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

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 三國韋誕有《筆經》一書問世,總結了當時的制筆方法。 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

基本信息

以“筆、墨、紙、硯”為代表的文房用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科學史上璀璨的明珠。

毛筆

作為書寫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描繪的痕跡。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統一稱作“筆”。相傳是秦將蒙恬創造了第一批筆。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三國韋誕有《筆經》一書問世,總結了當時的制筆方法。

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到了唐代,宣筆聲譽日隆,“陳氏”、“諸葛氏”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讚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而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

早在商周以前,墨作為一種黑色顏料,已開始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三國時西安人韋誕(字仲將),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唐代制墨業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名匠輩出。唐後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戰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後主賞識,賜姓李,並封李廷圭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時有“天下第一品”、“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談。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張遇、潘谷、戴彥衡等都是當時的制墨大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