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

內容介紹《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審美與實踐之維)》論述的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範式和實踐範式都是在美國乃至北美產生、發展起來的。 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以統一音樂教育行為與思想的音樂教育哲學。 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已經呈現出國際化的局面,並將走向一個更加開放的以音樂文化為基礎的未來。

內容介紹

《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審美與實踐之維)》論述的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範式和實踐範式都是在美國乃至北美產生、發展起來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以統一音樂教育行為與思想的音樂教育哲學。它的出現與當時美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教育現狀相關聯。貝內特·雷默的著作《音樂教育的哲學》的三個版本(1970、1989、2003)代表著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發展的三個階段,他提出的“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的概念是20世紀70至90年代美國音樂教育的主導性概念。
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從18世紀美學出發,強調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超驗的藝術,是審美的客體,音樂教育的目標是通過發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品質的感知能力,從而獲得審美經驗,因此特彆強調聽賞在教育實踐中的套用。它的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到激烈的批判,並最終導致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在90年代中期的出現。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以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論和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為基礎,強調音樂是人類多樣性的實踐,與社會文化語境關係密切。因此它的理論基礎不再是純粹的美學,而是融合了多種學科的理論,尤其體現了音樂人類學的視角。它認為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豐富學生的音樂經驗,它遠比審美經驗寬廣,並與學生的日常經驗、生活體驗相關聯,而表演是它的最佳途徑。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出現,結束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作為音樂教育的唯一哲學的局面,同時也拓展了音樂和音樂教育研究的空間和視野,對音樂和音樂教育的本質做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解讀,也更突出了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戴維·埃里奧特的著作《關注音樂實踐》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出現的標誌。
兩種範式之間的根本不同在於它們對音樂及音樂教育本質的不同解讀。在不斷的理論爭鳴和發展中,目前,北美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已經具備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特徵,擁有專門的研究團體和專業刊物。同時,這兩種範式都面臨著來自內外部的挑戰,因此,還需要更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已經呈現出國際化的局面,並將走向一個更加開放的以音樂文化為基礎的未來。
《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審美與實踐之維)》由覃江梅所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