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徒

語出:

(1).未經訓練的兵卒;臨時徵集的壯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清蕭掄《寶山田若谷明府鈞團練鄉勇》詩:“只愁白徒不習戰,勇怯相半難從征。”

(2).佛教對俗人的稱呼。僧衣黑色,故稱俗人為“白徒”。南朝宋何承天《與宗居士書》:“冶城慧琳道人作《白黑論》,乃為眾僧所排擯,賴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羅夷耳。既作比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養女,白徒養女不入戶籍,免除一切課役。”

(4).指不學無術之徒。章炳麟《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白徒
拼音:bái tú
解釋:1.未經訓練的兵卒;臨時徵集的壯丁。 2.佛教對俗人的稱呼。僧衣黑色�o故稱俗人為"白徒"。 3.指不出家的徒弟。 4.指不學無術之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