分,主建築為兩層10間,紅石條鋪底,青磚砌牆。中間為二進或三進過廳,過廳大部分為5間,建築精美,過廳兩側均有配房,過廳前為大門,大院方位為坐東向西或座西向東,大門均向街心。楊家大院建築是典型的明清風格,雕樑畫棟,斗拱高啄。其木雕、磚雕藝術取材考究,工藝精美,是古代建築技術的寶貴遺產,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義勇武安王大殿

義勇武安王大殿位於花石鄉白北村白沙水庫壩下,原為漢朝武安侯灌夫的祭殿。據《漢書》載:“灌夫好住俠,在潁川作為橫恣,侵奪百姓。”三國時,百姓毀灌夫塑像,改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但殿名未改。當地也有稱為“五虎廟”。該殿歷代多有修葺,1349年所建,為歇山式建築,木製斗拱式樣奇特,雕工精細,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求子洞

位於白沙水庫景區釣魚台西南崖上,為一天然洞穴。傳說一對夫妻,久婚不育。一天夜裡仙人託夢指點其妻到該洞求子:揀一石子,投入洞內,便可得子。該夫妻如其指點,果投石得子。訊息傳開,來此求子者絡繹不絕,自此香火不斷。另,該洞有人考證為商代石姬娘娘養雞處,故又稱“石雞洞”或“石姬洞”。洞口略呈橢圓形。洞口朝向煙波浩淼的白沙水庫,洞前有一突出的平台。站在平台上,腳下水拍山崖“啪啪”作響,水鳥咽鳴翩然來去。眺望北岸,亭台樓閣隱約,嵩山依稀可望。

白沙水庫棧道遺蹟

棧道位於白沙水庫上游的玉翠山下峭壁上。其修建年代不詳。據傳是曹操為了進一步控制洛陽而秘密修建的軍事要道,並在此棧道附近長期屯兵。古棧道大部分已遭到破壞,僅留棧孔。現修復長度約2公里,棧道寬1.2米。棧道骨架用鋼筋水泥澆鑄,外用木板鑲鋪。沿途建有亭、台、索橋等設備,將白沙水庫景區內的鬼谷子洞、姜子牙釣魚台等景點連為一體,已被遊人作為攀登山崖、遊覽風光的交通道路。棧道由景區西側山崖處進入林區,是白沙水庫景區內的一個重要旅遊景觀。

禹王洞

禹王洞為一天然溶洞,位於白沙水庫支流馬峪河北岸。相傳禹王曾在此治水。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鳥語花香。洞內洞連洞,路連路,寬者同時容納六、七百人,窄者僅一人能通過。四壁到處是石花、石瀑、石筍、石柱、石塔,奇洞怪石,氣象萬千。禹王洞的深度至今仍然是個謎。已探明的共有2000多米,已開發可供遊覽的約700米。洞有三廳十洞,50多個景點,其中“群獅迎賓”、“禹王觀瀑”、“金龜出洞”、“二仙對弈”、“瑤池仙境”、“蓬萊仙島”、“鎮海寶塔”等形象逼真,造型奇特,是我國北方不可多得的天然溶洞,也是登山、旅遊、避暑之勝地。

黑龍潭

黑龍潭位於白沙水庫大壩腳下,原為潁河上游的一個匯水潭,汛期驚濤拍岩,如巨龍鬧水;素常平穩如鏡,水碧似染,是附近村鎮游泳高手搏浪競技的最佳去處。當地百姓傳說,有蛟龍、鱉精曾在此潭作怪。

五十年代初,修築水庫大壩時,此潭被填平大半。經數年的洪水沖刷,水潭規模幾復原狀。現水面長約200多米,寬20米,水面達4000平方米。潭水水溫較低,鯉、草、鰱等魚類生長緩慢,烹飪後味道鮮美。加之此處泉水清洌甘甜,常飲可祛病御疾。黑龍潭周圍現已成為休閒、燒烤、垂釣的理想場所。

鬼谷子洞

鬼谷子洞位於白沙水庫景區內,又稱“谷宅”,洞高3.2米,深4米,闊3.4米。內塑有鬼谷子像,身穿道袍,容顏奇偉,正站著講書。下面坐著兩名學生在認真聽講,即孫臏和龐涓。

鬼谷子姓王名詡,字禪,戰國時人,為楚國貴族。自幼入雲夢山採藥得道,鶴髮童顏,相貌甚奇,聞嵩山名勝雲遊到此。先前這個山谷很幽靜,傳說有很多鬼怪,人稱鬼谷。自從王詡住在這裡以後,魔鬼全消失了,所以後人稱王詡為“鬼谷子”,所住的山洞稱“鬼谷子洞”。

望嵩橋

望嵩橋位於花石鄉白北村,是一座獨拱石橋,曾是去往嵩山的必經之路。橋寬6米,長18米,狀若彩虹,橫跨在潁河支流上游。橋上石欄桿對稱,左右各四根,料石雕刻有飛鳥、猴、羊、獅及花卉圖案。紅石雕龍張嘴向西,欲吞潁河,龍尾向東,大有橫掃激浪之勢。整座橋造型美觀,氣勢不凡,富有民族特色。橋頭碑文記載此橋為“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陸軍中將毅軍馬步統領兼帶巡緝等馬公志敏號遜齋”。修建碑記載了修建此橋的不易,比先前漢王代楚明修的棧道還難。橋下河水清澈透底,游魚嬉戲,河兩岸垂柳輕拂,清爽怡人,是遊人度假消暑的最佳去處。

石羊關石刻

石羊關石刻是北魏時期官道上設定的關隘遺址處的一處石刻。“石羊關”原名“陽城關”,南臨潁河,北靠九頂鳳凰山,是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小鄉村。原村在古關隘所在處,村子中間立有青石雕刻,昂首仰望的“石羊”,所以稱“石羊關”。石羊雕刻刀工細膩,技術精湛,石羊造型美觀,形象逼真,不但是村子的象徵,更是村民平安、吉祥的寄託。1951年修建水庫時,居民全部搬遷,“石羊”也隨之遷至新村南頭路邊。現老村已淹沒水中。在老村北岸岩石上雕刻有幾處石佛像,據考證為北魏時期所刻制,文字列於下方無佛處,現已剝落殆盡。旁邊不遠處,有多處古採石場舊址,相傳是修建少林寺、中嶽廟時所取大型石料之地。

白沙漢墓群

漢墓群是禹州城西郊漢代直到白沙一帶官民集中留下的墓葬群。禹州是戰國時期的韓國都會,秦漢時期又為潁川郡首府,貴族階層人物較多,城周圍也就相應地出現了集中的墓葬區,尤其禁溝以西,地面保留下來的漢代墓冢及地下埋藏的墓室眾多,故稱“漢墓群”。漢墓群總面積67萬平方米,墓室為青磚(即漢磚)結構,上刻有各種圖案,系空心燒制而成。從出土的漢墓來看,墓主上有王公貴族,下有黎民百姓;墓室形制不一,各有特點,為全國所罕見,對研究古代葬俗和漢代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劉閣老墓

劉閣老墓位於花石鄉白北村,據傳為明代開國元勛劉基(即劉伯溫)的墓葬。劉基緣何墓葬於此,不得而知。整座墓葬占地13000多平方米,有一高3.4米,方圓50米的大土冢。冢前有柏林,古木虬枝蒼翠如墨,以前墓前有鸞殿三間,現只余屋瓦斷磚殘片。墳前有石人石馬儀仗景觀。石人石馬雕刻細膩,刀法圓潤,栩栩如生,維妙惟肖,是中原明代高官墓葬保護比較完整的墓葬之一。

龍潭寺暨龍潭湖

龍潭寺也叫下龍潭寺,位於花石鄉侯樓村,是宋朝以來佛教活動的場所。始建於宋,明清多次修葺。寺坐北朝南,現存有大殿、地藏殿、西廂房、山門等。寺內建築均為單檐硬山式小青瓦頂,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物。所有古建築均為硬山式建築,磚,石,木混合結構,脊飾龍首吻,寺內現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十四年(1715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通石碑、刻字匾和宋代陀羅泥石幢一件,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特別是宋、明、清時期的建築科學技術及禹州西山區水文變化、民族文化等具有較高的價值。該寺形制雖小,但清幽非其它景點可比。寺前有一天然湧泉,因不斷上涌珍珠似的氣泡,又稱珍珠泉。泉水恆溫,富含多種礦物質,當地人稱可治多種疾病。泉水湧出成潭,人稱龍潭。寺因潭而得名。潭水外溢東流而去,一百米外聚流成一平地湖,楊柳依依,鵝鴨暢遊,為一天然回歸自然去處。

五代後漢隱帝陵

隱帝陵位於今禹州市花石鄉王橋村,是後漢第二代皇帝劉承佑的陵墓。據《五代史·漢書》記載:“隱帝下葬於許州西陽翟潁陵。”又據民國《禹縣誌》:潁陵在城西花石鄉王橋,王橋與徐莊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村。隱帝陵毀於十年浩劫,墓不存,現青石條墓室尚在。根據傳聞,隱帝陵毀前墓冢高大,墓前有石人、石獸、石碑等。距隱帝陵北約十里處,有劉承佑的父親劉知遠的陵墓——睿陵。

花石戲樓

花石戲樓位於花石鄉花北村,屬明末地方財主看戲用的專用建築。戲樓坐南面北,磚石結構,寬9米,高5米,深15米,樓前有4根紅石柱支撐。戲樓飛檐斗拱,飾以雕刻和圖案。雕刻分石雕、木雕塑,圖案大多是傳統的愛情傳奇故事和花鳥圖形。花石戲樓與著名景點楊家大院相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大戶莊院式建築群。花石戲樓歷代都是當地乃至方圓幾十里最繁華的地方。每逢唱戲,台下人頭攢動,成百上千。就連來往於許昌、洛陽的商賈、香客也在此歇腳看戲。

祖師廟

祖師廟位於白沙水庫上游,是古人舉行宗教祭祀的活動場所。該祖師廟建築年代不詳,但從其建築格式來看,元、明清三代均有修復擴建,祖師廟建築呈“品”字形,外加一個門樓,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磚石結構,灰瓦蓋頂,硬山式建築為主,有少量石刻遺存。廟院坐北向南,有門樓1間,東西廂房各3間,主殿5間,殿內供有祖師爺與其四弟子塑像,塑像均為混質彩繪。

經濟效益

農業灌溉

白沙水庫白沙水庫
水庫建成以後,先後修建了南乾渠、北乾渠、東乾渠和新北乾渠四條幹渠。灌區面積達600平方公里,形成了30萬畝的高效豐產田,極大地促進了禹州農業經濟的發展。

水產養殖

水庫的建成,也為發展水產養殖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水庫共有水面19平方公里,其中可養殖水產面積10平方公里,年產鮮魚150萬尾。

觀光覽勝

水庫建成後,不僅發揮了防洪、灌溉、保護生態等綜合功能,也成為遊覽觀光的勝地,每年接待全國各地遊客4萬多人。已開發的景點有水庫大壩、泄洪閘、森林公園、黑龍潭、東嶺關遺址、鬼谷洞、姜子牙釣魚台、古道遺址、湖心島等。

白沙水庫已經成為禹州市的一大自然景觀。大壩全長1316米,壩高47.88米,壩頂寬6.6米的台階式大壩,西接逍遙嶺,東抵二龍山,像一條巨龍橫臥於潁河河谷中。站在壩頂極目遠眺,一座巨大的人工湖便呈現在人們眼前,煙波浩淼,水天一色。幾葉扁舟馳過,蕩漾起道道波紋。遠山倒映在水中,似隱似現,令人心曠神怡。水庫周圍的山坡上是一望無際的果樹林,春來花團錦簇,金秋果實纍纍。庫區山水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儼然是一幅巧奪天工的水墨畫。

管理機構

白沙水庫管理局屬正處級全額供給事業單位。設定有總工程師、紀檢監察員、工會副主席三個正科級崗位;辦公室、財務資產管理科、人事勞動科、技術工程管理科、經營管理科、水政監察支隊、離退休職工管理科7個內設機構;水庫管理處、灌溉管理處2個二級機構。

白沙水庫管理局在工程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先後榮獲“河南省水庫工程管理一級達標單位”、“河南省水利系統文明單位”、“河南省衛生先進單位”、“河南省國土綠化模範單位”、“全國水利系統文明建設工地”、“全國水利系統模範職工之家”、“全國總工會模範職工小家”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