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

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

《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內容簡介:少女格子在與鄉村接壤的蘆荻鎮長到十二歲……那個江南小鎮的溽熱夏日被格子銘記在心:大表哥參軍後音訊全無,好夥伴老梅的二姐梅香瘋魔不止,鎮長家的親戚、大女孩荷花初來小鎮引出一系列風波……《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是一個在穿插與回溯中展開的時光故事。作者(陸梅)巧妙地將生死悲歡、希冀絕望等省察冥想嵌入時光,使得全書不僅寫足少女成長的迷茫、期待、焦慮、多變,也讓格子和那個夏日融為一體,恍惚又真切。

內容簡介

《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是一部關於朋友和友情、得到和失去的成長小說。作家將筆觸聚焦於十二歲女孩格子五年級的暑假時光,深情回望一去不復返的光陰碎屑,以及面對一個複雜世界的所有感觸、哀愁和心靈的激盪

作者簡介

陸梅,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上海市作協2008年簽約作家。“冰心獎”評審、上海優秀新聞工作者。《文學報》副主編一出版有散文集《寂寞芬芳》、《尋覓隱約的光亮》,人物隨筆集《誰在暢銷》、《文字的背後》、《文學家的星空》,短篇小說集《我的憂傷你不懂》,校園繪本小說《天堂來信》,長篇小說《生如夏花》、《當著落葉紛飛》等200餘萬字。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蟬聯三屆)、冰心兒童文學新作大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等

圖書目錄

上卷
第一章蘆荻鎮
第二章三劍客
第三章陣亡訊息
第四章梅家三姐弟
第五章瘋女子
第六章出嫁
第七章夢魘
第八章尼姑庵
第九章身世
插敘
第十章返鄉之路
下卷
第十一章小鎮來客
第十二章同盟
第十三章採藥
第十四章萬物有靈
第十五章覺持師父
第十六章尋母
第十七章醍醐灌頂
第十八章茶飯思
第十九章意念里的戰爭
第二十章告別
後記

後記

終於完成了,這個溽熱的夏天,我和十二歲的格子一樣,耳邊總迴旋著噼噼啪啪的火雨聲。現在,我要和她告別。
這個小說,從開筆到敲上最後一個句號,延宕的時間太久。記憶里,似乎連著幾個熱夏都在試圖走進這個女孩的世界——為什麼說是“試圖”?因為總是少時間。終於得了一個整日,跟隨格子在蘆荻街上遊蕩,下一回,又不知何時。有時等上一周,有時一月,甚而更久,如此反覆,我總不能真正地走進格子的內心。我感受到了她的不信任,她的嗔怪。她索性拋下我,一個人遠遠地跑前面去了。
這樣一種試圖走進、卻又被拋下的無望,隨時催逼著我,令我不敢懈怠。有一天,我恍然發現,我筆下的人物開始朝著自己的方向、而不再是我設定好了的路線發展了,心裡一驚,繼而一喜,告訴自己:就讓格子心無旁騖地一個人遊蕩吧,誰也不該替代了她。
“格子的十二歲夏天,是在暖水瓶的憂傷碎裂聲中驚醒的。’,這是小說的開頭,我在敲下這第一句話時,似乎給小說定下了基調:憂傷的,懵懂的,驚醒的——是一個十二歲少女眼中的世界。而我著力要刻畫的,就是這個叫格子的少女,面對一個複雜世界的所有感觸、哀愁和心靈的激盪。我特意為小說畫了一張人物關係圖和小街平面圖。我甚至還給小說勾勒了一個梗概——
這是一個關於孩子、家庭、戰爭與成長的小說。故事背景是和鄉村接壤的小鎮。故事發生的時間未言明,但能夠推算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說通過十二歲女孩格子五年級暑假親歷的幾件日常事:
之一,表哥參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以為在前線陣亡,未婚妻一家的前後變化和小鎮上的流言蜚語,感受成人世界的複雜——穿軍裝的表哥是格子那個年紀的精神偶像;
之二,梅香發瘋——梅香是格子“三劍客”夥伴老梅的二姐,這個奇異的女子,在很多小鎮人眼裡是個不可靠近的瘋子,但在格子的一步步試探與走近中,感受到大人們以為的正常世界,在“瘋女子”眼裡的非正常。
之三,荷花溺水——這個鎮長家的親戚、大女孩荷花暑假裡來小鎮玩,水性好,常在青水河裡戲水,然而一個意外,去了深水區再也沒有回來……
三條線索並行穿插展開,格子的性格脈絡逐漸豐滿。格子由一個野生野長的假小子(混沌懵懂),蛻變成善感憂傷的少女。
這個十二歲的夏天,終於讓格子明白:原來她眼裡無限大的世界,僅僅只是這個世界微弱的塵星,是千千萬萬個小世界的一部分。這個世界跟我們以為的是那么不同,它那么微小,好比一隻螞蟻,根本撼動不了地球……
小說在穿插與回溯中,闡述生和死,悲與樂,希望和絕望,時間和歷史,其實歷史也有重疊,並沒有唯一的真相。
我給自己備了一個本子。開筆前,我將人物關係圖和小街平面圖畫在了本子上。有了它,似乎我可以去建造一個世界了,我的確也是這么開始的。我謹記著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話:“為了要使一本書能吸引我們,就必須在它所虛構的故事與我們的經驗之間建立某種聯繫——在我們自己的與存在於書頁之間的兩種想像力之間,建立起一種巧妙的聯繫。”
我想像了一個蘆荻鎮:古舊的、安靜的、水汽瀰漫的,同時也是炙熱的、沉睡的、午後的熱焰噼噼啪啪爆裂的。格子就在這樣一個古鎮小街上遊蕩,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似乎總在遊蕩,從自家竹林到老梅家的梅家塢,從草木蔥蘢的山岡到神秘幽深的尼姑庵——這個尼姑庵,在我開初交代小鎮格局時,並未意識到它在“下卷”會成為故事的重要發生地。連帶著,意料之外的人物一個個登場:尼姑庵的老住持覺持師父、小尼姑靜蓮、打雜和尚靜守。
故事似乎偏離了軌道,按它自身的邏輯在生長。我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寫?如果我是十二歲的格子或者老梅,會對這座尼姑庵生出探看的興致嗎?又能感受多少?顯見的,我不能肯定。那么我怎么處理?
有一天我寫到多年後老梅、格子和瘦猴,昔日童年玩伴在蘆荻鎮破敗的小街上不期而遇,老梅和格子不約而同問起了留在小鎮的瘦猴——
“恩養堂的覺持師父還在嗎?”
“早圓寂了。”
“那個叫靜蓮的小尼姑呢?”
“走了,不知去了哪裡……”
“還有個和尚呢,叫靜守師父的?”
“也不在了……”
“那恩養堂……”
“恩養堂還在,鎮政府接管,還在邊上建了一所養老院,平日裡他們看護庵堂。”
“那就沒住持了?”
“有,但是不常來,聽說是一個叫覺守的大和尚兼著,他住別的寺廟……”
我流暢而不經大腦地敲下一長段文字,似乎本該如此,就是如此,這在我的寫作經驗里甚少有過。我似乎總在思考,字斟句酌,改改停停。我的耳邊呼嘯著老梅心底的吶喊:“小鎮啊,你的街道永遠寂靜!沒有一個入能夠再回來說:你為何入去巷空一片荒寂?”
小說的另一變化是線索之三的“荷花溺水”,變成了荷花考取了中醫藥大學,神采奕奕同格子告別。關於生死,我寫過不少的散文,也在文字里感同身受著生命的轉瞬即逝、無情和殘酷,乃至永恆的至福。
設定荷花意外溺水,原是受了生活中實有其事的影響,然而寫著寫著,我決定不能照搬這個意外。小說有它自身的邏輯,即便是虛構,也應當審慎地對待一個人的死。對格子,荷花是可觸摸的遠方。
說說小說的“插敘”,這一段文字,其實更像一個“尾聲”,或說“余情”。現在作為“插敘”,我的構想是做一個停頓,就像音樂里的休止符,讓讀者從格子的小世界裡抽一下身,回望或者遠看;讓長大了的格子踏上返鄉之路,等待她的,恰是多年前的自己。時間和空間,故鄉和他鄉,童年“夢中的真”和“真中的夢”,樂土不再的喟嘆……以及一個遊子所有的鄉愁,但願讀者能夠理解我的“一廂情願”。
好了,該是告別的時刻。多年前的夏天,格子告別了她的童年時代。而我,也要在夏天裡和她揮手再見。好在,“過去是不會真正離去的:我們正在經歷著的一切僅僅存在於逝去的瞬間之中”(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謝謝讀完這本書的你!如果願意,你可以給我寫信:Ium@wxit.com.cn.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