瘳姓

瘳姓

瘳姓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卜祟者,屬於以宗教神職稱謂為氏。瘳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亦僅有零星分布,以九江、廬陵、潭陽、南越為郡望。

基本介紹

瘳姓 瘳姓

瘳[瘳,讀音作lù(ㄌㄨˋ),不可讀作chōu(ㄔㄡ)或liáo(ㄌㄧㄠˊ)]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卜祟者,屬於以宗教神職稱謂為氏。卜祟,在中國歷史上,是利用占卜來預測疾病的宗教行為,是上古時期的常見禮俗,這在甲骨文中已屢有所見。而在以巫鬼淫祀著稱的楚地則更不待言。據史籍《左傳·哀公六年》記載,“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並且派使者“問諸周太史”。史掌卜筮之吉凶兆卦,楚昭王生病後請周之太史來為其卜祟,卜得祟源為黃河之神,楚昭王雖然最終以“三代命祀,祭不過望”為由,拒絕祭祀方外之神,但楚人染疾時求諸史卜的習慣是確信無疑的。在古代荊楚一帶地區,疾病占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卜定病祟的源頭,古人認為疾病為鬼神作祟所致,但對於每次具體的病患究竟系何種鬼神作祟,則需要具體的卜解,此即所謂“卜筮求崇”。二是占卜患者是否可以治癒,卜定其痊癒之期或死亡之期。這就是來自楚地的卜筮聖手司馬季主所說的“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

在《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龜筮”類中,有<南龜書>二十八卷,明言“南龜”者,當是南方楚地的龜占手冊,其內容與上述《史記·龜策列傳》所載相仿佛。瘳,是由卜祀者中產生的相對專職於利用占卜來預測疾病的卜祟者,其對病患者的疾病狀態,稱為chōu(ㄔㄡ),而對卜祟者本人,則稱為lù(ㄌㄨˋ),謂之“卜瘳”或“瘳者”,由此成為瘳者以及後裔子孫的姓氏稱謂。可惜的是,在古今絕大多數的漢語字典、詞典中,對“瘳”字皆缺少姓氏解釋及其正確注音,甚憾也!著名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瘳,疾瘉也。從疒,翏聲。敕鳩切”,也就是疾病痊癒了的意思。“敕鳩切”,即陰上聲(上平聲),讀音作chōu(ㄔㄡ)。但作為姓氏的讀音,許慎並沒有對“瘳”字作任何解釋。實際上,當“瘳”字作姓氏時,不作“敕鳩切”,而是“洛故切”,讀音為lù(ㄌㄨˋ)。那些被稱作“瘳者”的卜祟者,其身份地位在古代是相當崇高的,其大多人對原始醫學具有相當高明的知識,並具有一定的治療能力,因此為世人所崇敬。

“瘳者”多為世襲族傳,有古老淵長的家族歷史,其後裔子孫有以之為姓氏者,稱瘳氏、卜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瘳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亦僅有零星分布,以九江、廬陵、潭陽、南越為郡望。

今廣東省的汕頭市、台灣省的台中市、福建省的龍巖市、安徽省的六安市金寨縣、湖南省的衡陽市常寧縣,均有瘳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朝時期置江州,隋朝時期改為九江郡。唐朝時期又復為江州,宋朝因之。明、清兩朝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諸朝,縣治均在德化。1913年改為九江縣。1917年設為九江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興平元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潭陽郡: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鐔成縣,屬武陵郡。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鐔成縣撤銷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鐔成。鐔成改為鐔城。南朝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改舞陽縣為潕陽縣。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以城東有龍檦山,故改潕陽縣為龍檦縣,隸南陽郡。隋朝廢龍檦縣。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復置龍檦縣,屬辰州。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分置朗溪縣,屬巫州,治托口。改龍檦縣之“檦”為“標”,置巫州治於龍標。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巫州改為沅州,龍標隸屬沅州。武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沅州改為舞州。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巫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潭陽郡,郡治設龍標。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改巫州為敘州,轄龍標、朗溪、潭陽三縣,敘州治仍設龍標。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瑤族首領符彥通以敘州為根據地,稱王於溪峒間。南唐王逵滅楚,命符為黔中節度使。後楊正岩以十峒稱徽、誠二州,龍標縣廢。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荊湖北路察訪使章惇兵分三路,征懿州、鼎州、硤洲(今安江)。改硤洲新城為安江寨,富州新城(今黔城附近)為鎮江寨。翌年,置黔江城(今黔城)。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因縣治在黔水之北得名,隸沅州。從此,黔陽縣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改為洪江市(湖南洪江)。

南越郡:亦作南粵郡,即今兩廣(廣東、廣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廣東番禺)。東漢時期兼指南越、閩越。秦末南海龍川(今廣東龍川)令趙佗兼併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初南越雖對漢稱臣,實為一割據政權。趙佗死後,三傳至其五世孫趙興為王,漢武帝想直接統治南越地區,於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國少季、終軍等去招撫趙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趙興及王太后都同意歸附內屬,但丞相呂嘉堅決反對,起兵殺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漢使。漢武帝於元鼎五年秋發兵十萬攻南越,於次年冬俘獲呂嘉,平走南越全境。漢武帝曾封閩越貴族余善為東越王,南越呂嘉反漢,余善曾與通謀,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殺漢三校尉,於是漢兵往討,至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貴族殺余善請降,事平。此後南越國消,為南越郡。

堂號

九江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潭陽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瘳德明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詞人,擅長以景填詞。

瘳希雍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風水大師。風水,是中國傳統的地學經典,多用於建築方面,並非迷信。所謂迷信,只是一些不肖子孫用其風水理論和知識來達到個人目的的不良結果。風水理論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地球地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明朝風水大師瘳希雍在所著的《葬經》一書中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辨別生氣,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藹藹,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來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凋零,水泉乾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可見,生氣就是萬物的勃勃生機,就是生態表現出來的最佳狀態。瘳希雍指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滾滾,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瘳希雍認為:房屋的大門為氣口,如果有路有水環曲而至,即為得氣,這樣便於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饋信息,如果把大門設在閒塞的一方,謂之不得氣。得氣有利於空氣流通,對人的身體有好處。宅內光明透亮為吉,陰暗灰禿為凶。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貴格。瘳希雍還認為:風水學者的任務,就是給有關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於民眾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瘳 磊

(生卒年待考),廣東潮陽人。著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瘳履坦

(公元1931~今)。廣東潮汕人。著名內科醫學專家。廣州中山大學醫院腎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腎功能衰竭,腎功能替代療法(透析,移植),腎小球腎炎診與治療、血液淨化術系列研究,1989年獲衛生部委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著有《實用內科學》、《實用心臟病學——心臟驟停處理》、《現代病科學——急性腎功能衰竭》、《目前中國腹膜透現狀》等著作與論文。

瘳灼材

(公元1935~今),廣東鬱南人。著名基礎教育家。鬱南縣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理事、華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1957年畢業於武漢市會中師大中文系本科,早在1954年大學期間參加武漢抗洪搶險時評為三等功臣。從教四十餘年,曾任高中、師範語文組長、師專中文函授教研組長、師範(進修)學校教導主任、副校長,兼任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員等。

1982年任講師,1987年任高級講師。作為學科帶頭人,成功地走上了教育、科研、筆耕三結合之路。敬業愛崗,殫精竭慮,為山區培育師資作奉獻。在上級領導下,先後開辦了師專中文函授班和中師函授班各五屆,創造了“抓好自學,加強導讀;抓好函授,多方助學;抓好治教,活用知識”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驗,並培育師專中文函授畢業生五百八十餘名,中師函授畢業生一千八百多名。還培訓中國小教師、行政幹部三千多人次,業餘培育電大畢業生三百八十多名,可謂“桃李滿園,英才輩出”。還精心教研,勤奮寫作,多篇論文分別選入《全國中師優秀教研論文集》、《中國當代教師優秀論文大系》、《中國基礎教育論文大典》、《今日的輝煌——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論文集》等。還參編和出版了《寫作概論》、《學校管理面面觀》、《師範生修養學》及《鬱南縣誌》等十多本論著。其論文獲全國中教論文一等獎、全國香港回歸與愛國主義教育研討會論文一等獎、1998年度全國教研論文一等獎。曾多次評為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和先進教育工作者,並獲五次縣記功獎,一次晉升工資獎。

瘳贊金

(公元1936~今),廣東潮陽人。著名地方企業家,高級工程師。1956年9月~1961年7月在武漢測繪學院航測專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國家測繪總局第一分局工作。

1962年11月調到汕頭建築設計院工作;1970年到廣東省石油化工研究設計院進修化工設計;1976年12月至今任汕頭地區燃化局、地區建設委員會、汕頭地區建築安裝工程總公司、市建安(集團)公司組長、科長、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等職,兼汕頭經濟特區龍湖樂園廣場工程指揮部顧問,廣東省土木建築協會會員。

1986年到廣州城建學院深造並參加全國經理(廠長)統考,以優秀成績獲合格經理證書。從事建築工程設計、化工設計、施工和技術管理工作。主要完成焦嶺華僑農場地形測量控制網建立、測繪和編圖;主持普寧、潮陽、饒平、揭西、陸豐等縣氮肥廠設計,並指導安裝、調試工作,為潮州地區生產化肥支持農業奪高產做出貢獻;主持一批高層建築(賓館、商住樓)、影劇院、體育館、萬噸級碼頭等高、大、新項目施工,以優質、快速、安全、高效、守信取勝,工程竣工驗收質量優良品率達70%以上,企業年年創省、市優良樣板工程。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管理水平,使企業在國內、外享有很高信譽,被評為中國建築施工綜合實力百強之一,受到各界好評。

瘳榮煥

(公元1941~今),安徽金寨人。著名地方公務員。安徽農學院經濟管理系畢業後,在國家林業部管理幹部學院進修,在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分校(浙農大)進修現代經濟管理。中國管理科研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高級經濟師。在金寨縣擔任常務書記十四年,1992年調六安地區綠化委員會主任、地區林業局黨組書記,政協安徽省六安地區工委委員,現任政協安徽省六安市委員會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領導、完善農業、林業責任制,使老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做出了應有的奉獻。1983年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成立了安徽省金寨縣農業大專班。為地方培養了高層次不出山的科技人才五百多人,屬全國首創,得到了國務委員宋健的視察表揚。

在團中央的支持下,親自主持創辦了金寨南溪全國第一所希望國小,由徐向前親自題寫的校牌,得到全社會的支持。這兩年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山區子女上學的和貧困山區經濟開發的紮根人才問題。結合工作撰寫一些文章,對山區的發展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如:《加強山林管理,實現永續利用》;《培養鄉土人才,振興山區經濟》;《談談開發山區智力資源》;《談談新時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開發性農業是山區民脫貧之路》。瘳秀樞中共黨員,本科畢業,現任中共永嘉縣委副書記。

瘳傳士

(公元1944~今),福建長汀四都人。著名當代教育家,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1984年至於1998年任福建三明大學經管系主任、黨支部書記,現任國內外公發行刊物副主編,三明職業大學學術委員委員,中共職業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兼任當代改革發展理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三明市企業管理協會、企業管理諮詢研究會、統計學會等副會長、企業管理諮詢部副主任、福建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企業管理諮詢研究會理事,三明市企業管理現代化成果評審委員會評審、五個專業中級職稱評審。可筆譯日、英、俄語。1983年以前在航空部所屬企業工作時是中國航空學會會員,曾多次在中國航空學會管理科學學術交流會上發表論文。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1983年應福建省人才引進後,發表《企業行為與改革綜述》、《三明市鄉鎮企業發展的方向》、《工業企業經菪方針和諮詢》等十幾篇論文,其中《中國企業股份制發行改造分派經營者一定股份的構想》一文被選入《跨世紀改革發展戰略》、《中國當代改革文選》、《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匯》等大型文獻。參編出版《政治經濟學教範》、《新體系政治經濟學》、《現代外貿企業管理》、《中國對外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現代企業領導與管理》等高校教材。出版了三十七萬字專著《現代企業管理通論》。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教師。生平業績被選入《中華驕子》、《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等多部名人大詞典。

瘳遇平

(公元1952~今),湖南長沙人。著名放射醫學專家。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現任湖南省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湖南省放射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傳統學會全國委員。1988年破格晉升為放療科副主任醫師;1995年晉升為放療科主任醫師。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四十多篇,多次在國際含義交流,獲得過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湖南省醫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國內外最先報導NHL大面積放療引起急性腫瘤溶解綜合症。主編或合編《癌瘤診治失誤100例》、《實用腫瘤放射治療學》等著作五本,獲湖南省科委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三等獎,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省中醫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各一項。主持或參與開展八項上以上科研課題。

瘳向紅

(公元1956~今),女,河南常寧人。著名藝術教育家。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系主任,副教授,碩士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

1979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學習,1984年獲文學(藝術學)學士學位後,師從於徐曉鍾教授,繼續研究生的學民,於1987年獲文學(藝術學)碩士學位,並於同年留校任教。在常年從事戲劇導演、表演理論和實踐課程的過程中,既重視基礎教學的堅實,也重視依據戲劇的現狀、戲劇審美的變化和發展趨勢是行教學探索與改革。如於1993~1997年擔任了“93導演、表演混合班”的指導教師,進行了為期四年的以探索導演、表演研究成果突出,引起了戲劇教育界的關注和好評,榮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3年獲“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稱號,1999年指導學生導演的小品《畢業生》在北京市和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獲一等獎,本人獲指導教師獎。在完成緊張、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重視創作實踐和學術研究,先後撰寫了《感情——給予了中國觀眾思索樂趣的一條途徑》、《論導演藝術創作中再現與表現的有機融合》、《加拿大觀劇》、《方日本四季劇團的印象與思考——淺論音樂劇特徵》、《碰撞中閃現火花——導演系93導演、表演混合班教學實驗報告》告等學術論文十多萬字。在中央和地方院團及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了《原野》、《殘酷的遊戲》、《列兵們》、《遠的雲、近的雲》、《安道爾》、《痴情的莊稼漢》、《好戲連台》、《社會形象》等劇目。並且關注兒童劇演出藝術的研究,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等院團導演了日本兒童劇《滑稽鬼》、挪威兒童劇《豆蔻鎮的居民和經盜》、德國表現主義戲劇《青春的覺醒》這些劇目在中國為首演,向兒童觀眾介紹了世界優秀的兒童劇目,增進取中西方兒童劇演劇藝術的交流。近幾年根據中國戲劇現狀的需求,關注並投入音樂劇的研究與創作。在導師徐曉鐘的指導下,把音樂劇課題作為本人攻讀在職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申報課題《音樂劇創作論》已被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列為文化部級課題。

1999年為總政歌劇團導演了《玉鍅兵站》對音樂劇創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1999的的全軍文藝高演中獲優秀劇目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