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疾患

色素性乾皮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以皮膚暴光部位發生紅斑、色素沉著,繼之以皮膚萎縮、色素減退、血管擴張、疣狀皮膚增生、角化棘皮瘤和潰瘍形成為特徵。臨床表現與放射性皮炎相似。本病常在早年時就發生皮膚的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交界痣或惡性黑色素瘤。發病機理是患者的皮膚細胞先天性缺乏內切酶,以致不能將DNA鍵的受紫外線損害的部分 (DNA的鹼基被嘧啶所取代)切除,從而DNA不能恢復正常,發生點突變。和正常白色人種長期受日光照射易於發生皮膚癌不同,本病的癌變和局部皮膚的色素缺乏無關。
家族性息肉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的子代約1/2可患本病。本病在青年期即出現症狀(血便),其後10~15年即可發生結腸癌,所以結腸癌的發病年齡比一般人早20年左右。息肉為多發性,最多集中於降結腸和升結腸,呈數以百計、無蒂或有蒂的腺瘤性結節突出於結腸黏膜,大小自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鏡下為息肉樣腺瘤,上皮常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增生。因為每一個息肉都有癌變的可能,所以本病的癌變率極高。據統計,初診時手術切除的結腸標本中,63.1%病例息肉已有癌變。有人認為,如果患者活到足夠的年齡,每一病例都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癌變。
黏膜白斑所謂黏膜白斑,是臨床對局部黏膜 (或皮膚) 出現的灰白色斑塊的總稱,最常見於外陰和口腔黏膜。臨床所稱的外陰白斑是很廣義的,實際上包括了硬化性萎縮性苔蘚,各種原因所致的外陰炎,和以鱗狀上皮(主要為棘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增生伴有角化亢進和角化不全的上皮層肥厚性病變。三者共同的特點是由於過度的角化或上皮層肥厚使外陰黏膜局部顏色變白。但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甚至早期浸潤癌也可以使局部上皮層肥厚和角化亢進,並表現為灰白色斑塊,而使臨床認為是白斑。因此,“白斑”一詞是很含糊不清的,這一名稱的使用混亂所帶來的臨床處理上的困難,迫使臨床和病理學家主張廢棄白斑名稱,但有的病理學家仍然主張保留白斑這一名稱,而把它僅使用於有不典型性增生的病變。
由於白斑的名稱混亂,所以對其癌變的發病率缺乏精確的統計。廣義的外陰白斑,長期隨訪所得的癌變率僅為2%,而外陰上皮不典型性增生伴有角化所致的狹義白斑,癌變率則高得多(10~25%,有的報告甚至60~75%)。唇黏膜白斑的癌變率據稱為28%。食管黏膜白斑很少見,即使在食管癌高發地區,無論在無癌人群和有食管癌的患者,都極少見。在食管癌發生中的病理意義尚不明。
乳腺纖維囊性病多見於中年婦女,尤為絕經期前。它的發生可能與雌激素分泌過多而黃體素分泌較少有關。病變多位於乳腺外上象限,1/2~2/3為雙側性。鏡下可見以下各種病變綜合出現: 小導管不規則增生和擴張,導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有的甚至形成多層以至乳頭狀;腺上皮增生甚至擴展到腺泡周圍的間質內;導管擴張,形成較大的囊腫(有的可達3~4cm);小葉和導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根據病變的不同,通常將本病分為小葉性纖維增生病 (即乳痛症)、腺增生病和囊性病三種。對於上述各種變化均較顯著者,亦可統稱為纖維囊性病。本病的導管上皮增生可以癌變。據統計,本病發生乳腺癌者比一般婦女高1.73~4.5倍。腺增生病比囊性病更易癌變,有的統計結果提示腺增生病和囊性病患者發生乳腺癌者,分別比一般婦女高7倍和2~3倍。小葉性纖維增生病雖其本身不發生癌變,但可發展成腺增生病和囊性病。
慢性萎縮性胃炎 可分為瀰漫性和局限性二種。瀰漫性萎縮性胃炎廣泛地波及胃體和胃底,胃竇則倖免;患者胃酸分泌嚴重減少,可因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導致惡性貧血。發病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大多數患者的血清中有抗壁細胞的一種膜脂蛋白的抗體和抗內因子的抗體。局限性萎縮性胃炎多局限於胃竇,胃酸分泌障礙較輕,一般不引起惡性貧血,其病因可能與外來刺激(酒、煙的刺激,藥物,膽汁反流)有關,血清中抗壁細胞抗體陰性。國外學者多強調伴有惡性貧血的萎縮性胃炎易於繼發胃癌,甚至稱它為胃癌的癌前病變,但瀰漫性萎縮性胃炎在中國極為罕見。
本病受累部位的胃黏膜呈不同程度的萎縮,主要表現為胃腺變短,嚴重者甚至只殘存胃小凹,胃腺減少因而分布稀疏。由於胃腺萎縮,胃黏膜變薄。固有層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本病的突出變化為腸上皮化生,小腸各種上皮皆可出現於病變處的胃黏膜,包括杯狀細胞、嗜鉻細胞、潘氏細胞和有紋狀緣的柱狀上皮。嚴重時,胃腺的特異性上皮皆為化生上皮所取代。在胃體和胃底,也可發生幽門腺化生,結腸腺化生則罕見。部分腺體有時呈囊狀擴張。慢性炎症浸潤嚴重時,固有層可有淋巴濾泡形成。如胃腺萎縮廣泛,尤其是壁細胞大量被化生上皮所取代,可以出現胃酸缺乏,並因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而導致惡性貧血。
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癌的關係,已被臨床統計和形態學研究結果所肯定: 據報導,60~80%的胃癌患者有胃酸缺乏; 而胃酸缺乏者較一般人的胃癌發生率高4~5倍;多年的萎縮性胃炎較常發生胃癌,其發生率約10%(北京醫學院等28例隨訪的結果為7.1%);53~97%的胃癌同時伴有萎縮性胃炎,這些萎縮性胃炎的病變既廣泛而又有腸上皮化生;伴有萎縮性胃炎的胃癌,其組織類型多為腸型上皮; 胃癌的好發部位和腸上皮化生的好發部位一樣,都是胃竇和胃小彎多於胃底和胃大彎;更直接的證據是病理學檢查發現過腸上皮化生的上皮呈不典型性增生和癌變的過程。早期胃癌的標本,還可以找到嵌雜有杯狀細胞和潘氏細胞的不典型增生的上皮。在萎縮性胃炎,胃腺頸部上皮可呈增生,所以即使沒有腸上皮化生的萎縮性胃炎,也可發生胃癌。有人發現,有的早期胃癌很明顯是由未經腸腺化生的腺頸部上皮發生的。
日光性角化病又稱老年性角化病。由長期紫外線輻射引起,多發生於陽光強烈的地區和皮膚黑色素少的白色人種。本病在經常受陽光照射的皮膚呈鱗狀上皮增生、角化不全、角化亢進和棘皮症,棘細胞層和基底層可有角化不良。增生的基底層上皮可向真皮呈乳頭狀增生,細胞可有異型性。本病可惡變,大約20%的患者在上述病變的基礎上發展為鱗狀細胞癌。
神經纖維瘤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幼兒時期即在皮下出現數以百計的神經纖維瘤,有蒂或無蒂,中樞神經和外圍神經也常有腦膜瘤或神經鞘瘤。皮膚也可有黑痣、棕色斑、脂肪瘤等。約10%的患者可發生神經纖維肉瘤或軟組織的其他類型的肉瘤,也有發生神經膠質瘤者。神經纖維肉瘤可以來自神經纖維瘤的惡性變,也可一開始就是肉瘤。
子宮頸糜爛慢性子宮頸炎時,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壞死脫落,子宮頸的柱狀上皮增生,向子宮頸陰道部擴展,代替了原來由鱗狀上皮所覆蓋的黏膜。由於柱狀上皮薄,在陰道鏡下可見子宮頸外口周圍黏膜呈鮮紅色,好象該處沒有上皮覆蓋一樣,故稱子宮頸糜爛。以後,由於鄰近的鱗狀上皮增生或子宮頸糜爛處的柱狀上皮的儲備細胞增生,糜爛處的柱狀上皮又為鱗狀上皮所取代,稱為糜爛愈復。如病變長期反覆進行,增生的鱗狀上皮可有不典型性增生,也可進一步發展為原位癌。據統計,有子宮頸糜爛的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比無子宮頸糜爛的婦女高7倍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