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財

畢生財,男,高平縣寺莊鎮伯方村人,勞動模範,山西省經濟管理學院畢生財教育基金會會長、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信息

簡介

畢生財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缺吃少穿,人長得瘦,脾氣犟,兩隻漆亮的眼睛顯得分外大,因此落下個"瞪眼"的小名。提起畢瞪眼,全縣沒有不知道的,他一生坎坷,幾經磨難,多次成為全縣的新聞人物。

早在"大鍋飯"時期,他領導的生產隊就實行的是小件作業包乾責任制,使一工幾角錢上升到一元錢,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但卻因此遭到批鬥,說他執行"劉鄧路線",他反駁說:"什麼劉鄧路線,擱過去,你還得喊劉少奇萬歲呢。"就因為這句話,他家被抄,還坐了三個月的牢房,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他從監獄出來後,民眾還是選他當隊長,他不乾,民眾就"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上任後,一手抓農業,一手抓副業,又是養豬,又是磨粉,糧食不夠吃,他就用搞副業收入的錢下河南買玉米,解決社員口糧問題,結果以投機倒把罪被撤職、抄家,住了"學習班"。在他住學習班期間,胳膊被扭折,家中斷糧,老父病重住 不了醫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走上了告狀的路,他從1972年開始,在長達五年時間裡,從公社、縣裡、省里一直告到中央,成了聞名全縣的告狀專業戶。1982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過問下,縣公安局給他徹底平了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給畢生財勞動致富提供了機遇,他貸款3000元,買了十幾頭豬,當起了養豬專業戶,他用糧食磨粉,粉渣餵豬,豬糞肥田,實行小循環,經濟上很快翻了身。到1991年底,他共向國家交售肥豬300多頭,為社會和糧食部門出售小粉20多萬公斤,積豬肥5000噸,成為聞名全縣的"冒尖戶"。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生活富裕了,一般都要蓋樓房,置辦高檔家具,吃好點、穿好點,而畢生財的生活卻異常簡樸,家裡除了縣獎給的一台彩電外,沒有一件象樣的家具,他出門辦事從未住過旅店,也未在飯店吃過一頓飯,上百里的路,也是騎一輛破腳踏車往返,肚子餓了,拿出乾糧充飢,這樣一個"吝嗇"的人,卻毫不吝嗇地資助教育事業。

1986年秋,他乘車北上與山西經濟管理學院進行商談,在該院成立"畢生財教育基金會",旨在為那些上學困難的學生提供獎金幫助。之後,他又向徐州師範學院、長春地質學院、阜新礦業學院等省內外25名家庭困難的大學生提供無償資助,他每年拿出5000元,到1991年底,已資助3萬元。一個靠辛勤勞動致富的人,用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資助大學生上學,這在許多人是很難理解的,但畢生財卻說:"和用鮮血與生命打江山的老前輩比起來,這算個什麼?"1987年,他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一位理論家曾高度評價畢生財是:代表著中國農民的希望和未來。

1992年2月21日,畢生財在參加了縣勞模會後,去王報村親戚家磋商助學、辦幼稚園等事,返回途中,不幸死於車禍。舉縣為之震動,市縣領導、學生代表和三里五村的鄉親們都來為他送行。他勤勞儉樸、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畢生財的親屬繼承畢生財遺志,把事故賠償費全部捐給本村學校作獎學金,並在追悼會上表示,繼續辛勤勞動、勤儉節約,每年擠出5000元奉獻給社會辦教育,其女畢臘英把父親留下的全部積蓄和自己的部分收入共11250元捐給山西經濟管理學院,使許多人為之動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