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微膠囊

生物微膠囊是指通過特殊的(不透或半通透的)膜,將特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細胞、酶、蛋白等)包封在膜內空間中,形成球狀的微膠囊。

生物微膠囊是指通過特殊的(不透或半通透的)膜,將特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細胞、酶、蛋白等)包封在膜內空間中,形成球狀的微膠囊。

簡介

微膠囊技術的研究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1957年chang首次將微囊化技術套用在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上,即將生物活性物質包封在選擇性通透膜中,形成球狀微膠囊,通過微囊膜的選擇透過作用,使囊外大於某一分子量的物質不能擴散進入,而培養基中的營養成分和細胞的分泌產物等小分子物質可以自由出蛋白類藥物海藻酸鹽微膠囊的製備及體外釋放行為的研究入半透膜,從而達到培養和免疫隔離的目的。60年代中期,Chang又指出了生物微膠囊在臨床及其它生物學套用上的可行性。自此以後,微膠囊技術在生物學套用上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生物微膠囊材料

一般在選用囊材時,從物理化學角度應考慮粘度、滲透性、吸濕、溶解性、穩定性以及被包囊物的性質。通常根據微膠囊不同的用途及製備方法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囊材。如油脂的微膠囊化已研究多年,最早採用阿拉伯膠和糊精作為壁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於壁材的價格高,不易為市場所接受。目前在研究變性澱粉的基礎上學者們認為使用變性澱粉作為油脂微膠囊的壁材在我國具有極為廣闊的前景。另外有些學者利用明膠與蔗糖複合作為壁材對β一胡蘿蔔素微膠囊化工藝效果的影響,降低了生產成本,工藝過程比有關國外專利所報導的要簡便,且壁材價格低來源廣,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具有相當的實用性與推廣價值。在醫藥工業中,常常使用高分子材料對藥物進行微膠囊化,但由於一般的高分子囊材在單獨使用時都會出現膜易碎、柔韌性差、強度低的缺點,因此在使用時可以在囊材中加入適宜的增塑劑,以改善囊材的可塑性。

作為囊材總的要求是:①應為惰性物性質穩定;②有適宜的釋藥速度;③無毒、無刺激性;④對囊心物不起反應能與藥物配伍,不影響藥物的藥理作用及含量測定;⑤成膜性好有一定的強度及韌性;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滲透性、親水性、溶解性等特性;⑦若供注射用還要求囊材有生物相容性與生物降解性。目前常用的囊材可分為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包括明膠、阿拉伯膠、海藻酸鈉、梭甲基纖維素鈉(CMC一Na)、鄰苯二甲基醋酸纖維素(CAP)、乙基纖維素(EC)、聚丙烯酸樹脂等。

微膠囊的功能

微膠囊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能對物質起保護作用,隔離光、空氣、水分以免受到過多的影響,達到延長囊心物保存期和貨架期的目的。
②掩蓋了藥物的不良氣味及口味,如大蒜素、氯黴素、魚肝油等;
③防止藥物在胃內失活或減少對胃的刺激性,降低毒副作用。如尿激酶、紅黴素、胰島素等易在胃內失活,氯化鉀、叫垛美辛等刺激胃
易引起胃潰瘍,可用微囊化克服這些缺點。
④延緩釋藥,製備長效製劑,如慢心率、阿斯匹林、氯化鉀等,亦可製成腸溶膠囊。
⑤使液態藥物固態化便於套用與保藏,如油類、香料、液晶、脂溶性纖維素等。
⑥防止複方製劑中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
⑦可製成靶製劑,使藥物在靶部位起作用。如抗癌藥製成微囊等,可將藥物濃集於肝或肺等靶區。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
⑧能改善藥物的流動性與可壓性。
⑨除藥物外,可將活細胞或生物活性物質包囊,如胰島、血紅蛋白等包囊,在體內生物活性高,而且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穩定性。

套用方向

目前,微囊化技術已成為材料、化工、生物和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工作者的研究熱點,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