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夏州城樓

登夏州城樓

《登夏州城樓》是唐代文學家羅隱的詩作。此詩描述了作者登夏州城樓(故址在今陝西橫山境內)時的所見所感,流露了投筆從戎之意。全詩弔古傷今,慷慨激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末七律的獨特成就。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羅隱羅隱
登夏州城樓

寒城獵獵戍旗風⑵,獨倚危樓悵望中⑶。
萬里山河唐土地⑷,千年魂魄晉英雄⑸。
離心不忍聽邊馬⑹,往事應須問塞鴻⑺。
好脫儒冠從校尉⑻,一枝長戟六鈞弓⑼。

作品注釋

⑴夏州:即赫連勃勃修建的統萬城,北魏置夏州,唐為朔方節度使所轄。又名榆林,城在無定河支流清水東岸;緊倚長城,向來以險隘著稱。故址在今陝西省橫山縣境內。
⑵寒城獵獵戍旗風:《乾隆寧夏府志》和《朔方道志》均作“寒聲獵獵戍旗風”,此從《全唐詩》本。獵獵:風聲。戍旗:要塞戊軍之旗。
⑶危樓:高樓。
⑷唐土地:指包括夏州在內的唐朝廣闊國土。河:一本作“川”。
⑸千古魂魄晉英雄:是指在晉朝時期,北方大亂,五胡亂華,先後建有十六國,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連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當時叫做統萬城)。大夏建國後,晉朝和大夏國的赫連勃勃作戰於統萬城(也就是夏州),邊塞戰士死傷陣亡極多。晉英雄即指此。]“晉”:一本作“漢”。
⑹離心:別離之情。邊馬:邊塞地區的馬。
⑺塞鴻:邊塞的大雁。塞鴻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懷念。邊塞鴻雁可以寄書,古人有“雁足傳書”的故事。
⑻儒冠:古代把讀書人叫做儒或儒生。“儒冠”就是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他們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會地位。校尉:武職名。隋唐為武教官,位次將軍。這句說要投筆從戎,棄文就武。
⑼六鈞弓:鈞是古代重量計量單位之一,一鈞相當於三十斤,六鈞即拉力一百八十斤,用來比喻強弓。《左傳·定公八年》:“顏高之弓六鈞。”這句說能用長戟和強弓去作戰。

作品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乾隆寧夏府志》與《朔方道志》亦收錄此詩。羅隱是個十試不第的讀書人,但據說是因為人很醜才屢試不中,因此鬱郁不得志。羅隱由於科考屢屢失敗,曾經起過投筆從戎之心,於是在登夏州城樓時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弔古傷今,慷慨激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末七律的獨特成就。清人洪亮吉北江詩話》評曰:“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蒼涼,沉鬱頓挫,實可以遠紹浣花,近儷玉溪。蓋由其人品之高,見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則韓致堯之沉麗,司空表聖之超脫,真有念念不忘君國之思。孰雲吟詠不以性情為主哉!若吳子華之悲壯,韋端己之淒艷,則又其次也。”此詩頸聯“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沉鬱有味,有無窮牢愁見於言外。由登樓興嘆,逼出結聯投筆從戎之意。然亦非抒其壯志,而是發其餘悲。雖“稜稜有骨”(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卻不免衰颯,終是晚唐風調。

作者簡介

羅隱,唐末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餘杭(今屬浙江)人。少時即負盛名,但因其詩文好抨擊時政,譏諷公卿,故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隱。黃巢起義爆發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後歸鄉依鎮海節度使錢鏐,深得賞識。公元887年,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公元906年充節度判官。公元908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羅隱生活於動亂年代,又久受壓抑,詩工七絕,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十卷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