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村莊房屋受地形限制建在一個陡坡上,房屋高低錯落、周圍古木參天,由於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謂“地無三尺平”,村民曬晾農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曬在自家屋頂木架上。收穫季節,房前屋後成了曬簟的世界。長長木竿托起圓圓的竹簟,曬上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稻穀,形成婺源獨有的“篁嶺曬秋”農俗特色景觀。這裡也是畫家和攝影家的創作樂園,有關篁嶺“曬秋人家”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篁嶺的獨特風光體現的是婺源傳統農家民俗文化,展示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園。篁嶺民俗文化影視村已被文物部門評定為“婺源生態博物館”,篁嶺文化現象已成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婺源文化產業標誌性項目,江西微電影創造拍攝基地。概況
窗銜篁嶺千葉匾,門聚幽篁萬畝田 ”,篁嶺村500年來一直隱藏在婺源石耳山中,是一個偏僻而幽靜的山村,“地無三尺平”是篁嶺最突出的特色。村落群山環抱,房屋鱗次櫛比,位於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僅紅豆杉就有80多株。村中由於空地稀少,村民們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頂曬辣椒等農作物的傳統,形成全國聞名的“曬秋”農俗特色景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畫家和攝影家前來創作。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體驗。而曬秋人家的壯觀場景,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文化符號,如同“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一樣,“篁嶺曬秋圖”通過文化影視創作,將會成為傳世之作。篁嶺建村歷史約500年,為曹姓所建。曹姓屬於山東祖,由歙縣篁墩遷婺源汪口河東至大鱅源後至篁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計26代)。曹姓文人輩出,“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西遞的清代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大學士、太子太師曹振鏞父子,其故鄉在篁嶺——《婺源縣誌》記載。
由於受地形限制,篁嶺村交通不便且嚴重缺水,村民絕大部份農田、土地等生產資料都在山下,1978年解放生產力,政府鼓勵了部份村民搬遷下山,因資金問題搬遷工作未能完成。至09年山上仍有六十多戶村民居住,村內大部份房屋閒置年久失修腐爛、倒塌,篁嶺獨特的景觀資源在逐年消失。
為儘快搶救和保護篁嶺村寶貴的民俗村落資源,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對篁嶺村進行文化產業投資開發,改變婺源旅遊產業單純依靠門票獲利經營模式,旅遊產品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閒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旅遊會展等綜合配套型轉變,著重開發旅遊文化產業特色項目——美術攝影及影視創作基地、農家民俗生活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展示基地、民俗文化演繹及精品度假酒店、特色農家美食等項目,最終將篁嶺村打造成中國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
文化藝術活動
微電影節
婺源篁嶺微電影節2013年5月盛裝啟幕!通過舉辦首屆江西微電影節活動,展示篁嶺“曬秋”的獨特魅力,探索婺源旅遊向文化旅遊產業轉型邁進,最終將婺源篁嶺景區打造成全國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攝影、繪畫藝術節
誠如詩人所言“春踏阡陌賞黃花,夏行梯田映黛瓦,秋拾豐收染紅楓,冬登嶺頭共雲霞” 。篁嶺曬秋是婺源獨特的景觀,一年四季呈現不同風韻。篁嶺一帶也有著大面積田園風光精典,一幅幅韻味無窮的水墨畫,它是美術、攝影等藝術創作的源泉。“篁嶺曬秋”是獨有的民俗文化景觀資源,這些都是攝影家、畫家極好的表現素材。篁嶺將打造成國際性的美術、攝影、影視創作拍攝基地,並舉辦一些極具影響力的大型活動推向世界,以及成為國內知名的畫家村、藝術家村。
文化藝術創作
村落景觀資源眾多,與知名藝術高校及藝術家合作,進行創作、教學、交流等項目。在篁嶺創意基地進行藝術實踐,形成美術、攝影及影視創作外景基地。民俗文化節
篁嶺民俗村作為鄉村文化節慶活動的場地,配合婺源每年一度的鄉村文化節舉辦“篁嶺民俗文化節”、“篁嶺曬秋節”,突出古村民俗屬性,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村落民俗體驗
1、古村落風貌篁嶺古村處處閃爍著民俗風情的亮點,這裡有一幅縮寫版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兩旁徽式商鋪林立,徽派古建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石雕、磚雕、木雕三雕工藝精美絕倫,官宅、商宅、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古趣盎然。
2、梯田花海景觀
篁嶺村山勢地貌較險峻,四季氣候宜人,自然景觀分布均勻,水口園林古木參天、山脊阡陌四季花開、層層梯田作物交替,形成特有的鄉村生態體驗。
藉助簇擁的千畝梯田打造的四季花谷,每年三、四月,千畝油菜花集中開放,與桃花、梨花、杜鵑花等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為進一步延展花卉主題,突破季節限制,在千畝梯田上種植四季花卉,並以兩個月為周期更換主題,營造花海景觀、大地藝術。遊客每次到訪都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觀體驗到別樣的感受,逐漸發展成為婺源四季旅遊新產品。
3、鄉村文化展示
篁嶺天街古坊匯集民間手工作坊、茶藝品茗、書場畫室等民俗文化展示場所,其間穿插定時定期的婚嫁、祭祀、求雨、慶豐收等民俗場景巡遊表演。
4、民俗風情表演
圍繞篁嶺民俗文化精心打造的“篁嶺之秋”民俗文藝節目,遊客與村民互動體驗。地方戲如:徽劇、儺舞、黃梅戲、越劇等精品薈萃。
入夜,篁嶺的“夜生活”拉開了民俗風情的帷幕:龍珠燈籠在嶺頭最高處挑起,霎時村兩端鞭炮齊鳴,龍獅兩支舞龍隊從村兩頭沿天街舞動而行,最後集中到村東頭民俗廣場。此時民俗廣場的風情演出隆重獻演,黃梅戲、徽劇、儺舞百花爭艷;踩高蹺、疊羅漢、劃旱船群技競藝……
5、文化貼吧
為“書鄉之家”休閒聚落,展示歷代學士文人層出不窮的婺源文化,亦呈現時下國學文化之火熱潮流。
6、藝術聚落
景德鎮陶瓷藝術與婺源本地手工藝及日用品工藝聯動發展起來的藝術之家民宿,展現婺源風光圖片藝術。
7、鄉村休閒會所
村莊內的精品度假別墅,引入“安曼”國際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布局錯落,開窗即可看到對面優美的梯田花海,村落層疊雅致,景觀效果絕佳。別墅規格各不相同,從浪漫小屋到合家歡別墅,滿足不同遊客需求,住在小屋內感受自然的氣息,放鬆心靈,享受別樣風情。
8、鄉村特色美食
飲食文化是篁嶺民俗傳神之筆,篁嶺“天街食府”的“天街農家宴”菜源料全用自獵、自種、自養之物。它以徽菜為根源、以婺源飲食文化為精神,以民俗、民情為基準,獨成體系。
結合地形地貌設立的鄉村特色風情餐廳,戶外開放平台亭榭喝茶、聊天,在享受地方特色美食之餘,遠眺秀美群山、俯瞰梯田花海,恍若置身仙境。舉辦的特色鄉村美食節,打造花卉餐飲文化,將花卉與有機美食結合,廚師根據花卉的不同功效作成不同的美容、養生食品及有機菜餚。
鄉村民俗
賀歲拜年,元宵走橋,清明踏青,立夏稱人,端午吃粽,分龍彩雨,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九登高,冬至祀祖, 臘月小更。篁嶺古村延承了華夏民俗,同時有著自己的風土人情,附有濃厚的徽域色彩。初一開始吃年頭飯,房頭內的大瀲、曉蓉、嶺南等七個班來舞獅。
初五開始十生會(從一周歲往上溯,每10歲一會),年紀最大的坐上門頭,類似同年會。
初六 祭祖。
十三馱燈,十三張仙燈(兒子),十四尊長燈,十五社燈。
十三以後做常年,由同年人出錢,請道士做,在廳屋擺菩薩,管事者去寫戲,定四本戲,做戲頭一夜迎百子燈(頭年生子人家迎)。
吃同年清明(第二天),每個同年都要做一桌豆腐送到同年會。接仙,求雨,也是同年會出錢,還要扮地戲。
七月半每個同年人要做一把紙涼傘到汪帝廟去燒。同年會、吃清明都有“會”,並有會田。
元宵節夜舞板龍燈——每年的元宵之夜
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古村小道,如巨龍遊走。
藍氏烏飯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
各家各戶都用谷墊密封家門,舉家圍坐在堂屋內烹煮七色“烏飯”,外人不可擅入偷窺。藍家烏飯,豆米相摻,富含澱粉、蛋白質和維生素等,可作食品,亦具藥效。
中秋佳節堆寶塔——每年的中秋節
這一天,孩子們用磚瓦堆成七層寶塔。前面掛起彩色帳幔,塔前放一張小桌,上供敬月神用的果品和餅餌等物。到了夜間,孩子們在塔內外點起燈燭,圍坐塔前嬉戲直到夜深才散。
婺源儺舞
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儀,寄託了村民的美好願望,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簡練,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
婺源徽劇
屬於皖南“石牌”流派。具有老吹腔、高拔子等徽劇的特色;又吸收了目蓮戲的高腔、下江調,並吸納了贛劇的南詞和婺源的民間小調。由此逐漸形成了既有皖南特色,又有著濃郁地方韻味的“婺源徽劇”。全國兩個徽劇團之一的婺源縣徽劇團,曾於1959年參加江西古老劇種匯報團赴京演出。
婺源地戲
是婺源民間的一種由鄉民穿戴戲衣,化裝成人們熟悉的一組組戲劇人物亮相遊行的敬神與娛樂相統一的傳統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時,不少地方都會演出地戲。地戲有地戲、馬戲、抬閣和高蹺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戲衣,飾成生、旦、醜、末、淨等角色,依次亮相。
交通
曬秋人家-----篁嶺景區坐擁婺源旅遊東線,距婺源縣城距離39公里,江灣高速出口距離僅9公里。距離景德鎮機場、黃山機場均約為80公里。從201省道進入篁嶺道路已全面拓寬,嶺腳至嶺頭纜車開通。一向因交通不便而藏隱深山的篁嶺古村已向遊客撩開了神秘的面紗。
溫馨提示:遊客從江灣鎮沿省道201行駛,在鎮頭村右拐前行4.5公里,到達篁嶺遊客服務中心,可乘索道進入景區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