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石鑑賞

畫像石鑑賞

畫像石鑑賞,是一種混元型的造型藝術。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深沉雄大,氣勢磅礴。兩千年前的造型藝術,標誌著繪畫的成熟,是為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篇章。
●它是一種混元型的造型藝術。還沒有精確的分類。依託於建築,附麗於石面,假雕刻的手段。表現出氣象萬千的畫面。人們稱之日“畫像石”。
●畫像石的畫面基本上是平面的。當後來用紙墨將石刻畫像拓成拓片,不但啟迪了印刷術的發明,其本身就是一種帶有金石味的“拓印版畫”。

插頁插頁

內容簡介

研究漢代的畫像石,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諸如從喪葬的制度、建築的配置、石刻的技法,以及社會形態、宗教信仰、藝術構想等。我們所選擇的對象是畫像石的拓片,即研究帶有大型版畫意味的拓印繪畫。當然,在分析和描述具體的作品時,也會涉及以上的不同角度,但其主旨,是分析在造型藝術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達到的水平。
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偉大藝術。我們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是有鑒於當時的藝術還沒有今天的分類,繪畫仍然被包括在一個巨大的綜合體中。然而它已經成熟了,很快就會分離出來,甚至脫離開刻石而去尋找別的載體。成熟的標誌是:以平面為主的二維度的造型手法提高了它的表現力,開始描繪社會的複雜情節,表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等的關係,也就是發展了“關係性的律動”。在物質條件方面,紙的發明和改善,無限開闊了繪畫藝術的活動範圍,不必再局限在刻石上;而由刻石所衍生出的拓印術,又啟迪了木版畫的誕生。在藝術史上,這是由綜合套用到獨立欣賞的過程,也是由混元一體向多樣化的發展。可以說,畫像石的拓片,雖不是最初刻石的目的,但由此所拓印的紙本繪畫,卻是中國版畫藝術的濫觴。

目錄

前言
深沉雄大的藝術——漢代石刻畫像概說(代序)
第一部分 鑒——畫像石鑑識
一、鑑賞畫像石的基本知識
(一)漢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二)畫像石與畫像磚
(三)紙本拓印
(四)斑駁效果
(五)中國繪畫的成熟
二、畫像石的整體結構
(一)石闕
(二)石祠
(三)墓室
(四)石槨
(五)石棺
(六)崖刻
第二部分 賞——畫像石賞析
一、人間社會
(一)人物造型(人物的表情與動態)
(二)世俗生活(謁見、宴享、庖廚、燕居及其他)
(三)車馬出行(天馬、車騎、軺車、牛車等)
(四)樂舞百戲(散樂、歌舞、雜技、魔術、武術等)
(五)歷史故事(聖賢、君王、俠客、孝子、烈女、義士等)
(六)生產勞動(農耕、紡織、造車、冶鐵、釀酒、放牧等)
(七)戰爭狩獵(胡漢戰爭、騎射、田獵、格鬥、勇武等)
(八)樓閣建築(門闕、樓台、亭閣、水榭、廳堂、居室等)
(九)裝飾紋樣(幾何形與自然形、單獨形與組合形)
二、自然風采
(十)禽獸蟲魚(走獸、飛禽、水鳥、鯉魚、家畜)
(十一)花木山石(花草、樹木、連理木、立官桂樹、山石等)
(十二)日月天象(日月、星宿、天象、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等)
三、神仙世界
(十三)神話傳說(伏羲女媧、東王公和西王母、各路神仙等)
(十四)祥禽瑞獸(龍風、麒麟、四神、四靈等)
(十五)人神之間(升仙圖、人神交往、人為神格等)
後記
參考文獻
圖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