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癧結

瘰癧結,病名。 臂癰病名。 臂風毒病名。

簡介

瘰癧結,病名。頸項部瘰癧結腫重合之病證。見《證治準繩·外科》卷三。證見頸項部瘰癧重選相生,堆壘簇聚。

病因

因肺、腸結核病灶經血液擴散所致。中醫認為,本病為情志所傷,肝氣鬱結,脾虛生痰。肝鬱則化熱,痰熱互搏,敬於頸項之脈絡,而成瘰癧。亦因素體虛弱,肺腎陰虧,致使陰虧而火旺,痰火凝結而成瘰癧。

症狀

①初期。頸部核塊如黃豆大小,一個或數個,可同時出現或相繼發生,皮色不變,質稍硬,表面光滑,不熱不痛,推之能活動。②中期。核塊漸增大,與表皮粘連,有時數個核塊互相融合成大的腫塊,推之不能活動,疼痛。當進一步化膿時,則表麵皮膚轉成暗紅色,微熱,按之有輕微波動感。③後期。已化膿的腫塊經切開或自行破潰後,流出清稀膿水,夾有敗絮狀物質,瘡口呈潛行性管腔(表麵皮膚較薄,皮下有向周圍延伸的空腔),瘡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膚紫黯,並可以形成竇道。如果膿水轉稠,肉芽變成鮮紅色,表示即將癒合。按照局部病變可分為3期,但實際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時兼見兩個或者三個階段的病變。病初起無全身症狀,在化膿時可有低熱,食慾不佳。後期破潰,若日久不愈,可導致氣血虛弱,肝腎虧損。證見潮熱,盜汗,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蒼白,頭暈失眠,食慾不佳,苔少舌紅,脈細數無力。本病應與失榮(頸部原發性或轉移性惡性腫瘤)、惡性淋巴瘤相區別,必要時可作活體組織檢查。大多數能治癒。預後一般良好,少數體虛的人可繼發流痰。治癒後每因體虛或過度勞累而復發。

藥療

【處方】黃耆7分,玄參8分,苦參9分,鼠粘子9分,枳實(炙,去瓤)5分,大黃5分,羚羊角屑5分,麥門冬(去心)5分,連翹4分,青木香4分,人參(去蘆)4分,蒼耳子4分,升麻4分,茯苓4分,甘草(炙)4分,桂心4分,朴消4分。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瘰癧結核。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酒送下,日三夜四次。漸加至30丸,以知為度。
【注意】忌豬肉、五辛、飲酒、熱面等。
【摘錄】《外台》卷二十三引《廣濟方

延伸閱讀

臂癰 臂癰病名。指生於臂部之癰瘡。亦名藉節毒。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二。多生於臂之外側。症見焮熱、疼痛。內治宜服白芷升麻湯消之。余證治參見外癰條。
臂風毒 臂風毒病名。指癰發生於臂部肩髃穴處者,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二。即肩風毒。詳該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