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煥紀念館

白文煥紀念館

簡介 白文煥紀念館(白文煥故居)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城以南6公里的老縣城——鎮靖城,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占地近1200平方米,其居住過的3孔窯洞現仍保存完好。多年來,靖邊縣一直將白文煥故居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資源進行保護。此次故居修建工程總投資145.45萬元,修繕了白文煥故居3孔土窯洞,對院落進行了綠化,新建了白文煥紀念館。紀念館內展出內容分為八部分,共展出各類珍貴圖片118幅、圖畫11張、實物6件,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白文煥一生金戈鐵馬、救國愛民的傳奇人生經歷。

歷史沿革

白文煥雕像 白文煥雕像

白文煥(1883-1944)是20世紀從陝北高原走出的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愛國主義民主人士,曾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參議員和邊區政府委員和靖邊縣參議長和副參議長。1883年,他出生於陝西省鎮靖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1歲入私塾,由於家境貧寒一邊幫灶,一邊發奮讀書,四年後就成了當地能打會算的小能人,得到當時縣令丁錫奎的賞識,16歲到縣衙當了掌管糧錢的“戶房”。後來因為不滿清王朝的腐敗墮化,辭職為民加入了民間的“哥老會”當了“龍頭大爺”,積極進行反清活動。他先後率領哥老會參加了辛亥革命,並為楊虎城當“糧台”參加護國護法鬥爭,1916年協助楊虎城堅守長安。陝甘抗日根據地創建時期,他積極支持劉志丹的工作,曾冒著生命危險為劉志丹的紅軍運送1萬元的藥品。1935年紅軍到達陝北後,他支援紅軍,受命於毛主席的委託參與共產黨與楊虎城的談判工作,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積極抗日救國的同時,他積極參政議政,發展地方經濟,為邊區經濟建設做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先後被選為陝甘寧邊區第一、二屆參議員,邊區政府委員和靖邊縣參議員、參議長副參議長。

1944年,在積極籌備靖邊二屆三次參議會時,他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享年62歲,當時《解放日報》刊登了邊區政府和黨政軍民各界對白文煥先生追悼的訊息,同時《解放日報》整版刊登了對白文煥一生的傳略,對他給予高度讚譽。白文煥先生重視親職教育,他的家庭是一個革命的家庭,子女有6人參加革命,2人為烈士,後裔111名參加革命工作,其中有中共七大代表1人,中共中央委員1名,省部級領導2名,地市級領導7名,縣處級8名,可謂代代革命,滿門忠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