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鎮

白彥鎮

白彥鎮位於東經117°33,北緯35°14。地處平邑縣南部,沂蒙山區西南邊緣,沂河水系溫涼河上游。由原白彥、山陰、黃坡三個鄉鎮整體合併而成,系省級中心鎮。東與鄭城鎮為鄰,南靠棗莊市,西與濟寧市接壤,北臨流峪鎮,距平邑縣城35公里。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具有明顯的山區特點,除溫涼河兩岸有部分平原外,多部為山地丘陵地形。全鎮總面積19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688公頃,占總面積的26.6 %。 共有144個行政村(182個自然村)。

基本信息

歷史

白彥鎮白彥鎮
白彥鎮自古為人文匯萃之地。春秋魯襄公十九年(前554年),魯國大夫叔孫豹倡築武城以御齊,以此地石門為武城西門。公元前355年前後,孔子弟子子路曾宿於石門。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此地方圓百里,人口聚集,文化發達。唐開元年間,附近小青山上曾建文昌閣,農曆三月三日,有“青山廟會”。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農曆五月八日,白彥溫涼河泛濫,石門村北曾衝出一古墓,墓誌顯示,墓主名“程昱”,字金川,金代進士,仕至鞏昌節度使。1853年7月,幅軍領袖程四虎(祖籍白彥石門村),與數十人豎旗反清,歷經9年,被清軍擊潰。

明魯懷王、悼王墓位於白彥鎮小山後村東北,毓秀山南麓。兩墓東西相距50米,葬於同一墓園內,墓前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僅剩些許殘磚斷瓦。墓地按照古代“四神定穴”法修建,前方為朱雀山,後方為五座山頭代表的玄武,左方為石築龍狀石牆,右方為白虎山。東為魯懷王墓,高10米,直徑30米;西為魯悼王墓,高7米,直徑16米。墓室均為磚石結構,底部用條石鋪成,上部為拱型青磚壘砌。魯懷王姓朱名當漎(1473年9月22日-1505年10月29日)享年32歲,配臨清州南城兵馬指揮副王軒嫡長女王氏,系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代孫,魯莊王朱陽鑄嫡長子,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封世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追封懷王。魯悼王姓朱名健杙(1494年11月4日-1520年10月10日)享年27歲,懷王嫡長子,太祖朱元璋第六代孫,弘治十六年(1503年)封世孫,明嘉靖七年(1528年)追封悼王。

沿革

白彥鎮白彥鎮
白彥舊縣名,1947年8月由鄒縣滕縣費縣等地析置,縣人民政府先駐平邑縣白彥鎮白彥村,後移駐山亭村。屬魯南行政區第二專區。

1953年7月撤銷,其轄區劃入滕縣、鄒縣、平邑三縣,其中33個鄉劃歸平邑縣。

1959年,為平邑縣白彥公社,現為白彥鎮。

交通

境內交通發達,342省道嵐濟(嵐山頭至濟寧)、地龐(地方至龐莊)公路東西貫穿全境,平棗公路在境內跨越南北,車棗公路、白滕公路西南交叉,全鎮交通四通八達,村村實現了三通(通電、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

建設

白彥鎮白彥鎮
石灰石、黃沙等礦產品。

農業以櫻桃、黃煙、花生、地瓜、中藥材、瓜菜、畜牧養殖為主導產業。建有全縣面積最大的黃煙生產基地,系山東省萬畝優質花生出口基地、沂蒙櫻桃之鄉。

白彥的經濟社會建設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先後建成白彥鎮高效農業示範基地,位於鎮駐地東南2公里由西石門、東石門、龍灣、大營四個村組成,耕地面積6500畝。現已建成冬暖蔬菜大棚140個,春暖弓式大棚800個,高科技示範大棚一個。對農民增收就業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白彥鎮工業聚集區位於鎮政府東北,規劃占地面積460畝,劃分了中藥材加工產業區、門窗加工製造產業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區三個產業區;此外新農村和社區建設也在井然進行中 。

景點

太皇崮遠眺太皇崮遠眺
境內主要有紅山、常山、毓秀山、金家頂、范家崮、太皇崮、老山、青山、山陰寺、四開山,山勢縱聳沿立,平邑縣第二高峰四開山狼窩頂(海拔674米)坐落境內;太皇崮海拔505米,四壁峭立,平地突拔,十分險峻,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白彥戰鬥,名列史冊;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代孫第六代孫葬於毓秀山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