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養

生養

生養,是一種民間習俗,是人生開端的一項重大的禮儀活動。基本解釋;生育;生長,使生長;詳細解釋:(1).猶養育。《荀子·君道》:“省工賈,眾農夫,禁盜賊,除姦邪,是所以生養之也。” 唐 韓愈 《原道》:“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 清 唐甄 《潛書·太子》:“親其婦子,知其生養;入其廬舍,知其居處。” 清 鄭珍 《<郘亭詩鈔>序》:“ 子偲 以貧也,畢屯夕於郡,率諸弟讀僦宅中,歲藉塾脩以相生養。”(2).指分娩;生育。 老舍 《駱駝祥子》十九:“她無論如何也不準 祥子 在晚間出去,她不定哪時就生養,她害怕。(3).猶生活,生存。《漢書·五行志中之下》:“灶者,生養之本。”(4).使生長;生長。 漢 荀悅 《申鑒·俗嫌》:“凡陽氣,生養;陰氣,消殺。”《後漢書·章帝紀》:“方春生養,萬物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5).生息,繁衍。 宋 葉適 《潼川府修城記》:“非智素講,勇立斷,安能接二百年生養使不失哉。

基本信息

簡介

吧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在相應的禮俗中度過的。任何禮俗的形成,都離不開人們的功利目的和經濟水平,圍繞著新生命的誕生和老年人的死亡,人們要表達的心愿涉及方方面面,其構成因素也比較複雜,決定了生養禮儀具有比較豐富的內容,並成為這個民族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它,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人類認識發展的歷程,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變化。
誕生禮是人生開端的一項重大的禮儀活動。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形成以後,人口的增殖與否,直接關係到一個家庭的興衰,所以,蒙古民族非常重視新生命的誕生。誕生禮所涵括的內容非常豐富,實際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誕生期的所有習俗。

求子習俗

個
這種習俗的產生可能是很早的。從蒙古民族的古老神話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對生育的關注及解釋。蒙古民族傳說姐妹倆仙女來到神州,妹妹到北方,生的孩子手裡握著把馬鬃,叫蒙高樂,這就是蒙古人。杜爾伯特遊牧的地方,有一位獵人與天女成婚生下杜爾伯特祖先的傳說。這都表明,蒙古民族先人對懷孕這一生理現象的探討。
蒙古民族對生育現象的探求還表現在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上。在內蒙古狼山地區陰山山脈通苦溝西側一塊巨石的北邊,距溝南口約100餘米處,就畫有女性生殖器。著名的紅山文化的發源地--遼西喀左的東山嘴和凌源的牛河梁女神頭像所顯現的扁平豐滿的面龐,肉質感極強的修長的手指為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前蘇聯學者於1963年發掘共青城區的那乃人即赫哲人的康當村古代文化遺址,其最精采的發現,是一座婦女雕像;高高的顴骨,很小的嘴,向外視的小眼睛,同樣顯示出蒙古利亞人種的特點。1979年在遼西喀喇泌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還發現了原始社會末期大型祭壇遺址有兩件陶質孕婦裸體小像,腹部隆起,臀部肥大,左手貼於上腹,這當然是生育神了。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夏勒口蹄印岩畫,在眾多蹄印中,雜刻著小凹穴,而小凹穴正是"古代東方宗教中,……生孩子的母體標誌,象徵整個生命的開始。"隨著社會的進展,由女性崇拜過渡到男性崇拜,在內蒙烏海市卓子山附近的岩畫的圖形很像男性生殖器。這反映了蒙古民族民間增殖人口的強烈願望。
生產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認識大大超越了幻想與祟拜的階段。但是由於蒙古民族人口稀少,求子習俗依舊存在。據《蒙古風俗鑒》載:"早先年,也有人因無兒無女,向敖包祈禱求子的……三年後無子女的人,讓老年人在敖包面前說:'這媳婦無兒女',並打三鞭後說:'明年生兒子,把兒子領到敖包這兒來'。"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遺留的古俗,把對自然的崇拜與對人類自身的生產聯繫起來,是重視人類自然生產的反映。這種習俗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據當代蒙古學者扎旗斯欽考證,在《蒙古秘史》第174節就載有在柳條上拴小布條求子的習俗。從歷史記載看,遼代女真人沿契丹風俗:"重五則射柳祭天"。大量的考古發掘中,石器常雕成柳葉花紋,箭頭、骨針也製成柳葉形的。在內蒙地區柳是最普及最易於繁衍的喬木,在《大金禮記》中記載,祭祖上墳必用柳。在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心目中,柳是祖先的象徵,又是保佑子孫日繁的神物。蒙古民族祭敖包時多插柳枝,也具有這種意義。
蒙古民族的求子習俗還通過對火的崇拜表現出來,在所有的蒙古語族和部分突厥語族人中,火被認為是女性和母親的化身,是生育能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他們在掩埋胎盤的地方搭一小火堆,並在火堆旁祈禱,再賜給一個兒子。有的產婦親自把胎盤埋在自家的爐灶下。新郎新娘在舉行婚禮時的拜火習俗也含有求子的意義。蒙古民族信仰的薩滿教祟拜火,火苗有跳躍給人以神秘的生命之感,以火祈子完全建立在直觀和直感得來的認識和錯誤的類比上。
喇嘛教的滲入,使蒙古民族的求子習俗染有佛教色彩,據近代俄國旅行家波茲德奈耶夫在《蒙古及蒙古人》里記載,他們看到娘娘廟:"娘娘廟是在岩石上開鑿出來的,可以說是個岩洞,而且連門也沒有。佛像身子下面的台座,祭桌和供器全是石頭雕成的,佛像是泥塑的,都漆上了油漆,正殿里只供奉一尊觀音像,往右側的廟裡供奉如來佛像,在他周圍還有許多小孩子的雕像。" 娘娘廟即女神廟,應當為子孫娘娘廟,子孫娘娘是孩子的保護神,是佛教鬼子母的化身。
有的地區還有這樣的習俗:婦女不生育,就請別人家的男女幼童來玩布做的娃娃,這屬於摹擬,屬於"染致巫術"。建築在"同能致同"的巫術原理上。
在民間舉行婚禮時,給新娘佩帶的荷包呈腰子狀,也有生兒育女的祈願,因而被視為可貴的裝飾品和珍貴的禮物。

懷孕及生產習俗

是
蒙古牧人企盼生育。但由於遊牧生活的顛簸勞苦,仍不輟勞作。《綏蒙輯要》云:"蒙婦工作勤苦,日無閒暇,每於生產或操作時而分娩,無一切之預備,若遇轉移時,有在半途而生產者,將小兒包裹仍乘馬前行,無血迷等等之症。"方誌《青海》云:"婦女妊娠時,操作如常,飲食亦如常。至臨盆期前二月內,才僅事擠乳及飪烹煮工作,其他如乘馬、跋涉、制酪、負薪等較重工作,一概停止。將近分娩,即預備好包裹嬰兒之熟好滑皮,縫成裹囊,亦覓同伴代為放牧。"
婦女受孕之後,人們最關心的是分娩的難易,孩子的形貌和健康狀況是否盡如人意,因此產生了種種禁忌。雲南蒙古族婦女在懷孕期問有"三禁":禁止從拉牛拉馬的繩子上橫跨過去;禁止孕婦把圍腰帶搭在脖子上;禁止用背小孩子的背裳墊坐。這三禁的目的,據說是為了讓孕婦生小孩時順產。民間有一種迷信看法,認為橫跨了拉牛拉馬的繩子,將來生小孩時臍帶會繞在小孩脖子上,造成難產。禁忌與摹擬都屬於"染致巫術",摹擬是希望出現類似的情況,禁忌則是防止出現類似的情況。東部蒙古族有這樣的習俗:"如果一個女人生下幾個孩子都不幸死去,就請多子女人來到臨產的產婦前,產婦生下孩子後讓請來的那個女人從孩子身上邁過去,孩子稱之為"額吉"(即"母親"),把生母叫嬸。這樣的孩子也多起"陶克陶胡"(意即"占住")這一名字。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存活。
生產之時,同樣存在著許多禁忌、祈福和祝福之事。產房一般不得擅入。如果是生男孩,門前掛特製的榆或柳木做的弓箭,以示男兒之勇,並有驅邪鎮魔之意;生女兒掛紅色布條,以示心靈手巧。這種習俗古已有之。《夷俗記·生育》條云:"無論男女,產畢俱懸紅布並腰刀於門上,與懸弧結脫相似。"不論懸掛何物,都是生產的標誌,成為擅出擅入的禁忌。產期一個月不準從產婦家借物,以防"帶走了奶",外人如果擅進產房,也會"踩斷了奶",婦女分娩後,一般食鮮嫩之羯羊肉、飲濃味之羯羊肉湯,滋補休養。
古代蒙古貴族婦女在妊娠和生產時則有"移房"習俗。《元史》卷77載:"凡后妃妊娠,將及月辰,則移居於外氈帳房,若生皇子孫,則賜百官以金銀彩緞,謂之"撤答海",及彌月,復還內寢其帳房,則以頒賜近臣雲。"移房,亦為生產之標誌
雲南蒙古族有把胎盤埋在房門背後柱子旁邊的習俗,認為這可以使小孩將來扶梁抱柱,撐家立業,這依然是原始摹擬巫術的表現。近代,蒙古民族重視生男嬰,男嬰屬於父親而不是屬於母親,孩子被編入父親所在之旗。

育兒習俗

蒙古民族極為重視對新生兒的哺育。據方誌《青海》載:"嬰孩臨盆,即以兩頁輕軟溫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護臍帶。"因系草原,棉布較少,裹以皮或氈。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更古遠。明《夷俗記·生育》載:"產時即裹以皮或氈,越三日方洗。"
吧

蒙古民族重視餵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時間,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時,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產婦於稍事休養精神恢復後,離幕工作時,嬰兒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斷乳,即完全飲以牛乳,使其發育。漸次給與炒麵、肉類以助長牙齒及消化能力。" 蒙古民族對包孩子很重視。自初生到會坐前都包著。包法是用大一點的一塊方布,向里折一角,把孩子的兩腿併攏,兩膝靠緊,兩臂向下伸直,用方布包緊,在腳膝、胸部用布條扎結。這種包法,專門糾正或防止小兒膝部向外彎曲的毛病,便於長大後練習騎馬
蒙古民族育嬰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搖籃。搖籃,古時稱"搖車"。據《蒙古秘史》第60節載"帖木真九歲,拙赤合撤兒七歲,合赤溫額勒赤五歲,帖木格斡惕赤金三歲,帖木倫還在搖車上。"《蒙古黃金史綱》載:"濟農的姐姐多古蘭公主,決定打發巴爾斯博羅特濟農回去,使鄂爾多斯庫伯古特的特穆爾太師等七人護送,途中絕糧,拾沙蔥以餵養搖車中的小兒,因此渾號'庫米勒'。"這裡所稱的搖籃指的是一塊二尺多長的木板,下面有兩張弓形的木條使它易搖盪,兩旁有孔,可以穿帶,把嬰兒拴在板上,搖撼催眠。正如《蒙古吉林風土記》所云:"令臥板上韋束其兩臂,倚氈廬壁間,啼則搖之,徒居則懸之駝裝之後。"彭大雅《黑韃事略》所記:"孩時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的那種板子,指的就是搖車。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搖籃與古代稍有區別,是用皮條或繩子吊在房樑上的嬰兒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稱為"臥魯格伊"。臥魯格伊是由七部分組成的:
①哈拉:搖籃前端的擋頭,是把柳條彎成弓狀,然後用紅布、藍布蒙好製成的。②厚布琪:前端有三個頭的皮繩,一頭系在搖籃末端的橫檔上,在上面蒙上紗或巾,皮繩上還系七個結,以示由北斗七星護佑著嬰兒;③阿日拉:搖籃的欄木。④塔突爾:襁褓上的捆帶。⑤高格超:帶鐵環的繩扣。⑥伊魯:用柳條彎成的連線阿日拉的月牙型軲轆。⑦浩老寶蘇:搖籃兩頭的橫檔。
搖籃是用開花結果的山丁子樹製成的,取其子孫繁衍、繁榮興旺之意。製做搖籃的一般是年紀較長、老伴健在、子女雙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對孩子的祝福。搖籃一般由姥姥家送,但如姥姥家沒孩子,則忌送搖籃。
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後七天就開始放入搖籃。放入搖籃,要舉行搖床宴,有的地方稱為祭籃儀式,請親朋好友參加,並用黃油塗抹搖籃祝福。祝福女孩美麗聰慧,祝福男孩勇敢頑強。一般在搖籃前邊的擋頭上為女孩掛上鏡子,為男孩掛上小蒙古刀。
蒙古民族有給男、女幼童扎耳朵眼的習俗。《清稗類鈔》云:"有疾,延喇嘛誦經,服藥不效,則穿耳一孔,貫以銀絲,墜珊瑚一粒,謂其易於養育也。"《新疆志略》也有同樣的記載。女孩穿三個耳朵眼,三個耳朵眼中間帶墜子,兩旁戴耳環,亦有裝飾之意。
蒙古民族忌諱外人用手模小孩的頭,認為不潔;小孩在五歲以前,一般不穿帶扣子的衣服,也忌諱大人邁過或跨過孩子的衣服。

嬰兒禮儀

遊牧民族重視嬰兒的誕生。據方誌《青海》載:"蒙、藏對嬰兒之性別無輕重貴賤之分界,各族土職常贈與哈達及禮物於多生子女之父母,以示獎勵人口之激增,而多加民族及生產之力量、同族人更視為吉祥,莫不尊重之。"因此,慶賀嬰兒誕生的禮儀格外豐富。其中主要包括:
飛

洗三

按照蒙古民族古代習俗,嬰兒誕生三日方用水洗,名曰"洗三",洗時只近親在旁。洗,喜也,有向親族報喜之意。洗三後,用奶油塗抹嬰兒中指,為嬰兒祈福,稱為"米喇兀"。蒙、藏均有此習俗。據方誌《青海》載:"生子三日,用酥油塗兒身曝於日光中,謂可減疾病,且多吉祥也。"1977年在楚魯特河谷發現了岩畫,這些岩畫筆調粗獷、形態逼真,風格奇特,其中就畫有狩獵及慶賀出生的場景。可見北方民族在狩獵時期,就有慶賀嬰兒出生的禮儀。

滿月

"滿月"舉行小型的儀式。規模大小不一。有的只請近親,有的則加之鄰居甚至請歌手。滿月既是對孩子出生的慶賀,更是對未來成長的祝福,因此較為隆重、熱烈,宴會開始時,父親要以孩子的名義給每個人都敬酒,孩子的母親抱著孩子給每個人都叩頭。家族、舅族等來祝賀的人都執有禮物,一般為食品衣物,重則贈羊,也有贈錢的。
蒙古民族小孩滿月時可以剃胎髮,但不能剃完,腦門上要留一塊胎頭髮保命。把頭髮與壽命聯繫起來,這顯然是原始觀念的遺留。

過生日

過生日的儀式熱烈、祥和。孩子由父母抱著給每個參加者都叩頭行禮,參加者亦都有饋贈。此外,還有兩項重要內容:
其一,"抓歲"。在一盤內放有吃、穿、衣物書筆等。若為男孩,要放入小形銅佛、、青銅弓、黃銅箭、火鐮、蒙古刀、馬鞭等。若為女孩,則放入針線、金銀、玉石、手鐲等。孩子抓到之物,就是他將來最喜歡或最擅長的。
其二,"打絆腳線"。內蒙古東部地區有"打絆腳線"的習俗,即用單根的棉線把孩子的雙腿絆住,然後再用帽子打斷。

過百日

新生兒滿一百天,為孩子舉行"過百日"亦稱"過百日關"的慶賀儀式。過百日關也要請家族舅族的親友參加,來客都來送賀禮,主人則要擺宴席。其宗旨是祝福嬰兒身健茁壯,長命百歲。
蒙古民族給嬰兒祝福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狩獵時期,古時當孩子們首次參加狩獵時,要以脂和肉塗其大拇指,以示對其祝福。

剪髮禮儀

蒙古人來到世上,從生到死,不知要參予多少大大小小的宴席。最亮麗的卻只有去發宴、婚禮宴和葬禮宴,號稱"人生三宴"。它是一個人生命的早、午、晚餐,是人生儀禮中的三道風景線。 剪髮禮是蒙古民族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禮儀。剪髮禮即子女長到一定的年齡,有人說1-4歲,有人說3-5歲,總之要在3、5、7、9奇數年齡進行,此時邀請親戚朋友參加剪下頭髮,這種禮儀是莊重的。 禮儀程式包括:

擇吉日

蒙古民族重大的禮儀活動都有擇吉日的習俗。一般請喇嘛據藏經占卜吉日。剪髮禮也要擇吉日。蒙古地區阿拉善一帶要在1 - 4月間,即夏至之前舉行。
敬獻鮮奶汁和"薛木爾"
一

客人來到,主人要雙手捧哈達,上置銀碗,碗內盛鮮奶汁,先獻給年長的老人。年長的人接過鮮奶汁,要口誦祝讚詞,以右手中指沾奶汁彈向四方,然後在受剪幼兒的前額上抹上一點,自己再品嘗一口,遞到主人手裡,主人依年齡大小把鮮奶汁遞給其他賓客。
"薛木爾"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食品。一圓形木盤,喻為大海,木盤四角各抹一塊酥油,表示人類世界的四大部洲,盤中以炒麵、乳酪、奶皮堆成須彌山的形狀。這種食品請賓客一一品嘗。
《大唐西域記》序云: "蘇迷盧山(原注唐言妙高山;舊曰須彌,又曰須彌婁,皆訛略也。),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照回,皆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山間海水,具八功德。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東毗提河洲,南贍部洲,西瞿陀尼洲,北拘盧洲。"
須彌山為印度後期佛教密宗時輪派之理想聖地。如同《舊約》的伊甸園,摩爾的烏托邦,陶淵明的桃花園一樣。據說這裡四季如春、風光宜人,人們沒有生老病死,永享長生之福。蒙古民族自十六世紀以來普遍信奉的喇嘛教接受了須彌山之說,意求幸福吉祥。

敬獻問候酒

"薛木爾"品嘗完畢,主人即獻問候酒。賓客各自打開自己攜帶之酒,互相敬獻。
此後將盛滿酒的大鐵鍋置於蒙古包中,掌勺人一面用繫上哈達的勺盛滿一碗碗白酒遞給主人,請主人遞給客人,-面朗讀酒詞,即《大段成吉思汗頌》和《小段成吉思汗誦》;大意是"在各位友好相逢的時辰里/我們猶如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燦爛輝煌/為了永世的幸福,把這潔白的醇酒灑向天地四方……" 。

剪 發

據50年代赴內蒙阿拉善地區的調查報告記敘:第一剪子須請屬性相合、年紀大、子孫多或弟兄多的人,餘下的遠親和朋友先剪,近親次剪,據說近親先剪會影響小孩的福份。被推為剪頭一剪子的長者所拿的剪刀要繫著哈達,並口念祝詞:"翁木--願/你幸福平安!/金色的剪刀張開了,/要剪下你那細嫩的乳發,/銀色的剪刀張開了,/要將你那烏黑的美發剪下,/願你如同海河雄健的白獅,/名揚四海威振天下!/祝你像參天的菩提大樹,/福祿長青,茂盛繁華!/願你放牧的畜群,膘肥體壯,漫山滿崖/祝你長命百歲,幸福無涯!"老人剪下的頭髮塞在剪刀上繫著的哈達上。
依照蒙古民族在剪髮儀式上,被邀請來的客人在給小孩剪髮的同時,還要送給小孩禮物。禮物包括小孩的日用品及綢緞衣料,也送馬、牛、羊、駝。剪頭一剪的人要送給孩子較為貴重的禮物,一般是一隻羊。若為母羊。不得出賣,蒙古民族視之為產業的根基,靠它來繁殖。

共享"整羊"和祝酒頌

主人把煮好的整羊放在大銅盤裡,請客人一一品嘗。肩胛骨肉放在最尊貴的男客面前,而由他把肩胛骨肉分成若干塊,分贈給晚輩。胸叉肉放在最尊貴的女客面前,由她分贈諸位客人。這時高唱祝酒頌,熱烈的場面達到高峰,在酒酣興足之際,主人再敬答謝酒並致祝辭:"敬祝客人們像田野的青稞一樣,/顆粒飽滿,人丁興旺!/祝願客人們像早晨的太陽一樣,/聰慧賢明,燦爛如光!/敬祝客人們像峻岭的松柏一樣,/長命百歲、鬱鬱蒼蒼……" 莊重的剪髮禮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剪髮禮具有較深刻的內涵

第一、剪髮禮是承識被剪髮者為社會成員的標誌。把生下來的頭髮剪掉,表明被剪者已成長到一個階段,得到社會的承認。在剪髮禮上,贈被剪者以牲畜,說明他具備了具有生產資料的資格,而且開始練習從事牧業的本領。方誌《青海》載:"五歲時,有剪髮之典禮。自後即隨其父兄至近幕放牧羔犢。騎乘牛馬,漸脫離其提攜時代,而開始練習謀生之能力矣。"
個

第二、剪髮禮含有祝福之意。剪髮禮是在邀請眾多德高望重的賓客下進行的,遠來的賓客都把自己的"福份"帶給了被剪者。他們口中念的頌辭也完全是"祝福"、"吉祥"之意。按照蒙古民族習俗,這種祝福會給孩子帶來永生永世的幸福,他們借佛教中的"須彌山"表達了自己的理想,他們希冀孩子成為一個理想境界的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
剪髮禮並非是成年禮(通稱為冠禮),因為被剪者並未進入成人年齡。這只是幼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禮儀。
近代,有的地區也有實行成年禮的習裕。《土默特旗志》載:"比丁之年,父兄為加官帽,以桿五尺量其身,是謂成丁,乃編入戶籍,充當旗差。女十五以上,戴笄,即滿洲大簪也"。 男加官帽,女戴大簪,此為滿族成年習俗,為部分蒙古地區所接受。這表示社會承識並接納這個人進入成人行列,本人既在社會上享權利,也同時盡社會義務。

祝壽

吧
蒙古民族有尊重老人的習俗。其諺語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過本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那么熱鬧,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
祝壽和過本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也有的人家另定吉日。來賓都為老人斟滿酒、獻哈達、獻禮品。祝壽的禮品較為貴重,主要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還有皮、棉、夾各種長袍和靴子等。祝壽宴會隆重、熱烈,要頻頻斟滿酒、頻頻敬酒,祝老人幸福,長壽。
祝壽完畢,祝壽者不能空手回,主家要回贈毛巾、荷包或給孩子食物、零用錢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