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所見的學校教育

甲骨文中所見的學校教育是由宋鎮豪於2004年9月12日在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舉辦的歷史類講座。時長為120 分鐘。

主講人簡介

宋鎮豪,男,1949年1月生,漢族,江蘇省蘇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78屆歷史學碩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歷史所學術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甲骨文、金文、中國上古史研究。專著:《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人民出版社)、《中國飲食史?夏商卷》(華夏出版社)、《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真跡大觀》(全27卷 日本同朋舍)等。合著:《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二等獎)、《甲骨學一百年》(社科文獻出版社 獲中宣部“五個一”圖書獎及國家圖書二等獎)等。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語文出版社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優秀成果一等獎)、《甲骨文獻集成》(共40大帙 四川大學出版社)。論文:《夏商人口研究》、《商代婚姻的運作禮規》、《甲骨文中反映的農業禮俗》等七十餘篇。現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暨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A類項目《商代史》(共10卷)的著述。1997年被授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內容摘要

在上古社會,為使年輕一代掌握必要的生存勞動技能,以適應社會生活行為方式,往往要進行勞動力再生產的先期教育,以及培養其成為“社會人”的前期教育。除了有讓受教育的年輕一代,在社會生活中“歷試諸難”、進行磨練的教育手段外,還出現了專門的學校教學機構。商代的學校教學場所在甲骨文中稱為“大學”、“瞽宗”、“右學”、“右 ”與“右 ”等,為商王朝直接掌管,教育對象主要為貴族子弟,執教者有樂師多萬、精於樂技祀禮的瞽蒙者、巫師、亞官乃至商王,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實踐直接相關,習文習武,學舞學樂,學行儀,知禮容,敬耆老,習馭競射,閱武操練,課程不能無故曠缺,似已產生相關的學籍制度,通常讓受教育者直接在社會活動場合或禮教場所進行揣摩學習,以明人倫教化,或接受戰鬥技能訓練,增加自身生活能力,以培養貴族統治階層所需的“社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