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鈣化

甲狀腺鈣化

甲狀腺鈣化是指結節內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鈣質沉積,反射界面聲阻抗較大時,在B超圖像上表現為各種不同形態的強回聲,後方伴或不伴聲影。甲狀腺鈣化通常不會危機生命,一般手術治療就可以的,但手術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也可以中藥調理。超聲檢查中≤2 mm的鈣化點反映的就是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到的微鈣化,但超聲檢查的微小鈣化發現率較低。甲狀腺惡性腫瘤總鈣化率為37%~75.7%,其中微鈣化發生率為55%~68%,比粗鈣化發生率高,與良性病變相反。一般甲狀腺結節約有25%出現鈣化陰影,而甲狀腺癌則有50%~62.5%有鈣化。

基本信息

引分類

甲狀腺鈣化甲狀腺鈣化

目前將甲狀腺鈣化分為2類。

(1)粗大鈣化

超聲檢查中鈣化結節的直徑>2 mm,超聲表現為強光團、片狀、弧形或其他不規則形態的鈣化灶。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形態不規則。

(2)微小鈣化

鈣化結節的直徑≤2 mm,超聲表現多呈針尖樣、顆粒樣、點狀、砂粒樣。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圓形或砂粒體樣,直徑60~100 μm。超聲檢查中≤2 mm的鈣化點反映的就是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到的微鈣化,但超聲檢查的微小鈣化發現率較低。

臨床意義

甲狀腺良性病變出現鈣化較少,約6%~14%,其中大多為粗大鈣化,而微小鈣化發生率較低。

甲狀腺惡性腫瘤總鈣化率為37%~75.7%,其中微鈣化發生率為55%~68%,比粗鈣化發生率高,與良性病變相反。表1為部分文獻報導的甲狀腺病變的鈣化率。

從表中可以看出甲狀腺病變鈣化率各家報導差異較大,其原因可能為:(1)超聲檢查受操作者主觀因素影響大,且常由於太小或隱藏於粗鈣化和纖維化聲影后方,而出現對甲狀腺鈣化的遺漏。(2)由於甲狀腺癌的鈣化結節通常很小,石臘切片難以恰好通過鈣化灶,加之鈣化灶非病理定性所需,所以除非是前瞻性研究或特別提請病理醫師注意,通常都不會有太高檢出率。

治療

甲狀腺鈣化通常不會危機生命,一般手術治療就可以的,但手術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也可以中藥調理。但是以下情況時需要手術治療: 1、確診為惡性腫瘤。 2、經過穿刺和一系列綜合檢查沒有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但是高度懷疑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有粘連、年齡很大或者很小的患者)。 3、腫瘤很大,出現了壓迫、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甚至有的腫瘤明顯影響到了呼吸。

臨床意義

一般甲狀腺結節約有25%出現鈣化陰影,而甲狀腺癌則有50%~62.5%有鈣化。一般認為鈣化顆粒越粗大,癌組織分化越好。其鈣化陰影特點與癌分類可能有以下關係:①砂粒樣鈣化,幾乎為甲狀腺惡性腫瘤所共有,常是乳頭狀腺癌的特徵性表現。②粗大的鈣化影像中,約有10%~20%為癌,其中濾泡狀腺癌所占比例大。③髓樣癌常粗大顆粒和砂粒樣鈣化相混合。④一般甲狀腺良性腫瘤鈣化影像多緻密,邊緣清楚,而惡性腫瘤則陰影淡而模糊。

以上是關於甲狀腺結節鈣化的臨床意義的介紹,通過上述內容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甲狀腺結節鈣化陰影的特點可能與癌分類有關係。患者做甲狀腺結節鈣化診斷時,一定要到專業的醫院,以免發生漏診。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意見 :

如果強光斑較大,建議做穿刺查病理; 可以不手術,採用中藥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複查,如果強光斑減小即見效, 可以繼續治療至痊癒。

甲狀腺結節

原因

1放射性接觸。輻射接觸史是甲狀腺癌的一個重要致病因子,兒童期接受照射劑量10~1000rad的個體,甲狀腺癌的發病率較高。

2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也易發甲狀腺結節。

3遺傳傾向。家族性髓樣癌具有典型的遺傳傾向,而約7%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可能有家族遺傳傾向。除此之外,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其它甲狀腺癌有遺傳性。

4碘攝入過多。嚴重碘缺乏可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但碘攝入過多同樣會引起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和甲狀腺結節。

預防

飲食中的碘元素對甲狀腺的影響最大,攝碘不足或過多都會引起甲狀腺病變。碘的缺乏是引發甲狀腺腫大的主要原因,高原、山區人群的日常飲食往往含碘不足,應以碘化食鹽煮菜,沿海地區人群則應控制碘的攝入。

中醫認為,甲狀腺病的發生多與情志失調有密切關係。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的生活態度,可明顯減少甲狀腺病的發生。過度勞累會加重甲狀腺的負擔,降低人體免疫力。長此以往甲狀腺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如化學刺激或病菌病毒侵犯時,就容易發生病變。因此,勞逸結合、保持健康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也是預防甲狀腺病的有效方法。

飲食

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退行性變、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甲狀腺結節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多髮結節比單髮結節的發病率高,但單髮結節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高。下面是甲狀腺結節飲食方面應注意的問題:1、碘 :一定要控制碘的食用量,自己把握不準,可以諮詢就近醫生。

2、熱量: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會使身體新陳代謝率提高,所以每天可增加所需的熱量。

3、蛋白質:可以增加蛋白質的量,如蛋、牛奶等。(不可食過量肉類:肉類屬酸性)

4、維生素:因為熱量提高,所以維生素B群需求也增加,要注意補充。

5、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汽水、香菸、酒、務必忌海物(海帶都不可以吃)、辣椒。

除了飲食方面的問題以外,甲狀腺結節患者也應注意日常生活問題,多加休息,保持積極心態,另外注意適量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保健

甲狀腺結節飲食應注意:

1、熱量: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會使身體新陳代謝率提高,所以每天可增加所需的熱量。

2、蛋白質:可以增加蛋白質的量,如肉類、蛋、牛奶等。

3、維生素:因為熱量提高,所以維生素B群需求也增加,要注意補充。

4、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香菸、酒、務必忌海物(海帶都不可以吃)、辣椒。

甲狀腺結節的適宜飲食

宜吃以下食物:

(1)宜多吃具有消結散腫作用的食物,包括菱、油菜、芥菜、獼猴桃等。

(2)宜多吃具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核桃、薏米、紅棗、山藥和新鮮水果等。

甲狀腺結節的禁忌飲食

忌吃以下食物:

(1)忌煙、酒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花椒、辣椒、桂皮等

(3)忌肥膩、油煎食物

甲狀腺補碘最佳時間

研究顯示,補碘不是什麼時候都可能提高智力水平的,只有在胎兒和嬰幼兒期補充足夠的碘,才能使他們的智力發育得以正常進行,如果錯過這個時期補碘,再想提高他們的智商可能性很小。可見孕婦補碘是對胎兒智力的發育是很重要的。

孕婦缺碘除可造成胎兒腦發育障礙外,胎兒出生後還可表現為明顯的智力低下和精神運動障礙,如聾啞、偏癱和身材矮小等典型表現的克汀病。重者,可造成畸形、早產、流產、死產及新生兒死亡。

然而,碘是地殼中含量較少的元素之一,其含量約為0。00001%一0。00003%。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自然環境中缺碘,居民碘攝入量不足,易發生碘缺乏病。我國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在婚前、孕前、孕期、哺乳期應注意補碘。特別是在孕產期要積極預防和治療碘缺乏病,其方法是:生活中堅持吃碘鹽,多吃海帶、紫菜、髮菜、海魚、蝦、干貝等含碘豐富的海產品。如果每人每天食人5-15克(平均10克)的碘鹽,每天即可獲得100-300微克(平均200微克)的碘,足以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而且,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經濟實惠,因此碘鹽實為補碘的好方法,現在還有一種含碘醬油可用來補碘。

甲狀腺結節的症狀

甲狀腺結節是指在甲狀腺內的腫塊,可隨吞咽動作隨甲狀腺而上下移動,是臨床常見的病症,可由多種病因引起。甲狀腺結節可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結節,結節的大小、位置、質地、功能及其臨床意義各有不同。下面詳細的介紹一下甲狀腺結節的症狀:

1.甲狀腺體上發現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與周圍不粘連,可隨吞咽上下移動,質地較正常腺體略硬,無粘連無壓痛的腫塊,可長期維持原狀或緩慢長大(30歲以上女性較多見)。

2.甲狀腺腺體內的結節與周圍甲狀腺組織分界清楚,直徑一般3~4cm,結節較硬,硬度可超過實質性腫瘤,小囊腫一般無症狀,巨大囊腫可產生壓迫症狀 。

3.起病急,有發熱、咽痛及一側或雙側甲狀腺腫大而較硬,甲狀腺腺體內的結節大小不一,可為單個或多個,質地較硬局部疼痛,並常向耳後,後頭頂部放射,伴有甲狀腺體部位顯著疼痛和壓痛。

4.起病與發展過程緩慢,甲狀腺腫大可不對稱,結節堅硬且與腺體外鄰近組織廣泛粘連、固定,局部有隱痛和壓痛,伴有明顯的壓迫症狀,但局部淋巴結不腫大,多見於中年婦女。

5.早期無明顯自覺症狀,僅甲狀腺腺體內出現硬性無痛性腫塊,表面不平,生長速度較快,形態不規則,活動度差,後期可迅速生長而出現聲音、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壓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或出現遠處轉移。

6.早期甲狀腺輕度腫大,質軟,無自覺症狀,隨著腺體增大,出現結節,腫大嚴重時可出現壓迫症狀,但甲狀腺功能正常,發病年齡一般在40~50歲或以上,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病史長,常合併有心臟病變。

7.起病緩慢,多見於中年婦女,瀰漫性甲狀腺腫大而無結節,或表現為甲狀腺腫大不對稱、表面呈分葉狀,質地如橡皮樣堅韌,無壓痛。

甲狀腺

甲狀腺(拉丁語:Glandula thyr(e)oidea;英語:Thyroid)是脊椎動物非常重要的腺體,屬於內分泌器官。在哺乳動物它位於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人類的甲狀腺形似蝴蝶,猶如盾甲,故名。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位於甲狀軟骨下緊貼在氣管第三,四軟骨環前面,由兩側葉和峽部組成,平均重量成大約20-25g,女性略大略重。甲狀腺後面有甲狀旁腺4枚及喉返神經。血液供應有上下左右四條動脈,所以甲狀腺血供較豐富,腺體受頸交感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狀腺激素,調節機體代謝,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約有100-200μg 無機碘化合物,經胃腸道吸收入血循環,迅速為甲狀腺攝取濃縮,腺體中貯碘約為全身的1/5。碘化物進入細胞後,經過氧化酶的作用,產生活性碘迅速與膠質腔中的甲狀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結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

甲狀腺後面觀

酸通過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聯結合成甲狀腺素(T4),MID和DIT偶聯結合成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貯存於膠質腔內,合成的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分泌至血液循環後,主要與血漿中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結合,以利轉運和調節血中甲狀腺素的濃度。甲狀腺素(T4)在外周組織經脫碘分別形成生物活性較強的T3和無生物活性的rT3。脫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所以,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時,血 T4、T3及rT3均增高,而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則三者均低於正常值。甲狀腺素分泌量由垂體細胞分泌和TSH通過腺苷酸環化酶-cAMP系統調節。而TSH則由下丘腦分泌的TRH控制,從而形成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調節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的被膜和毗鄰,甲狀腺有兩層被膜:氣管前筋膜包繞甲狀腺形成甲狀腺鞘,稱為甲狀腺假被膜;甲狀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實質內,將腺體分為若干小葉,即纖維囊,又稱甲狀腺真被膜。腺鞘與纖維囊之間的間隙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和甲狀旁腺等.手術分離甲狀腺時,應在此間隙內進行,並避免損傷不該損傷的結構。在甲狀腺左右葉的上端,假被膜增厚並連於甲狀軟骨,稱為甲狀腺懸韌帶;左右葉內側和甲狀腺峽後面的假被膜與環狀軟骨和氣管軟骨環的軟骨膜愈著,形成甲狀腺外側韌帶.上述韌帶將甲狀腺固定於喉及氣管壁上,因此,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為判斷甲狀腺是否腫大的依據。喉返

甲狀腺(6張)

神經常在甲狀腺外側韌帶和懸韌帶後面經過,甲狀腺手術處理上述韌帶時注意避免損傷喉返神經。

甲狀腺前面由淺入深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頸筋膜淺層,舌骨下肌群和氣管前筋膜.甲狀腺葉的後內側與喉和氣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經等相毗鄰,其後外側與頸動脈鞘及鞘內的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以及位於椎前筋膜深面的頸交感乾相鄰。當甲狀腺腫大時,如向內側壓迫,可出現呼吸與吞咽困難和聲音嘶啞等,如向後外壓迫交感乾時,可出現HORNER綜合徵,即瞳孔縮小,上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