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卓

畢卓(322—?)東晉官員。字茂世,新蔡鮦陽(今安徽臨泉鮦城)人。歷仕吏部郎、溫嶠平南長史。晉元帝太興末年為吏部郎,因飲酒而廢職。

晉書文載

畢卓字茂世,新蔡鮦陽人也。父諶,中書郎。卓少希放達,為胡毋輔之所知。太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於瓮側,致醉而去。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及過江,為溫嶠平南長史,卒官。

畢卓盜酒

畢卓少年時豁達豪放,很有才華。公元321年被尚收郎胡母輔之推薦為吏部郎。因當時朝政腐敗,加上“八王之亂”,權柄你爭我奪,殺殺砍砍,國無寧日。他為保身,扮成一個不問政事,不愛權勢,飲酒自樂的人。與胡母輔之、攸放、攸孚、謝鯤羊曼光逸桓彝結為好友,時稱“八達”。
他曾夜間醉後盜鄰人之酒被縛於酒瓮邊,天亮時主人見是畢吏部,大驚,解縛謝罪。而他卻大笑:“讓我聞一夜的酒香,多謝了。”並讓其打酒再飲,大醉而歸。至今民間仍有“瓮邊醉倒畢吏部,馬上扶歸李太白”的勸酒對聯。他曾說:“得酒數滿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執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還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自此衰矣。”於是自題一匾於門首:“游息書屋”。後來當上了行止秉正、統帥有方的溫嶠將軍的平南長史,協助溫嶠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直至去世。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有《畢卓盜酒》畫作,並題:“宰相歸田,囊中無錢。寧可為盜,不肯傷廉。”

畢卓墓

在安徽臨泉縣鮦城鎮1千米處,高4米,周長80餘米,宏偉威嚴。墓內分為正室、後室、西室、東室。全為青磚結構,墓磚上刻有鳥花紋。1958年,當地民眾掘墓取磚,曾挖出大量五銖銅錢和一隻灑壺,及一“吉士夫人”的磚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