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2.商、周時期的疆土 3.春秋時期的“縣”與“郡” 1.混亂的十六國疆界

內容簡介

這套書名為《地圖上的中國歷史》,包括《疆域與政區》、《古都與城市》、《交流

與交通>>、《民族大遷徙》四種,顧名思義,是以地圖為綱,講述中國歷史的某一方面。
前賢總結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強調要抓住幾個W,其中一個就是Where(哪裡)。因為任何歷史事實,無論是人物、制度還是事件,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與一定的空間範圍聯繫起來的,都發生或影響於地球表層的某一個點、線、面。正如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所言:“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到舞台,哪裡看得到戲劇!”
空間因素對歷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內容,也是理解歷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親自考察全部空間。即使能夠身臨其境,也未必能發現特定空間的概貌和特徵,所以地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測繪技術還不發達、繪製地圖相當困難的古代,學者已經充分認識到地圖的運用對於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圖右史”的傳統。地方志的前身“圖經”就是有圖有經,其中的圖主要是地圖。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圖,並形成專門的讀史地圖集和歷史地圖集。早在公元3世紀,賈耽就曾按《左傳》等書的內容編成《春秋盟會圖》。1905年問世的楊守敬所編《水經注圖》,採用朱墨套印、古今對照,是歷史專題地圖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跡圖》是賈耽《海內華夷圖》的簡略版,並且立於州學之內,顯然是用於教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九州”與郡縣:先秦時期行政區劃的虛構與現實
1.《禹貢》中的“九州”與“五服”
2.商、周時期的疆土
3.春秋時期的“縣”與“郡”
4.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疆域及其郡縣設定
第二章 六合一統:秦漢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從“三十六郡”到“四十八郡”
2.西漢的分封
3.漢武帝時期的開廣疆土
4.東漢的分封與郡國的變遷
5.十三部刺史與州
6.西域都護府與西域長史府
第三章 從“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亂”三國西晉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曹魏的統一北方與分封
2.蜀漢的“南撫夷越”
3.孫吳的嶺南拓疆
4.三國時期兩種特殊的行政制度一一一遙領與虛封
5.西晉的宗室分封與永嘉二十一州
第四章 中原淪喪南北分:十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混亂的十六國疆界
2.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
3.南北朝州郡的虛濫
4.北魏“六鎮”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隋的政區改革與域外拓展
2.貞觀十道與開元十五道
3.三種類型的府制
4.赤畿望緊上中下
5.得得失失羈縻州
6.天寶十節度
7.“安史之亂”與唐疆域的收縮
8.藩鎮割據
9.五代十國的紛爭
第六章 “強幹弱枝”的新嘗試:北宋與南宋(含遼金西夏)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宋的統一與路制的推行
2.崇寧二十四路
3.宋遼之爭與“澶淵之盟”
第七章 犬牙交錯話行省:元代的疆域與政區
第八章 退縮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與政區
第九章 “桑葉”帝國:清代的疆域與政區
主要參考書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