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核

痰核

指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多由濕痰流聚而成,結塊多少不一,不紅不腫 ,不硬不痛,用手觸摸,如同果核狀軟滑而能移動,一般不會化膿潰破。痰核大多生於頸、項、下頷部,亦可見於四肢,肩背。生於身體上部的多 兼風熱,生於身體下部的多兼濕熱。

概述

指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多由濕痰流聚而成,結塊多少不一,不紅不腫 ,不硬不痛,用手觸摸,如同果核狀軟滑而能移動,一般不會化膿潰破。痰核大多生於頸、項、下頷部,亦可見於四肢,肩背。生於身體上部的多 兼風熱,生於身體下部的多兼濕熱。

痰核者其核亦成串,三、五不等,多生於左右二頰下,或左右二頦,有氣、血、風、痰、酒之五種,名雖有五,而其根則一,惟治法當分別虛實,不可籠統。男子在未患痰核之先,原患火症者,則為火盛生痰;婦人在未患痰核之先,先患火症,如子午潮燒,體質虛弱,而後生痰核者(即腺癆),可照瘰 方法治之,以落其核。惜乎十有九皆不可治,事前當使病家知道,免致醫治不愈時,召來毀譽。其治療法與瘰 同,服中九丸,貼解毒膏,落核之後,亦以熏洗湯洗之,再用加味天然散收功。

凡寒痰凝結者,最忌貼涼膏,服涼藥,治法服中九丸或陽和湯為妙。

來源

痰核痰核

痰核,病名。①見《醫學入門》卷六。泛指體表的局限性包塊。該病多因脾弱不運,濕痰結聚於皮下而成。症見皮內生核,多少不等,包塊不紅不熱,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發於頸項,下頦、四肢及背部等處。治宜以清痰和氣為主。生於身體上部者多挾風熱,生於下部者則多挾濕熱。可用開郁清痰丸加味。②即瘰癧。見明《慎齋遺書》卷九。有:“痰核,即瘰癧也,少陽經鬱火所結。”可參見瘰癧條。③舌疾之一。見《醫宗金鑒》卷六六。因痰火邪熱循心脾二經上炎所致。症見舌上生瘡,舌體活動不靈,強硬而痛。治宜清熱化痰。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或以三棱針刺破出血。患處吹冰硼散即可。

方用澤蘭葉、花粉、薄荷、山豆根、鱉甲,熱甚加三黃,石膏四兩,貝母三錢,百草霜六錢,薄荷、蘇葉各四兩,甘草少許。瀉加訶子,嗽加款冬,痰加烏梅。共末,白糖丸彈子大。不拘時含化。服此丸十數日,再服酒藥,其病癒盡。如先服酒藥,後服丸,其核不盡消。酒方∶都管草根三四斤,兔耳一枝箭一斤,威靈仙二兩,紫花地丁一斤,白果、南星各一斤,陳酒一壇,加火酒二、三兩,煮熟,退火七日飲。

王太史咯血痰核,用前胡、桔梗、乾葛、半夏、甘草、茯苓、人參、歸身、赤芍、生地、蘇梗。蓋水少則火動,血少則熱生,火病血虛,陽生陰長。藥十一味,六味所以陽生陰長,五味所以助其生髮之氣,氣血行而痰化也。服十帖,又用米泔炒、歸各一錢五分,人參、生薑、赤芍、連翹各一錢,前胡、防風、甘草、羌活、枳殼各五分,可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