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痔

根據世界女性孕育前後調查報告, 80%女性在孕育前後多發痔瘡,常規痔瘡往往不引起人們重視,一但發生在孕產前後應當及時治療,痔瘡病變部位受肛門內致病菌感染入侵產生一種叫“SP痔毒”, “SP痔毒”不但威脅著女人,還殃及胎、嬰兒的健康!據美國權威雜誌《科學》報導,“SP痔毒”通過痔核隨靜脈回流與血液,危害卵子的發育和成熟,成為女性受孕率低下的主要障礙原因。孕期會導致母嬰貧血、病菌性流產、胎兒畸形、智力障礙等,產後女性的 “SP痔毒”則會污染奶源,是母乳餵養的隱形殺手,“SP痔毒”隨母乳進入嬰兒體內,會導致嬰兒免疫力下降,易發燒、感冒、驚悸及感染流行性疾病。

具體治療方法

產後痔瘡治療是目前困擾著產後哺乳期女性的一大難題!

女性痔瘡是生理變化造成,因此不益手術切除,切除仍會再生,在這一時期更不益用傳統口服及外用藥物,口服類藥物影響胎、嬰兒智力,傳統外用藥膏、貼劑中通常含有麝香、牛黃、珍珠等藥物成分,具有刺激、催生下胎和退奶的作用。並且傳統藥物並沒有解決女性生理原因而產生的痔瘡。

具體治療方法

一、中藥熏洗方

白礬20克、芒硝15克、五倍子25克、花椒15克、車前子15克、 艾葉30克、白芷15克、銀花15克、升麻6克。

產後痔瘡藥療將藥放入盆中,加水5000毫升,文火煎煮至沸20—30分鐘。將藥液倒入稍大盆中,患者趁熱氣盛時,坐在盆上熏洗患處,當藥液不燙時,再行坐浴或以紗布蘸藥液熏洗患處20—30分鐘,每日1劑,早、晚各熏洗1次,每次熏洗完畢後,側臥位,用痔瘡膏塗於嵌頓的痔核上,用手輕輕按摩,使嵌頓在肛門外的痔核全部進入肛門,必要時用紗布卷壓迫、膠布固定,以免脫出。連續熏洗,直至症狀消失。

二、食療方

1、阿膠五味子糊:取阿膠10克、五味子10克、大米粒30克,加水煮成糊狀食之,有補氣養血作用。

2、參豆湯:取紅參10克、黃豆20克,紅糖適量,水煎服,益氣養血。

3、參芪燉雞:取黃芪30克、人參30克、山藥25克、紅棗20枚、雞1隻,加水燉熟後,分數次食用。連服3—5劑,有補氣血作用。

產後痔瘡嚴重時會使局部水腫、疼痛,大便時出血,有的產婦害怕疼痛而憋著大便,引起便秘,使痔瘡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感到十分痛苦。

一旦發生產後痔瘡後,可以套用溫熱的毛巾局部外敷,每天用溫熱的高錳酸鉀溶液(1:5000)坐浴2~3次,或者用中藥外洗,洗後擦乾,外塗一些痔瘡膏。(中藥方:芒硝30克上、明礬15克、五倍子15克、黃柏9克,煎水1000毫升,先熏後洗。)

痔核脫出時套用溫水清洗乾淨,用手輕輕回納,並用會陰墊托起會陰以免再次脫出。排便時要放鬆,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乾結。要堅持做收縮肛門的運動,避免過久站立與下蹲,應該相信痔瘡是可以治癒的。

預防後痔瘡的發生,首先要防止便秘,並要避免過度的疲勞。

物理治療法

產後痔瘡是由於妊娠後隨著子宮的增大腹壓增加,特別是妊娠後期,下腔靜脈充血擴張,尤其是分娩時宮縮逐漸加強,產婦屏氣用力極易發生痔嵌頓。痔嵌頓後,內痔脫出肛門外,括約肌痙攣不能自行復位而充血水腫,脫出的核心也刺激肛門周圍的末梢神經,使之腫脹疼痛,嚴重者可發生缺血壞死。治療除了手術以外,物理調養法有冷凍療法、紅外線照射療法、微波療法、射頻療法等,因療效不確切或併發症較多,現已較少使用。目前臨床上更傾向於用生物磁療法:消痔帶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利用高科技釹鐵硼生物磁場作用於人體的關元、氣海、會陰、長強等穴位,使生物磁場持續釋放生物能量,作用於身體相關穴位,打通痔處血液循環、消除氣血於滯、打通受阻經絡,消除炎症及腫痛,促使病變部位淤積、凝固或半凝固的血液稀釋,使痔瘡靜脈血液恢復正常循環流動,從而使痔核逐漸萎縮、消失,同時還可調節腸胃功能,減少便秘腹瀉。

飲食禁忌

1、煙、酒、毒品有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發育不良,甚至先天異常,應儘量避免。

2、辛辣與刺激性的食物會造成胃腸蠕動加速、脹氣、痔瘡發作等不適,也應避免。

3、少吃垃圾食物。孕期雖然有額外的營養需求,但是仍不應該放縱口欲,造成體重大幅增加,不但身材變形、胎兒變成巨嬰,更會造成難產,實非母子雙方之福。多吃魚、肉、蛋、奶、蔬果等天然食品,少吃零食或添加物過多之垃圾食物,才能供給胎兒發育所需的營養。

4、應該儘量避免便秘,以免增加肛門負擔,使痔瘡發作。

其他原因及護理

大多數產婦,產後頭幾天,往往發生便秘。雖不是大病,但也頗不舒服,還可引起腹脹,食慾下降。此外,大多數產婦懷孕期間,由於子宮增大,壓迫下腔靜脈,患有程度不同的痔瘡,便秘會加重痔瘡的症狀。這些,都影響產褥期身體恢復。 小編幸孕草本期為大家講講產後痔瘡的問題吧。

琳博:同學今天還說她這幾天長痔瘡,下面疼的要命,我只知道結肝,不知道是不是過於上火的原因.大家有知道的沒有?是不是應該去醫院的呢?她剛出月子,還要十來天才恢復檢查時間,要等?還是有其他辦法?

一、產後媽媽為何得痔瘡?

痔瘡是個常見病,其形成原因很複雜,一般在需經常站立或長期坐位工作的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

產後得痔瘡多半是妊娠期痔瘡的遺留問題。懷孕後,體內會產生多量性激素,由於受到這些激素的影響,胃腸道平滑肌的脹力減退,蠕動減少、減弱,使食物在胃裡排空推遲,在腸里運輸時間延長,導致糞便在結腸中瀦留時間過長,水分減少,糞便變得乾結,而易發生便秘,使排便時需要用力摒氣,加上增大的子宮對直腸的壓迫,盆腔靜脈回流不暢,發生痔瘡。

分娩時,由於用力摒氣也可導致痔瘡的發生。

二、產後防病保健之產後謹防痔瘡

第一、 勤喝水、早活動。

由於產後失血,腸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喝水,早活動,可增加腸道水分,增強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第二、 少食辛辣、精細食物,多食粗纖維食物。

一些婦女產後怕受寒,不論吃什麼都加胡椒,這樣很容易發生痔瘡。同樣,過多吃雞蛋等精細食物,可引起大便乾結而量少,使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較長,不但能引起痔瘡,而且對人體健康亦不利。因此,產婦的食物—定要搭配芹菜、白菜等纖維素較多的食品,這樣消化後的殘渣較多,大便時易排出。

第三、 勤換內褲、勤洗浴。

不但保持了肛門清潔,避免惡露刺激,還能促進該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預防外痔。

第四、 早排便、早用開塞露。

產後應儘快恢復產前的排便習慣。一般3日內—定要排—次大便,以防便秘;產後婦女,不論大便是否乾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開塞露潤滑糞便,以免撕傷肛管皮膚而發生肛裂。

三、產後發生痔瘡了怎么辦呢?

痔瘡有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之分,以內痔為例,常見症狀是無痛性、間歇性便血,早期便血多數是由便秘引起。

內痔一種情況是,痔瘡在大便後脫出肛門外,便後可自行回復。還有一種情況是,當痔瘡脫出肛門外而不能回復,痔瘡呈紫色,會發生難忍的疼痛,產後易出現這種情況。

哺乳期患痔瘡,如果無其他症狀,僅僅有痔瘡,可不作特殊治療,但需要保持大便通暢,便後清潔,避免感染。如果伴隨其他症狀則需要去醫院檢查治療。開刀治療必須遵醫囑。

對於慢性便秘的病人,建議多食水果及穀物食物,設法通過飲食調節來建立通常排便,改變用力摒氣排便的習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