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曬村

1992年2月黎平縣建鎮撤區並鄉,始見“登曬”列為行政村,2014年1月,由原登曬村、黃現村並村為現在的登曬村。 “黔桂”共建的平安邊界改革開放30年來,登曬村裡的黔桂兩省民眾從未發生民族糾紛現象,被喻為侗族地區的“世外桃源”。 為此,登曬村多次被評為“民族團結示範村”。

地理位置

登曬村(登曬村黃現寨)是2014年1月推行登曬(上寨)、黃現(下寨)並村工作完成後的貴州、廣西兩省共建“平安邊界、和諧鄉村”的行政村,位於東經109.2度、北緯25.8度之間的黎平縣龍額鎮南部,東抵地坪鄉半江村和岑扣村,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富祿鄉富祿村,西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富祿鄉高岩村岑丹屯,北靠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富祿鄉高岩村九良屯。其行政駐地設於上寨登曬,距鎮政府所在地龍額鎮7公里,上、下寨距離2.5公里,地處“弄朴(侗語)”半山腰,平均海拔460米。其氣候溫和,屬低海拔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雨量1000~1500毫升。全村總面積2.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5.35畝,其中稻田面積370.61畝,旱地面積74.74畝。現黃泥土路已通入登曬村上、下寨,可通行小型車輛。

歷史沿革

登曬村是幾個先後的侗族祖先溯都柳江而上定居繁衍下來所形成的自然村寨。相傳是明清期間,廣西楊家祖先因家裡貧窮逃難到這座“弄朴”大山,幫助龍額人開荒、看守山場。後來,廣西“大年”姓石的人,以及貴州省從江縣慶雲人也逃難到此尋找生計,幫龍額人看山造林。因這些貴州、廣西逃難的人長年誠懇幫龍額人看山守林造林,為他們做長工,龍額寨老就把一丘魚塘和一片山地送給他們,讓他們在那裡安家落戶建設家園。因魚塘和贈送用侗話分別叫“登”和“曬”,該村於是得名,意即“贈送的魚塘”。
據史料記載,登曬村於明代初期隸屬黎平府永從縣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清朝屬黎平府永從縣,民國後屬黎平縣水口區龍額鄉(區)。1992年2月黎平縣建鎮撤區並鄉,始見“登曬”列為行政村,2014年1月,由原登曬村、黃現村並村為現在的登曬村。

人口及流動

登曬村現轄7個村民小組(包括廣西富祿村登曬屯第9村民小組28戶117人),共263戶,其中五保戶13戶,獨生子女戶5戶,雙女戶5戶,留守兒童戶19戶,空巢老人戶8戶,舉家外出戶22戶;總人口1124人,其中農業人口1112人,居民人口12人;有中共黨員25人,女1人。村裡有石、楊、宣、姚、陸、潘、伍、吳8個姓氏,均為侗族。

經濟來源及收入

全村主產水稻、油菜、茶油等,以外出勞務和發展種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輔以油菜、花生、辣椒、百合及土特產香禾、醃魚、醃肉、茶油、板栗等為經濟補充。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198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4元,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88元,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46元,總體呈現向好增長。

民俗文化

登曬村是傳統的侗族村寨,利用半山地勢較緩處而依山而建,村寨以鼓樓及其公共空間為中心向外輻射,構成蜘蛛網狀格局,建築均為全木結構,小青瓦、吊腳、吊住等含有濃厚的侗族建築元素均融入其中,形成具有濃郁侗族特色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民族村寨。
登曬村侗族語言及其服飾保留完好,其文化內涵豐富,風情濃郁。現有鼓樓二座、戲台一個、籃球場一個(全部集中於上寨,下寨沒有)。村里侗族男女河歌對唱經常飛出戲台,鼓樓多耶讓人回味無窮; 侗族蘆笙縈繞林間,侗族蘆笙舞激情山水。其農曆六月卯日的新米節、七月十四日的鬼節遠近聞名。

“黔桂”共建的平安邊界

改革開放30年來,登曬村裡的黔桂兩省民眾從未發生民族糾紛現象,被喻為侗族地區的“世外桃源”。為此,登曬村多次被評為“民族團結示範村”。特別是兩省實施的“黔桂”共建工程,進一步加強了民族團結凝聚力。如1992年兩地政府在村里共建了登曬-富祿教學點,2011年三江縣讓貴州學生共享廣西免費午餐,1997年共修登曬村路,2009年同對村內12條總長3100米的串戶道路進行硬化,2010年兩地黨組織在村里建立了“登曬聯合黨支部”,2013年兩地鄉鎮婦聯在村里聯合舉辦“創交界和諧家庭·促進民族團結”的主題活動。

登曬國小

登曬國小是黔桂共建的複式教學點,現有專職教師2人(登曬、黃現本寨各1人),大學生支教老師2人,學生73人,有留守學生50人,本學年設有一、二、三、四年級,各有1個班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