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胡同

登萊胡同

登萊胡同位於西城區,牛街街道辦事處轄域西北部,廣安門內大街西端南側,南北走向,折而向西通南線閣街。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乾麵胡同及寶應寺一帶逐步形成街巷。1965年將原乾麵胡同改稱登萊胡同。寶應寺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牛街地區西北部,廣安門大街西端南側。1995年以前,此胡同有兩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和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兩條胡同的西端出口與南線閣街相連,北側胡同東端出口與德源胡同相接,南側胡同的東端延伸與白廣路二條相連,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起廣安門內大街與,東西走向的兩條胡同相接,南至宣武體育場北圍牆。全長512米、均寬4米,門牌:1—31號、2—26號。登萊胡同,明時稱寶應寺、乾麵胡同,屬白紙坊。清時屬外城西城宣南坊四鋪,民國時屬外四區,巷名沿續未變。民國時屬外四區。1949年後屬第十一區、第八區。1952年後屬宣武區。巷名由明代沿用至1956年。寶應寺為古剎,據清《宸垣識略》記載:“寶應寺在廣安門東南,地名南燕角,相傳唐剎也。”寺址在現登萊胡同29號,為宣武區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國小校址。寶應寺前的胡同也稱登萊膠胡同,因31號大院原為山東登萊膠寄骨所(登萊膠指山東登州、萊州、膠州),迤南為登萊膠義地,也稱山左義地,即宣武籃球場一帶,再往南為中城義地。1949年以前,寶應寺北側的乾麵胡同以北有人居住,並已成街巷。乾麵胡同的由來已不可考證。寶應寺以南地區人煙稀少,多為水坑,荒冢累累,極為荒涼。在1949年後政府在此建起了宣武體育場以及機關辦公大樓,建起了民居,逐步形成了街巷。宣武體育場現為宣武區主要體育場所,2000年又建起廣安體育館,並被確定為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指定場館。1956年整頓街巷名時,將原乾麵胡同與登萊膠胡同(即寶應寺)合併改稱登萊胡同。1994年乾麵胡同以北進行了危舊房的拆遷改造,在此建起了十四層的燕角大廈準五星級賓館(現為新時代大酒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