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龍鎮[廣東廣州市番禺區轄鎮]

化龍鎮[廣東廣州市番禺區轄鎮]
化龍鎮[廣東廣州市番禺區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龍鎮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東北部,與廣州黃埔新港、廣州經濟開發區隔江相望,有13公里長的珠江岸線。鎮以駐地名。化龍鎮面積53平方公里,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及1個居委會,人口30808人,是廣州南拓發展的重點鎮。化龍鎮是廣州南拓發展的重點鎮,東鄰石樓鎮,南鄰石基鎮,北靠廣州市區,倚珠江航道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新港隔江相望,西鄰新造、南村鎮,與廣州大學城緊緊相鄰,地理位置優越。京珠高速、北二環高速等主要交通要道貫穿全鎮,黃埔大橋將化龍鎮與黃埔開發區緊密連線,交通便利。全鎮工業以電動工具、包裝材料、電子、家電、服裝、手袋為主。廣汽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基地、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生物醫藥園、數字家庭產業等大型項目已相繼落戶化龍鎮。農業以花卉、四大家魚養殖為主。蔭生觀葉植物已形成品牌,成為聞名的蔭生觀葉植物生產基地。化龍文化底蘊深厚,龍門橋、沙路炮台、各類宗祠古建築等文物古蹟遍布全鎮;飄色、乞巧、龍舟、龍獅、曲藝等民間文化藝術歷久不衰,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飄色)山花獎金獎”“中國飄色文化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傳承基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坐落位置

化龍鎮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東北部,與廣州黃埔新港、廣州經濟開發區隔江相望,有13公里長的珠江岸線。鎮以駐地名。傳說宋末黃氏遷此開村,其子黃龍於村南建龍山寺,鄉人稱祖化龍歸天,自此村名為化龍。1956年設化龍鄉。1958年成立化龍公社,1986年置鎮。化龍鎮面積55.7平方公里,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及2個居委會,人口30808人,是廣州南拓發展的重點鎮。化龍鎮2006年實現化龍鎮社會總產值53.35億元,同2005年比(下同)增長17%。工農業總產值47.33億元,增長17%。GDP(國內生產總值)13.47億元,增長15%。

化龍鎮交通網路圖化龍鎮交通網路圖

化龍鎮是廣州南拓發展的重點鎮,東鄰石樓鎮,南鄰石基鎮,北靠廣州市區,倚珠江航道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新港隔江相望,西鄰新造、南村鎮,與廣州大學城緊緊相鄰,地理位置優越。京珠高速、北二環高速等主要交通要道貫穿全鎮,黃埔大橋將化龍鎮與黃埔開發區緊密連線,交通便利。

經濟發展

全鎮工業以電動工具、包裝材料、電子、家電、服裝、手袋為主。廣汽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基地、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生物醫藥園、數字家庭產業等大型項目已相繼落戶化龍鎮。

農業以花卉、四大家魚養殖為主。蔭生觀葉植物已形成品牌,成為聞名的蔭生觀葉植物生產基地。“綠蘿”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名優農產品、番禺區特色旅遊農產品;“白雪公主”、金鑽蔓綠絨和“芭提雅”分別奪得第二、三、四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金花獎”。“廣天力水門豬”被評為“番禺區十大名特農產品”。

化龍文化底蘊深厚,龍門橋、沙路炮台、各類宗祠古建築等文物古蹟遍布全鎮;飄色、乞巧、龍舟、龍獅、曲藝等民間文化藝術歷久不衰,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飄色)山花獎金獎”“中國飄色文化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傳承基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化龍鎮化龍鎮

南宋末,黃粵南由新會來化龍鎮定居,其子黃龍在村南建龍山寺,自任住持。死後,鄉人傳說他化龍歸天,故村名為化龍。後逐漸發展為圩市,但規模小於西鄰的新造圩,故又名細圩。清代,鎮境分屬茭塘都的化龍堡和明經堡。民國時分屬深水社鄉和崗尾社鄉。建國初期屬禺南東區。1957年3月為化龍、明經兩大鄉。1958年1月,明經併入化龍大鄉。同年10月,屬石樓團。1959年4月,從石樓析出為化龍公社。1962年1月至1963年1月,曾一度析出明經以南地區為明經公社。1984年為化龍區。1987年為化龍鎮,轄13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2個居民委員會。

自然環境

化龍鎮在縣境東北部。北隔珠江水道與黃埔新港隔江相望,西鄰新造、南村,東臨獅子洋,東南為石樓。東南經石樓、石?到縣城市橋為19公里,由市橋北往東經南村、新造、至化龍,亦為19公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鎮境面積52.94平方公里,有水田26363畝,旱(基)地10236畝,魚塘1575畝。鎮境屬半丘陵半沙田地帶,西高東低。沖積平原占60%,其餘為低丘台地。

人口數據

化龍鎮化龍鎮

1991年化龍鎮總人口30140人(含珠江場),其中:農業人口26106人,非農業人口393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69人。1990年,有華僑、港、澳、台同胞5200戶,17600人。

人口普查

化龍鎮從1954-990年,經歷過三次人口普查。其結果是:1954年為5645戶,20717人。其中男性9463人,女性11254人。1982年為7625人,27422戶。其中男性13087人,女性14335人。1990年為7529戶,29108人。其中男性14135人,女性14973人。1990年與1954年比,總戶數增33.3%,總人口增1.07倍。

男女比例

從三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化龍鎮男女人口比例,總的是男少女多。1954年男性占45.6%,女性占54.4%。1982年男性占47.7%^,女性占52.3%^。1990年男性占45.6%,女性占54.4%。

化龍鎮化龍鎮

文化程度從1990年普查數字表明,化龍鎮共有大專以上學歷的99人,中專及高中1450人,國中的7748人,國小的12971人,基本不識字的3448人。

經濟發展

農業副業

1991年,化龍鎮總戶數9113戶,其中農業戶7418戶;總人口30140人(含珠江農場),其中農業人口26106人,占86.6%。耕地總面積近3.7萬畝。50年代以前以農業經濟為主,產值約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主要種植水稻、甘蔗,兼種花生、黃豆、番薯,飼養耕牛、豬、三鳥、塘魚等。耕地面積60%為沖積平原,是典型的鹹酸田地區。水稻畝產1253150公斤,甘蔗畝產約2500公斤,花生畝產503100公斤,黃豆畝產25330公斤,番薯畝產約600公斤。農副產品加工較有特色的是塘頭村的鹹菜,眉山村的豉油欖角。

20世紀50年代初,水利設施很差,沙亭村在民國25年(1936年)開始築圍,明經村也在1954年築圍建閘,但土堤低矮不能抗禦特大洪水。1972年,公社投資135萬元,建築七沙、四沙、沙路聯圍水閘。1973年投資45萬元開挖6.5公里引淡排灌運河,改造白沙湖鹹酸田;建有電動排灌站32座,山塘16個,水泥渠道515條(每條長8316米)。1981年投資92萬元,將13.5公里的沿江堤圍砌石加固,實現化龍鎮河堤石堤化。有八成以上的圍田解除洪澇和控制了鹹潮,農業產量持續上升。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化龍鎮於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指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內部結構,推行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多種經營。農民有了種植的自主權,在坡地、崗地種荔枝、柑橙、芒果等優質果樹,利用山坑田、低產田挖塘養魚,逐步形成各種專業戶。據1990年統計,各專業戶中,水稻有31戶,甘蔗有9戶,香蕉有5戶,三鳥有29戶,水果有12戶,魚塘有39戶。種養業不斷向名、優、尖品種發展,正推行最佳化耕作,以撒播、化學除草、科學管理、機械收穫等新技術,發展現代化農業。1991年,化龍鎮農業總產值為4144.86萬元。

工業手工業

民國時,化龍只有個體經營的泥水、木匠、打鐵、織竹器等小作坊式和家庭手工業。 細圩有利民、信昌兩間碾米店(後為化龍糧食加工廠),明經有永和、益豐兩間碾米店(後為明經糧食加工廠),經營碾米業,產品有大米、飼料。

1958年公社創辦機械、陶器、香茅、紙張和農副等5間廠,還有鐵、木、竹社。主要產品有陶器、香茅精、紙張、酒、醬油、土榨糖和鐵、竹、木農具。後因效益不佳而關閉或轉產。1965年農副廠易名為化工廠,轉產油毛氈(瀝青紙)、樟腦餅、電池殼;1974年轉產橡膠雜件,改名橡膠廠;1978年生產碼頭護舷。1969年居委組織居民12人,籌集資金在明經開辦玻璃廠,後遷到化龍轉產肥皂、電線、鋁鈕、火水爐、電飯鍋、電熱褥,最後發展為生產冰櫃配件的家用電器廠。1973年把老人甚多,人稱眼鏡隊的車衣組改組為服裝廠,將以車縫、補、改衣服轉為批量生產服裝,後發展為的服裝集團公司。1970年鐵社、木社合辦機械鑄造廠,生產牛頭刨,後合併為五金廠。

社區

1978年9月化龍服裝廠與香港利生公司簽訂來料加工手袋協定。同年10月分出一個手袋廠,獨立發展手袋製造業。同年底,服裝廠又與港商簽訂來料加工服裝協定,採取來料加工、自營出口、發包租賃、獨資經營和合資合作等方式,發展外向型經濟;並以外促內,先後發展了服裝、手袋、機電三個集團公司,越秀羽絨、穎佳手袋、聖光燈飾、頤老院四個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家用電器、電梯、橡膠、製冷等工業。

1991年共有工企業341家,其中鎮辦12家,村辦36家,個體辦293家。從業總人數5926人,年總產值1.76億元,占化龍鎮工農業總產值的79.4%。創稅利1130萬元,創匯1485萬美元。服裝、手袋、電梯是骨幹行業。化龍鎮有服裝企業7家,較具規模的服裝集團公司,生產的高檔羽絨服裝、針織時裝已打入國際市場。手袋集團公司生產的真皮系列產品遠銷美國。服裝、手袋集團公司進入省級先進企業行列。碼頭護舷膠是填補中南地區空白的部級優質產品,雙重絕緣電熱線是填補國內空白的部級優質產品。

1990年,台商投資1200萬港元與工業總公司合作興辦初雨洋傘廠,生產尼龍、塑膠雨傘,全部出口。

1991年村辦經濟主要產品有服裝、紅磚、花崗岩石和飲料。1991年化龍化龍鎮工業生產總值為10964萬元,比1985年的1901萬元增長4.76倍。其中服裝業6393萬元,手袋業3851萬元,機電720萬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1.4倍、1.84倍和1.88倍。(上述數字按1990年不變價計)。

1991年化龍鎮三來一補企業主要有服裝集團公司、手袋集團公司和東南製衣廠。這三家企業總人數2924人,廠房總面積24133平方米。全年生產出口數量達45.1萬打。

建築業

民國時,泥水、木匠出外謀生的較多。1955年,由化龍工業部組建化龍建築社。1961年體制下放時,易名為番禺縣第二建築中隊。1969年改為番建204施工隊。1976年,興建化龍公社辦公樓,把鎮內的泥水木匠組織起來,成立化龍建築隊。1986年承建化龍工業總公司,獲市優質樣板工程。1989年通過省市建築主管部門資質審查考核,被批准為四類企業建築公司。建築公司可承建八層以下、21米跨度的樓房建築物。1991年,公司有固定資產33萬元,年產值415萬元,從業員工820人。

鄉鎮建設

鎮區建設

建國後,中共化龍鎮委、鎮政府辦事機構設於中心國小旁邊的適廬。1979年遷往今銀龍餐廳,1984年遷到龍源路今址。鎮內街道,多鋪花崗岩條石,有石街之稱,現大部分改鋪混凝土。

1984年化龍市場遷往碼頭附近,總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85萬元。1986年始,鎮政府按照城鎮建設發展規劃,在鎮內劃分工業區、工商貿易區、生活住宅區。水門橋以北的東南村新圍為工商貿易區,開發水西住宅區(用地400畝),以水門橋以南至化龍中學沿公路兩旁為工業區。

除港澳同胞捐資外,鎮政府投資500多萬元辦公益事業,主要興建項目有化龍中學、化龍中心國小、化龍衛生院等。

農村住宅建設

集體和居民的建房投資日增,198931991年共建住宅975套。化龍鎮共有住房11482間。

交通郵電

化龍鎮有13公里的河岸線,上溯廣州市,下達獅子洋。沙亭村有橫水渡口,可通魚珠、黃埔。民國26年(1937年),建市(橋)化(龍)石(樓)公路,長19公里,1978年改鋪柏油路面。80年代後期,鎮村都重視改善投資環境,注重道路建設,各村修路擴路的費用,由鎮政府補貼30%。1990-991年鎮村共投入380萬元,鋪設混凝土路面4.2公里,擴建沙土路面15.2公里。

民國23年(1934年)化龍始有人工磁石電話機,1987年開通縱橫制自動電話,1991年開通程控電話。1991年共裝電話498戶(其中機關單位245戶,住宅211戶,個體專業戶42戶),電報去報2074份,報刊發行357478份,收寄信函99662件,收寄包裹674件,開匯票7360張。

飲用水及綠化工程

民田區飲用水向以井水為主,沙田區以河水為主。1982年興建自來水廠(地下水),只解決鎮街區附近及部分沙田區的飲用水。1991年鎮投資1400萬元在沙亭興建自來水廠,日供水量達6萬噸,首期2萬噸。計畫在1993年8月份可供化龍鎮用水。綠化造林1762畝(其中1991年荒山造林900畝),完成農田林網化種植64公里。

文化衛生

文化

民國時,春節期間各村有舞獅隊互訪,端午節期間盛行龍舟競渡,乞巧節婦女展出各有特色的手工藝品,成為傳統的民間活動。節日或農閒,化龍、潭山等鄉邀請廣州一些粵劇班來演戲。

建國後,文化機構逐步建立。1958年建立文化站和有線廣播站。1952年各鄉組織業餘粵劇組,1967年組織文藝宣傳組,並建有文化室、籃球場。粵劇組、籃球隊常互訪表演,每月鎮電影隊下鄉放電影。

1979年以來,化龍鎮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文化事業有了很大變化,賽龍、舞獅又重新興起,化龍鎮新製造龍舟18艘。端午節,鎮舉辦的龍舟賽事,邀請港澳、海外同胞回鄉助慶,成為聯絡鄉誼的紐帶。柏堂村在龍舟競賽中獲1987年度番禺縣第二屆蓮花杯季軍獎。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生活有新的內容,普通家庭都添置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1991年化龍鎮有電視機5200台,按戶計,普及率達60%。1991年化龍鎮閉路電視實現化龍鎮聯網,主幹線長28公里,每周兩晚播放《番禺新聞》,《化龍新聞》則不定期播出,其內容多以報導縣鎮新聞或政策宣傳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等,深受民眾歡迎。鎮內有影劇院4間,平時放電影,節日有鎮舉辦的歌曲、粵曲、象棋等比賽,也有外地歌舞團前來演出。

教育

2006年10月順利通過廣東省專家組的創省教育強鎮的驗收。投入近1000多萬元完善化龍中學、中心國小。增建化龍中心幼稚園教學樓及配備,化龍二小、東沙國小的教學設備設施;投入近200萬元配備教師辦公電腦;復甦村投入250萬元新建復甦國小綜合樓、配備教學設備設施以及修善校園環境;潭山村將投入1200萬元新建潭山國小。

市、區、鎮投資400萬元對屈氏大宗祠維修已啟動,投資200多萬元的化龍文化中心已經投入使用;投資300多萬元的楠山畫居,即將投入使用,潭山村參加中國飄色大賽,勇奪山花獎。2006年12月24日,承辦中國民族學會在該鎮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察研討會,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學者40多人云集化龍,考察鎮村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包括屈氏大宗祠、龍門橋、炮樓、金面盆、石街等。

衛生

醫療衛生部門積極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病人滿意度達95%以上;愛衛部門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為水門、塘頭的水改申請水改費100萬元。增加環衛硬體設施,擴大保潔隊伍,環境衛生面貌有新改善,居住質量有新提高,東南、柏堂塘頭、莘汀、水門村等被評為廣州市衛生村。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行政區劃

番禺區位於廣州市中南部,總面積786.15平方公里,處於北緯22°45′~23°05′、東經113°14′~113°34′之間。東面是珠江,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及西南以陳村水道和洪奇瀝為界,與佛山市南海區、順德區及中山市相鄰;北是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黃埔區;南面是南沙區。區人民政府設在市橋街清河東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