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其一)

⑦弔古:哀弔,平吊。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詩詞原文

登岳陽樓■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jīng)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xǐ)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注釋譯文

注釋

江南岸,瀕臨洞庭湖。始建於唐代,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①簾旌:酒店或茶館的幌子。
②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③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紮在岳陽。橫分,這裡指瓜分。
④徙倚(xǐ yǐ):徘徊。
⑤三年多難: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⑥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⑦弔古:哀弔,平吊。

譯文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為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詩詞鑑賞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著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澹,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淒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為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為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為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為國事,為家事,為自己,為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里,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創作背景

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詩人(如李清照)一樣,陳與義的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也以靖康之難為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在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歲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進士第,授文林郎。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更以詩名於當世,深受皇帝賞識,官職屢遷,但也不知不覺地卷進了政治鬥爭的漩渦。靖康之難發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該詩所選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陳與義生於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於1138年(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他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