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種子

白朮種子

中藥材白朮(zhú)的乾燥種子,顏色為黃棕色。白朮種子是具有長成白朮成株能力的繁殖體,它由胚珠經過傳粉受精形成。白朮種子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白朮種子不作為藥用。

生長習性

白朮植株 白朮植株

白朮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忌連作。

在氣溫30℃以下時,植株生點速度隨氣溫升高而加快,如氣溫升至30℃以上時生長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長以26~28℃為最適宜。白朮較能耐寒,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格,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微酸、微鹼及輕黏土為宜。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種植。

育苗地最好選用坡度小於15~20度的陰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較瘠薄的地為好,過肥的地白朮苗枝葉過於柔嫩,抗病力減弱。種子在15℃以上開始萌芽,25~30℃生長較好,忌重茬,前茬以禾本科植物較好,不可與花生、元參、山藥、瓜類等作物連作,以防病害感染 。

栽培技術

培育種苗

採用種子繁殖,第一年播種育苗,培育壯苗,第二年移栽。

種子的選擇和處理

選擇籽粒飽滿,無病害的種子。清明至穀雨用常溫水浸泡24h後,層積處理,用濕布覆蓋催芽4~6d,溫度控制在21~27℃,待種子露白時取出種子用清水洗淨,再用濃度10%的五氯硝基苯溶液拌種消毒即可播種,為了保證苗齊,可將露白的先種,未露白的繼續催芽,催芽期間要保持濕度,每天用乾淨水沖洗1遍,防止發粘發臭。

苗床整理

苗床選擇當東曬、避西曬、避風、氣候涼爽的黃泥質略兼沙地,去淨雜草、樹根、雜質、石塊,土壤既要乾爽,又要陰涼。苗床在頭年冬天選好,進行冬翻。在播種前一個月每畝施有機肥400kg,翻入土中,整平耙田,作成寬1.5~2m的高廂,廂深25cm,廂面呈瓦背形,長度依地形而定。腰溝、圍溝,一般要深於廂溝10cm,以便排水。

播種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採用點播,即按行距7cm,株距5cm,深3cm做好印板,兩人對面持印板在整好的廂面上依次蓋印,廂面上即留下孔穴,每穴播種2~3粒,然後蓋上細黃土,用竹掃帚掃平,上面再蓋上一層茅草,以防雨水衝擊,土壤板結,每畝需種子3.5kg。播種前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種子消毒。

苗床管理

播種後10天至半月陸續出苗,這時要注意勤除雜草,分批鋤除過密的弱苗,同時注意病蟲害,天旱時最好用竹枝或樹枝遮蔭,行間蓋草,並於早晚澆水抗旱,澆水要均勻。雨後要清溝刨邊,排除漬水。6月以後若見花苔,要及時摘除,以免消耗養分,影響白朮苗栽質量。

挖種收貯

11月上中旬,白朮苗葉色變黃時就可採收,採收一定要在晴天進行,將種苗挖起,去鬚根和莖桿,按好次、大小分開攤於通風處,注意不能傷皮,不能太陽直曬,待1~2日表皮水分乾後再分級分類貯藏,方法是將八成乾的細黃泥過篩後攤在地上約12~15cm厚,再將白朮芽鋪在黃泥土約15~18cm厚,蓋上一層細黃泥約7cm左右,再鋪一層白朮芽依次堆放1cm高左右,注意通風,一星期翻動檢查一次,發現霉變現象及時清除,以免相互傳染。

移栽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栽種白朮已間隔4年以上,土地肥沃、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於霜降後將選好的地進行深翻30~50cm,然後用58%甲霜靈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土壤消毒、地下害蟲用9%固體敵百蟲拌毒土翻耕進撒入。每畝施有機肥400kg,過磷酸鈣50kg,整地和施肥同時進行,二犁三耙,作成寬2m的高廂,廂深25cm以上。開好排水溝,做到三溝配套。

移栽

可栽種時期從12月至次年1月上旬,栽植時按株行距18×21cm開穴,每畝基本苗控制在9000~11000株之間,白朮苗入穴中要直栽,不要橫栽,白朮栽入土後,穴面上蓋上細土,厚約5cm。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白朮種子 白朮種子

幼苗期,只能用手拔草,5月以後,苗架逐漸長大,可於5~8月中耕培土3次,中耕要掌握薄鋤淺除。靠根的要用手拔,暴雨後要立即松表土透氣,降低田間濕度。

追肥

追肥可分為三次,第一次催苗肥在4月(清明至穀雨)出苗後用有機複合肥100kg兌水3倍,每擔再加尿素0.05kg,要株間開小行,施入行中後覆土。第二次壯苗肥,在5月間,每畝用有機複合肥200kg再行施入。第三次豐產肥在摘去花蕾後,用有機複合肥300kg加水1倍,在行間起溝施入。用土覆蓋,除草施肥都要注意在早晨露水乾後進行。

摘除花蕾

7月中旬,白朮的花蕾都已基本形成,為了取得健強的種子和避免養分消耗影響根塊生長,要在25天內分2~3批摘除留種以外的花蕾,方法是每株除留頂部四周4~5個健壯飽滿的花蕾外,頂正中的一個及四周多餘的花蕾應全部摘除,然後噴灑2%過磷酸鈣水溶液,若不留種子的,花蕾全部摘除。

病蟲防治

根腐病

一般多發生在多雨的春季和仲夏,由根部向外腐爛,地上部逐漸枯萎。

防治方法:採用綜合防治的方法,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5年,忌連作,選擇無病白朮移栽,在白朮栽儲藏期間,防高熱和失水乾癟,種植前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浸術12~24小時;如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搬去窩土集中燒毀。病穴以生石灰消毒,趁晴天鬆土後,普遍噴灑1:1:2的波爾多液,實行保護性預防傳染。

立枯病

受害白朮株根部出現黃褐色病斑,隨後病斑擴大,病株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注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或用移栽靈混劑澆灌。

白絹病

一般發生於高溫季節,是一種真菌性傳染病,也是白朮的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蔓延極為迅速,若不及時制止可在數天內全部死亡,主要症狀為根部自外向里腐爛,腐爛處有白色菌絲或菌毛,子實體為菜子大小的褐色顆粒。地上部逐漸黃萎枯焦。

防治方法: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選用健壯苗,下種前用50%退菌特1000倍溶液浸種栽種前用五氯硝基苯15kg/hm2處理土壤對病區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或用50%的多菌靈粉劑1000倍液浸根消毒;田間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土移出白朮地集中燒毀,病穴用生石灰消毒,全田用1:1:120的波爾多液噴灑,以後每隔10天噴灑一次。畝用立枯淨100g兌水50kg噴霧。發病初期畝用芋腐靈100g兌水50kg噴霧。

乾枯病

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生,尤其在低溫多雨、表面土板結的情況下,發病較重。幼苗被害後,莖基部出現黃褐色的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呈黑褐色乾縮凹陷,嚴重時病株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雨後及時鬆土,防止土壤板結。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6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

花葉病

6月發病較多,植株受害後,生長勢減弱,節間縮短,分枝增多,葉片細小乾縮,邊緣呈波狀,葉片呈現黃綠相問的花葉皰症,根莖畸形瘦小,品質變劣。

防治方法:可用2.5%的溴氰菊酯或20%速滅殺酊3000倍液,殺滅白朮棵及周圍雜草上的蚜蟲,減少毒源。

鏽病

在發病初期用0.2~0.3°Bé石硫合劑或97%敵銹鋼300倍液噴施710d噴1次連噴23次防治根腐病下種前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種35min對病區在發病期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蚜蟲

消滅蚜蟲可在出苗後用40%樂果乳油2000倍液連同周圍雜草一起噴灑。

地老虎

地老虎在白朮苗出土後至5月危害最嚴重,一般主要採用人工捕殺。白朮苗期,每日或隔日巡視白朮地,發現危害立即進行捕殺。至6月後白朮株稍老,危害開始減輕。

蠐螬

蠐螬發生嚴重期為小暑至霜降前,可在9~10月早翻土人工捕殺翻上來的蠐螬,實行深翻細捉;也可在摘除花蕾後,結合第3次追肥每50kg糞水中加桐油200~300g,或者選用硫酸銅(俗稱綠礬)。

留種技術

留種的白朮應是大葉種,且要選擇術株高大,分枝較少,健壯整齊的無病蟲害的白朮株,每株留5~6個花蕾,摘除早開或遲開的花蕾,使養分充分供應種子生長發育,有利於提高種子質量。 種子收穫之後,應先進行晾曬處理,不能烘乾,待種子曬乾之後進行風選處理,淨選之後的種子放到乾燥通風處,注意不要同化肥放到一起,以免影響到種子發芽率。

採收加工

採收

白朮種子 白朮種子

一般在10月下旬或11月中旬術株莖葉轉枯褐色時即可收穫,收穫時選晴天將植株挖取,敲去泥土,剪去莖桿,留下根莖加工。

加工

烘乾時,火力不宜過猛,溫度以不燙手為宜,經火烘4h後,上下翻動1遍,使之受熱均勻,同時細根自然脫落,再烘至八成乾時,取出堆積5h,使內部水分外滲,表皮轉軟,然後再進行烘乾即可,烘乾時不要用松柏等有油脂的燃料,以免燻黑白朮,影響質量。一般認為,白朮以個大、無空心、斷面白色為好。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蛀,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