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軸霜霉

當歸軸霜霉

當歸軸霜霉,真菌。病斑生葉上,初期黃綠色,後期黃褐色,受葉脈所限,多角形或連線成斑片狀。霉層葉背生,白色,較厚密。分布在土庫曼斯坦、中國、日本、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芬蘭、羅馬尼亞、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俄羅斯、愛沙尼亞、瑞典、德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當歸軸霜霉歸軸霜霉

病斑生葉上,初期黃綠色,後期黃褐色,受葉脈所限,多角形或連線成斑片狀。霉層葉背生,白色,較厚密。孢囊梗常1-3枝從氣孔出,高155-390(平均262)μm,主軸長107-260(平均170)μm,主軸占全長的(1/3-)3/5-4/5(-9/10),粗5-12.5(平均7.4)μm,上部單軸分枝3-6次,分枝近直角,末枝賀圓錐形,較剛直,常2-3枝,有時4枝簇生成直角分枝,長2-17(平均8.2)μm,頂部平截或稍凹陷

孢子囊近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無色,基部偶有短柄,長13.3-26.5(平均19.68)μm,寬13.3-21.5(平均16.89)μm,長:寬=1.16。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當歸屬Angelicasp.:浙江杭州(HMAS10714)。

當歸軸霜霉當歸軸霜霉

世界分布:

土庫曼斯坦、中國、日本、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芬蘭、羅馬尼亞、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俄羅斯、愛沙尼亞、瑞典、德國。  

本種特點

傘形科植物上寄生的Plasmopara,全世界共約報導30種。
1847年Unger將他自己原命名的Botrytisnivea(Unger)改放到Peronospora屬。在Plasmopara屬建立之後,1886年Schroter又將它轉移至Plasmopara屬而成Plasmoparanivea(Unger)Schroter。1855年Caspary描述了傘形科上的PeronosporaumbelliferarumCaspary,並在這個種下又描述了4個變種,其中一個變種就是寄生於當歸屬植物的。這些變種後來由Trotter將它們移放到Plasmopara屬並提高到種的地位。
傘形科植物上Plasmopara屬的種的範圍,長期有不同的意見。1888年Saccardo匯集的雪白軸霜霉Plasmoparanivea(Unger)Schroter的寄主,有傘形科的13個屬。1936年日本Ito,儘管他當時已發現傘形科植物上的Plasmopara,形態上有差異,但他仍然在P.nivea的種下,記載了日本的寄主有傘形科中的16屬,因此他們沒有接受Trotter的分類。1983年Constantinescu&Negrean報導羅馬尼亞的霜黴菌時,在Plasmoparaumbelliferarum(Caspary)SchroterexWartenweiler的種名下的寄主就有22屬26種傘形科植物。顯然,他們主張的是較寬的種的概念。
Savulescu等支持Trotter的觀點,1951年他描述在羅馬尼亞傘形科植物上有9種Plasmopara的新種。前捷克斯洛伐克的Skalicky,前蘇聯的Novotelnova&Pystina,北美的Savile都接受了或贊同Trotter的對傘形科植物上寄生的Plasmo-para分種的觀點。
我們研究了寄生於中國的傘形科上的Plasmopara,它們確實各具形態特點,並可以清楚地將它們劃分開。
據戴芳瀾(1979)報導,在我國內蒙古及遼寧的野胡蘿蔔DaucuscarotaL.上有該菌寄生。可惜我們沒有採到。據報導,胡蘿蔔上寄生的菌,於1951年被羅馬尼亞的真菌學家命名為PlasmoparadauciT.&O.Savulesc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