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藍地鴝

白尾藍地鴝

白尾藍地鴝屬雀形目、鶲科、地鴝屬,分布範圍於印度、東南亞及中國南方。

基本信息

白尾藍地鴝

白尾藍地鴝白尾藍地鴝
中文名:白尾藍[地]鴝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地鴝屬
拉丁名:Cinclidiumleucurum
俗名:白尾燕鷗鴝
英文名:White-tailedBlueRobin
雀形目 > 鶲科 > 地鴝屬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Myiomela leucurum
遷徙:留鳥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描述

體型:體重♂23-26g,♀23-27g;體長♂160-181mm,♀150-162mm;嘴峰♂12-16mm,♀13-15mm;翅♂85-98mm,♀82-95mm;尾♂68-82mm,♀65-70mm;跗蹠♂25-29mm,♀24-28mm。

形 態:雄鳥前額、眉紋和翅上小覆羽呈輝亮的鈷藍色,頭頂、枕、後頸、背、肩至尾上覆羽等上體黑色而綴深藍色,眼先、眼周、頭側、頸側深黑色,頸兩側各有一半隱藏的白色塊斑依稀可見。兩翅黑色,外翈具灰藍色羽緣。尾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全為黑色外,其餘尾羽基部白色,而且越往外白色基部面積越小。頦、喉、胸黑色,腹黑色微綴深藍色,兩脅各有一被隱藏的白色羽毛,尾下覆羽具白色羽緣。

雌鳥上體橄欖黃褐色,眼周皮黃色或棕白色,兩翅黑褐色具紅棕色或棕褐色羽緣。尾羽黑褐色、羽緣微沾棕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基部無白斑外,其餘尾羽基部具白斑。下體淡黃褐色或棕褐色,頦、喉、頭側和頸側具淡色羽軸紋,腹中部灰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腳雄鳥黑色,雌鳥黑褐色。

叫聲:鳴聲為7~8聲的細弱甜美哨音。叫聲包括細弱哨音及低聲tuc。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秦嶺,湖北西部,四川東部萬源、城口、東南部南川、南部宜賓、屏山、中部峨嵋、成都、汶川、西南部涼山、貴州西部威寧、西南部興義、北部綏陽、雲南西部騰衝、盈江、潞西、鎮康、保山、永德、耿馬、鳳慶、景東、西北部麗江、西南部孟連、南部西雙版納、綠春、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海南島和台灣。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等地。

分布狀況

白尾藍地鴝在我國僅分布於西南地區,種群數量不甚豐富。

指名亞種為留鳥於中國中部及西南、西藏東南部、廣東北部和海南島。可能於中國東南也有出現。亞種montium為台灣的留鳥,繁殖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區森林但冬季移至低地。香港有一次記錄,可能為出逃之籠鳥

生 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在陰暗、潮濕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帶棲息。地棲性,主要棲息於林下灌叢中和地上。

食 性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秋冬季節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習 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隱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來跳去,有時亦站在開闊地區的小樹或電柱上,並不停地擺動著尾,當發現地上或空中有昆蟲活動時,則立刻飛去捕食。飛行時尾常常張開。繁殖期間鳴聲清脆、洪亮悅耳。

繁 殖

白尾藍地鴝在4月中旬即開始繁殖期間的鳴叫,雄鳥常在早晨和傍晚長時間地鳴叫,鳴聲甜潤悅耳。通常在5月初開始營巢,整個繁殖期一直持續到7月,最晚到8月還有少量個體在繁殖。通常營巢於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邊岩石縫隙或洞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草根、草葉、苔蘚和細藤等材料構成。內墊有毛髮和羽毛。巢的大小據吳至康(1988)測量的一巢為:外徑15.7cm,內徑6.8cm,高8.6cm,深7.4cm。每窩產卵3-4枚,偶爾5枚。卵長卵圓形,白色、密被淡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0.1-25.4mm×16-18.9mm,平均23.7×18.0mm,重3.5-4.0g。

野外鑑別

小型鳥類,體長15-18cm。雄鳥通體藍黑色,前額、眉紋和兩肩輝鈷藍色,下頸兩側隱約可見白斑,除中央和外側各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基部具白色,在黑色的尾部形成左右各一塊白斑,極為醒目。雌鳥通體橄欖黃褐色,上體較暗,兩翅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緣,眼周皮黃色,腹中部淺灰白色,尾具白斑。特徵較明顯,特別是通過尾部的白斑,野外不難識別。
註:過去被列入Cinclidium屬(參見鄭作新,1987)。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