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成分要求

當地成分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又稱當地含量要求或當地產比率要求,其概念為:根據進口國要求,商品的某些規定部分必須在進口國國內生產,其可以是具體數目,也可以是價值數目。

當地成分要求的經濟學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世貿組織注意到一些國家規定的投資措施嚴重阻礙了國際貿易以及跨國投資的開展,因而通過其成員國之間達成協定,確立了一些基本原則以規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基本原則可以分為兩類,即對國際直接投資間接適用的原則和對國際直接投資直接適用的原則。
對國際直接投資間接適用的世貿組織協定包括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對國際直接投資直接適用的是“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TRIM[,s])。TRIM[,s]首先要求將世貿組織的兩項基本原則即國民待遇原則和透明度原則適用於國際直接投資關係。其次,規定了其禁止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包括:(1)當地成分要求:外資企業必須購用東道國當地一定的產品作為投入;(2)進出口平衡要求:將外資企業的進口限定在該企業出口量或出口值的一定比例內;(3)進口用匯要求:外資企業進行生產所需的進口被限制在屬於該企業流入外匯的一定數量內;(4)國內銷售要求:限制外資企業的出口,即其產品必須要有一部分在東道國銷售。
由上可知,當地成分要求是世貿組織禁止的第一項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那么,當地成分要求究竟會對國內產業和外商直接投資產生哪些影響呢?本文擬通過建立相關模型,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此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二、基本模型
本節討論在沒有當地成分要求的條件下,跨國公司的利潤函式和東道國的效用函式。
假定存在2個國家,H代表開發中國家,F代表已開發國家,同時生產2種產品;X產品代表中間產品,Z產品代表最終產品,生產X產品只需不熟練勞動,而生產Z產品需要中間產品X和熟練勞動;單位不熟練勞動的價格在開發中國家為w[,h]、在已開發國家為w[,f],單位熟練勞動的價格在開發中國家為t[,h]、在已開發國家為t[,f]。
H國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市場結構不完善,X產品和Z產品的生產都由壟斷廠商生產,換言之,是上游壟斷和下游壟斷的市場結構。生產單位的Z產品需要單位的X產品和單位的熟練勞動L。
F國生產力水平較高,X產品的生產是完全競爭生產,即其價格為已開發國家生產X產品的邊際成本——單位不熟練勞動的價格;而Z產品的生產是壟斷市場結構,但生產單位的Z產品只需n(0<n<1)單位的X產品和m(0<m<1)單位的熟練勞動。
在沒有直接投資之前,H國內生產最終產品Z滿足國內需求,國內需求曲線為:
P(q)=a-bq (1)
生產Z產品的生產廠商必須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Z在H國的生產必須滿足:
Max[P(q)q-kq-t[,h]q] (2)
其中,k為單位X產品的價格,q為廠商生產Z產品的數量。
根據一階條件公式,得到:
 a-k-t[,h]
q= ───────(3)
2b
由於q=x,因此,根據式(3),將k作為x的函式解出,得到:
k=a-2bx-t[,h] (4)
同中間產品X需求函式相關聯的邊際收益是:
MR=a-t[,h]-4bx (5)
令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我們有:
a-t[,h]-4bx=w[,h](6)
因此得到:
a-t[,h]-w[,h]
x=────────(7)
4b
由於q=x,因此,最終產品的總產出為:
a-t[,h]-w[,h]
q=─────── (8)
 4b
相應地,確定Z產品的價格為:
3a-t[,h]-w[,h]
P[,Z]=─────────── (9)
4
中間產品X的相應價格為:
a-t[,h]+w[,h]
P[,X]=────────── (10)
 2
已開發國家F國內的生產狀況,如同開發中國家H國一樣可以確定,假定已開發國家F國內對最終產品Z的需求為:
P(q)=A-Bq (11)
其中F國的中間產品價格為:
P[,x]=w[,f](12)
因此,F國內Z產品的需求量為:
 A-nw[,f]-mt[,f]
q=─────────────(13)
 2B
相應地,其價格為:
 A-nw[,f]-mt[,f]
P[,z]=───────────(14)
2
假如F國的跨國公司決定憑藉自己的技術優勢向H國進行直接投資,現設定如下前提:(1)跨國公司和H國的企業在市場上形成的壟斷均衡是庫爾諾均衡;(2)H國在國內的Z產品的產出的q[,1],跨國公司在H國的產出為q[,2];(3)生產要素(勞動力)不可自由流動,換言之,跨國公司在H國的生產必須使用H國的熟練勞動力;(4)中間產品X可以從國外進口,或者當地生產,
 a-t[,h]+w[,h]
當w[,f]=─────────,
2
且沒有當地成分要求的條件下,F國全部的中間產品將從國外進口;(5)不考慮跨國公司在H國投資的固定成本。根據上述條件,H國和跨國公司如要同時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滿足:
Max[P(q[,1]+q[,2])q[,1]-kq[,1]-t[,h]q[,1]] (15)
Max[P(q[,1]+q[,2])q[,2]-nw[,f]q[,2]-mt[,h]q[,2]](16)
相應地得到:
a-2k-(2-m)t[,h]+nw[,f]
q[,1]=───────────── (17)
3b
a+(1-2m)t[,h]-2nw[,f]+k
q[,2]=───────────────(18)
3b
此時,q[,1]=x,因此得到:
a-3bx-(2-m)t[,h]+nw[,f]
k=──────────────── (19)
2
可以發現,中間產品X的邊際收益為:
a-(2-m)t[,h]+wn[,f]-6bx
MR=──────────────── (20)
 2
由於邊際收益必須等於邊際成本,因此,最終確定的X產品的產量為:
 a-(2-m)t[,h]+nw[,f]-2w[,h]
x=──────────────────(21)
6b
假定跨國公司的效用函式為從H國獲得的淨利潤,即利潤減去H國徵收的稅收(設H國的所得稅稅率為T),在沒有當地成分要求的情況下,其效用函式的值為:
 (1-T)[a+k+(1-2m)t[,h]-2nw[,f]][2]
U[,M]=──────────────────── (22)
 9b
假定H國政府的效用函式由最終產品的利潤、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跨國公司徵收的稅收和消費者剩餘等四項要素之和構成,我們得到在沒有當地成分要求的情況下,政府的效用函式值為:
UG=H[,Z]+V[,X]+TII[,f]+CS (23)
其中,H[,Z]代表H國生產Z產品的利潤,V[,x]代表X產品的價值,TII[,f]代表從跨國公司徵收的稅收,CS代表消費者剩餘。具體地用代數式表示:
[a-2k-(2-m)t[,h]+nw[,f]][2]
H[,Z]=─────────────────(24)
9b
 [a-(2-m)t[,h]+nw[,f]-2w[,h]][2]
V[,X]=──────────────────── (25)
 24b
T[a+k+(1-2m)t[,h]-2nw[,f]][2]
TII[,t]=─────────────────── (26)
9b
[2a-k-nw[,f]-(1+m)t[,h]][2]
CS=──────────────────   (27)
18b
三、當地成分要求下的模型
假定H國政府規定當地成分要求,即限制跨國公司從國外進口中間產品,規定中間產品必須有λ的份額從當地購買。於是,跨國公司的成本函式變為:
附圖
四、基本模型與當地成分要求模型的比較
(一)U[,M]和U[,MLCR]的比較
比較U[,M]和U[,MLCR]可以發現,1-T,a,b,t[,h]等都相同,不同點在於,在U[,MLCR]中,相對U[,M]有2nλ(w[,f]-k),而根據我們的事先假定,w[,f]<k,因此,我們得到:
附圖
基於上述(45)式相同的原因,(47)式的值必然大於0。因此,隨著當地成分要求的提高,H國政府從中間產品中獲得的價值也越來越高。
(四)TII[,fLCR]和TII[,f]的比較
附圖
(52)式數值正負的關鍵取決於T、a的值。由此可以判斷,開發中國家的當地成分要求,使得政府在犧牲消費者剩餘的同時,從國內中間產品和國內最終產品中獲得的價值增加,但總的福利水平卻具有不確定性。
由於:
附圖
顯然,(56)式的值同樣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在當地成分要求的條件下,隨著H國內對國外企業稅收的提高、中間產品的價格提高和國內非熟練勞動力的價格提高,其國內的總效用值下降。
五、結論和啟示
(一)對東道國的影響
上述分析表明,東道國通過當地成分要求的規定,企圖達到促進當地技術的提高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勞動力就業、積累當地資本等目標,但同時也面臨著國內消費者福利水平下降的危險。具體而言:
1.促進東道國技術的提高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直接投資生產最終產品或者中間產品,如果東道國採取當地成分要求的限制,跨國公司將不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其資源配置,結果東道國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和管理能力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跨國公司之所以進行直接投資,關鍵在於通過直接投資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回報,而利潤回報是建立在它們雄厚的技術實力基礎之上的。隨著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在東道國的增加,這將提高東道國的技術水平,特別是中間產業的技術水平。
2.擴大勞動力就業。東道國通過當地成分要求,使相關產品的生產擴大,從而有利於增加東道國的就業;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不僅自身能吸引當地的勞動力就業,而且能通過相關產品(上游產業)的生產擴張增加東道國的就業。跨國公司的生產在促進東道國就業增加的同時,還能提高東道國就業人口的素質;跨國公司的先進管理經驗、先進技術和先進銷售技能,能快速提高東道國相應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和銷售水平。
3.國內消費者福利水平下降。消費者剩餘是衡量消費者福利水平的最佳度量方式,因為它測度的是如要消費者放棄他對某種商品的全部消費而必須補償給他的那個貨幣量。上文的公式推導、比較已經顯示,東道國的當地成分要求將導致國內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下降。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是通過線性需求方程式對消費者的福利水平進行度量的,如果通過非線性積分方式加以衡量,結果也將是一樣的。
(二)對跨國公司的影響
1.阻礙跨國公司實現市場內部化目標。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目標之一,是通過跨國直接投資實現市場內部化。市場內部化不僅可以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而且可以節省成本,有利於其產品在世界市場範圍內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但東道國規定當地成分要求,迫使跨國公司在生產的過程中減少使用其內部生產的產品,必然影響跨國公司實現市場內部化的目標,最終減少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生產產品的利潤回報。
2.有利於專業化生產經驗的積累。分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國際分工的實現建立在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優勢各異的基礎之上,而專業化生產是分工的必然結果。由於東道國實行當地成分要求,意味著中間產品的生產在東道國內部進行,這樣,跨國公司就有可能專職生產最終產品,專業化生產最終產品的經驗將進一步積累,從而有利於跨國公司進一步提高生產利潤。
(三)對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總體影響
從總體上看,當地成分要求有利於東道國,對跨國公司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卻使整個世界的福利水平下降。其下降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減少了跨國投資。如果跨國公司完全遵循東道國的當地成分要求,跨國公司投資的額度將大幅度減少。這一方面導源於當地成分要求減少了中間產品的投資,另一方面導源於當地成分要求使跨國公司難以實現市場內部化的目標,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因而對東道國投資的意願難以實現。
2.影響了資源配置。根據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世界範圍內的資源通過國際貿易實現了合理配置。而國際貿易的產生導源於各國發揮了其相應的比較優勢或資源優勢。根據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導源於跨國公司所有權特定優勢、內部化特定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等三個條件的滿足狀況。而當地成分要求使市場產生扭曲,不能使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實現合理的配置,將最終影響世界各國比較優勢的發揮,降低跨國公司內部化優勢,從而降低整個世界的福利水平。因此,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東道國採取當地成分要求的措施,必將促進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