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肥腹蛛

白斑肥腹蛛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中文屬名:

形態描述

編號:
13077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Metathelae

中文亞目:

新蛛亞目

中文科名:

球蛛科

拉丁科名:

Theridiidae

中文屬名:

肥腹蛛屬

拉丁屬名:

Steatoda

拉丁種名:

albomaculata

定名人:

(De Geer)

年代:

1778

中文名:

白斑肥腹蛛

ogenus:

Aranea

原始文獻:

Mem. p. s. Hist. Ins. 7:257, pl.15, figs.2-4

模式產地:

歐洲

生境:

亂石下及麥田、菜園植物的基部

國內分布:

山西, 河北, 青海, 寧夏, 內蒙古, 新疆, 吉林, 遼寧

國外分布:

歐洲, 日本, 北美洲, 北非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蛛形綱 蜘蛛目 球蛛科:341-342, 胡金林 吳文貴,1989 P.128—129

no:

Y

雌蛛

體長5.20—7.00。一雌蛛體長6.35。頭胸部長1.98,寬1.75;腹部長4.76
,寬4.45。背甲近乎桃形,淺黑棕色,頭部窄,略高於胸部;頸溝及放射溝深,黑色。中窩三角形。前眼列後凹,後眼列近乎平直,兩眼列等長。前列各眼呈等距排列,後中眼間距小於後中側眼間距,兩側眼相接。中眼區長等於寬,前邊稍大於後邊。前中眼黑色,較小,余各眼白色,較大。
螯肢窄長,前面黑棕色,後面黃褐色,前齒堤有1齒,後齒堤無齒。顎葉褐色。下唇及胸板黑棕色,下唇端部呈白色,胸板心形,前端寬而平直、後端尖突,周緣疏生黑色長毛。步足橙色,在腿節、膝節、脛節、後跗節及跗節的末端呈紅褐色。足式:1,4,2,3。
腹部腹面黑棕色,在生殖溝至紡器之間的正中央有一大黃白色“山”字形斑。紡器黑色。舌狀體大而多毛。外雌器結構特別,前方有一對陷窩,中部有一橫脊片,後端兩側各有一垂片狀突出。

雄蛛

體長3.90—5.90。體色較雌蛛的為淡,螯肢褐色,前齒堤有1大齒,後齒堤無齒,螯牙黑棕色。顎葉黃褐色,外側面有數個瘤狀突,每個瘤突上均著生1根剛毛。其他特徵同雌蛛。觸肢的脛節長度約為跗舟長度的1/2。插入器從觸肢器的中部伸出,呈鞭狀,根部在中部彎曲,形如拐狀。

生物學描述

本種生活在亂石下及麥田、菜園植物的基部,捕食小型甲蟲和蚜蟲。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日本、歐洲、北美洲、北非
國內分布: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河北、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