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菜[菊科菊三七屬植物]

白子菜[菊科菊三七屬植物]
白子菜[菊科菊三七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 (L.) DC.[Gynura ovalis DC.]),別名接骨丹、茹童菜、大綠葉、土田七、散血姜、明月草、雞菜、大肥牛、叉花土三七、白背三七、百子菜、富貴菜、菊三七、雞菜、白背菜、又聞又清。菊科菊三七屬植物,以全草入藥。夏秋採集,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味甘、淡,寒。可用於清熱解毒,舒筋接骨,涼血止血。用於支氣管肺炎,小兒高熱,百日咳,目赤腫痛,風濕關節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乳腺炎,瘡瘍疔腫,燒燙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子菜(圖1) 白子菜(圖1)
白子菜 白子菜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莖直立,或基部多少斜升,木質,乾時具條棱,不分枝或有時上部有花序枝,無毛或被短柔毛,稍帶紫色。葉質厚,通常集中於下部,具柄或近無柄;葉片卵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15厘米,寬1.5-5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楔狀狹或下延成葉柄,近截形或微心形,邊緣具粗齒,有時提琴狀裂,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紫色,側脈3-5對,細脈常連結成近平行的長圓形細網,乾時呈清晰的黑線,兩面被短柔毛;葉柄長0.5-4厘米,有短柔毛,基部有卵形或半月形具齒的耳。上部葉漸小,苞葉狀,狹披針形或線形,羽狀淺裂,無柄,略抱莖。頭狀花序直徑1.5-2厘米,通常(2) 3-5個在莖或枝端排成疏傘房狀圓錐花序,常呈叉狀分枝;花序梗長1-15厘米,被密短柔毛,具1-3線形苞片。總苞鍾狀,長8-10毫米,寬6-8毫米,基部有數個線狀或絲狀小苞片;總苞片1層,11-14個,狹披針形,長8-10毫米,寬1-2毫米,頂端漸尖,呈長三角形,邊緣乾膜質,背面具3脈,被疏短毛或近無毛。小花橙黃色,有香氣,略伸出總苞;花冠長11-15毫米,管部細,長9-11毫米,上部擴大,裂片長圓狀卵形,頂端紅色,尖。花葯基部鈍或徽箭形;花柱分枝細,有錐形附器,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約5毫米,褐色,具10條肋,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長10-12毫米。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疏林下或栽培於農舍附近田邊地角上。 常生於山坡草地、荒坡和田邊潮濕處。 海拔100-1800米。

分布範圍

白子菜 白子菜

分布於廣東(廣州、南海)、海南(澄邁、崖縣、萬寧、保亭、瓊中、瓊山等)、香港、雲南(景東、紅河、綠春)、廣西。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一)栽培季節及栽培方式。

百子菜抗逆性強,在廣州地區終年均可種植和採收,在高溫的夏季依然生長良好。百子菜通常在春、秋季育苗定植,多採用露地栽培,而在冬季、早春,溫度低於15℃時生長緩慢,採取保護性設施有利於植株的生長

(二)繁殖方法

百子菜以扦插繁殖為主,全年均可進行,以春、秋兩季為宜,夏季成活率低。育苗宜選用細沙或疏鬆的沙壤土作床土,從植株上剪取生長良好的健壯枝條作插條,剪成具有3-5個節位、約10厘米長的小段,除去基部葉片,將插條的1/2插入床土。有條件的可覆蓋遮陽網,防止陽光直射,減少插條水分損失,保持士壤和空氣濕度,以提高成活率。扦插後4-7天,插條即能發生不定根,12-15天后可移植至大田。春、秋兩季直接剪取枝條扦插到大田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定植
百子菜根系發達,是一次種植多年多次採收的蔬菜。在生產上選擇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有利於增產及提高品質。百子菜需肥量大,要求土壤養分供應持久,施足基肥是高產優質的關鍵,通常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千克。一般1.5-1.7米包溝起畦栽培,畦高20厘米左右,畦面整細呈龜背形,3行植,株距25-30厘米,畝植約3500株。定植後隨即淋透定根水。

(四)田間管理
1.肥水管理 百子菜營養生長期長,在我國南方種植一般能終年生長,因此除了要追施速效肥外,生長期間要及時補施有機肥。定植後,經3-4天緩苗,即可薄施複合肥水提苗,15天后每畝可追施腐熟的糞肥水300-500千克+尿素少量或複合肥10-15千克,以後每隔10天追速效肥1次。另外,每個月需增施1次有機肥,可用花生麩粉加細土施入,也可用腐熟的雞糞加細土施入。百子菜生長量大,需保持土壤濕潤,雨季則要及時排水,防澇漬。
2.中耕除草 植株封行前需進行l-2次中耕除草。中耕需在晴天進行。早春氣溫較低,中耕有利於提高地溫;夏季中耕則可保墒、增強土壤的通氣性、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封行後不宜中耕,但仍要增施有機肥和培土。
3.植株調整 百子菜生長旺盛,生長後期莖葉交疊,不利於通風及田間操作,亦影響植株的生長,此時應將植株距離地面約15厘米以上的枝條全部剪除,同時增施有機肥和培土。修剪次數和修剪時視植株的高度和生長勢而定。當植株枝條過密、過高及生長明顯減弱時,需進行植株調整。
(五)病蟲害防治
百子菜抗性好,病蟲害少,僅見蚜蟲、斜紋夜蛾、灰霉病等的危害。但在土壤板結、溫度過高、田間積水時植株會出現枯死現象,應選擇疏鬆的土壤栽培,及時排水,有條件可覆蓋遮陽網。

附註

白子菜[菊科菊三七屬植物] 白子菜[菊科菊三七屬植物]

《海南植物志》將Gynura maclurei Merr.併入本種作為異名,認為其“葉片較薄、細脈,乾時不顯露而已”,但據張肇騫(1937)的記載,認為後者與本種近緣,葉兩面被柔毛或疏短毛,葉脈不明顯相區別。據兩者的毛被及細脈連結成黑色網的特徵,應視為兩個分立的種為宜。後者已被F. Davies併入山芥菊三七G. barbareifolia Gagnep.作為異名。

參考文獻

Gynura divaricata (L.) DC. Prodr. 6: 301. 1838; Forbes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447. 1888; Merr. in Trans. Amer. Philos. Soc. n. s. 214; 394. 1935; Chang in Sunyatsenia 3; 298. 1937;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9: 280. 1966; 侯寬昭, 廣州植物志529.1956;海南植物志3: 416.圖819.1974, p. p; F. Davies in Kew Bull. 33 (4) 635. 1979;秦嶺植物志1 (5): 285. 圖204. 1985. ——Senecio divaricatus L. Sp. Pl. 866. 1753. ——Cacalia incana L. Sp. Pl. ed. 2: 1169. 1763. ——Cacalia ovalis Ker-Gawl. in Bot. Reg. 2, t. 101. 1816 ——Gynura auriculata Cass. Opusc. Phyt. 3: 100. 1834; Gagnep. in Lecomte, Fl, Gen. Indochine 3: 514. 1924 ——Gynura ovalis (Ker-Gawl.) DC. Prodr. 6: 300. 1837; Forbes et Hetn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448. 1888;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9: 390. 1966. ——Gynura ovalis var. pinnatifida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448. 1888. ——Gynura hemsleyana Levl. in Bull. Acad. Geogr. Bot. 24: 284. 19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