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釘子戶

病房釘子戶

病房釘子戶,就是長期賴在醫院不走的一些特殊患者。他們常常以各種理由為藉口,霸占醫院病床,影響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同時也影響其他患者就醫,但即使經過法院判決,這些人依然能夠賴在醫院拒不執行,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問題。

簡介

病房釘子戶病房釘子戶
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病情已符合出院要求,卻因各種原因拒絕出院,成了病房裡的“釘子戶”:七旬老人在醫院一住就是兩年多,9歲男孩被父母丟在病房裡一躺就是半年多……患者“賴”在病房的情況五花八門,讓人好奇的是,這些患者卻願意呆在人人都想逃離的病房。這個群體在各大醫療機構中依然廣泛存在,甚至有增無減。患者“賴”在醫院的情況五花八門,上海某醫院有位患者“賴”了13年之久;有些患者家屬爬上窗台以跳樓相威脅;更有人將醫院當成“養老院”。

現象

在全國各大醫院都隱藏著不少“釘子戶”,比如北京天壇醫院有近10位“釘子戶”,最長的“賴”了7年多;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一名患者住了十年多,資格比不少醫護人員還老;據媒體報導,因患者賴在病房等原因,僅江蘇省醫療機構每年就損失至少4億元;就連醫院太平間也在為“釘子戶”苦惱,山西太原市鐵路中心醫院的太平間有12個冰櫃,長期停放著14具屍體。

上海某三甲醫院曾就某病房釘子戶事件醫院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判定醫院沒有醫療過失,但敗訴的釘子戶依然賴在醫院。醫院曾請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公安、司法介入,強制執行判決。相關人員也都到了現場,但這名釘子戶每次都大哭大鬧,死活都不肯走,執法人員最終只能無奈收場。

影響

影響醫院正常運轉

病房釘子戶病房釘子戶
一位醫院領導表示,“看著這些患者的遭遇,我也很同情,”一位醫院領導表示,但這些患者待在醫院的理由很多,或對醫院不滿,或對肇事單位(或責任方)不滿,或沒有條件回家照顧等等。但這樣長住著不走,已經擾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

醫院要正常運轉,病床就相當於流動的“血液”。因為“釘子戶”的長期占床,病床周轉不起來,一方面嚴重侵犯了他人享有醫療的平等權利,讓重病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另一方面,也擾亂了醫療秩序,浪費了大量寶貴的醫療資源。

影響其他患者就醫

“釘子戶”的行為也干擾到了其他患者。一位患者表示,醫護人員勸解一名“釘子戶”出院,這名患者在病房裡大吵大鬧,就是不同意出院,那時是下午兩三點,不少患者還在午休,都被他吵得睡不著了。有些人看不過去,在旁邊幫著醫護人員勸解,也挨了“釘子戶”的罵:“關你什麼事情?”

一位病友這樣說,“這實在太自私了!現在病床這么緊張,多少病情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病人,眼巴巴地等著床位呢!”

其實,這些“釘子戶”僅僅是“冰山一角”,他們已成為醫院不可承受之重,這種“持久戰”令很多醫院都“吃不消”。一名醫務科的醫生深有感觸地說,這些患者往往不願通過正規渠道解決問題,不管你怎么說、怎么勸都不聽,說不走就不走。

原因

“釘子戶”在很大程度上是個社會問題。這一現象之所以普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院副院長直言,醫療糾紛解決效率低下,公平性差,社會救助機制缺乏,各級醫療機構間的轉院不順暢,基礎醫療服務機構治療及康復能力嚴重不足,都導致“釘子戶”現象愈演愈烈。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要想拔除病房“釘子戶”極為艱難。

案例

36歲的陳女士是溫州平陽人。2015年1月5日,陳女士因為“右髖部疼痛伴活動受限3個月”,入住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關節外科。2015年1月9日,陳女士在該院做了一次右髖部骨科手術。術後,陳女士忽然出現突發性心跳驟停,經搶救後病情好轉,被轉入腎內科、骨科治療。醫院方面認為,由於陳女士的病情,應該控制飲食種類、飲水量、不宜使用高鉀飲食。但是醫院發現陳女士在治療期間,經常不遵照醫囑,不配合治療,給診療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陳女士除預繳了1.8萬元醫療費外,此後就再沒有繳納醫療費。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醫院認為病人的病情已經好轉,可以出院,病人卻認為自己的病還沒有治療好,不僅拖欠醫療費還霸占醫院床位拒絕出院。為了維護合法權益醫院訴諸司法程式,將這名“病房釘子戶”告到了法院,要求病人辦理出院手續,並支付拖欠的醫療費14.7萬元。6月24日上午,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