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料市場

生活資料市場

就在廣東的養豬戶陷入尷尬局面的時候,外資進入中國養豬業的訊息卻不絕於耳。 今年9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食用油在2007年對外依存度為59%,創下新高;另外,6.2%的外資企業控制著全國超過四成的產量。 與此同時,中國的食用油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自給率不斷下跌,學者紛紛祭出“食用油安全”的大旗。

關注外資進入生活資料市場

系列之一:外資行斥資收購我國養豬場爭奪肉價話語權

生活資料市場生活資料市場

因為豬肉、糧油價格上漲而引發上一輪CPI上漲的情形讓人記憶猶新。現在豬肉價格已進入下行通道,就在沿海養豬戶大呼“難頂”和因為城市化發展頻頻被迫“搬家”的時候,德意志銀行、泰國正大畜禽有限公司近期均宣布斥資進入中國養殖業,這些追求最大利潤的資本為何進入別人都不看好的養豬業?他們的目的何在?

無獨有偶,在大米市場,國際四大糧食集團掌握了全球糧食貿易的80%份額;在食用油方面,6.2%的外資企業控制著全國超過四成的產量。外商頻頻在中國國計民生的生活資料市場出手,未來的數年後,話語權是否會落入他們的手中?

因雪災引起關注的養豬業再掀風波

一方面,在珠三角某主要城市,一個生豬出欄量達8萬多頭的最大生豬生產基地,由於當地工業化進程面臨場地被徵用等問題,不得不轉向經濟相對落後的區縣發展,而該市幾個計畫新建的大型豬場,也因為選址問題一直無法動工。

另一廂,外資進入中國養豬業的新聞不絕於耳:先有傳聞稱高盛斥資2億~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帶全資收購了十餘家專業養豬場,接著德意志銀行注資6000萬美元,獲取上海宏博集團公司養豬場30%股份;泰國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則與湖南寧鄉縣委簽約,投資6000萬元建設禽畜養殖核心示範場項目……有專家稱,外資頻頻出招,意欲通過飼料控制肉價話語權。

生豬業不被地方看好本地養殖戶無所適從

夏啟光是佛山人,如今在“大珠三角”的邊緣地區——鶴山市鶴城鎮經營一個占地200畝的種豬場。他說,豬肉價格一路下猾,現在出欄的生豬,每頭成本大約在1900元左右,但交易價只在1300~1400元之間,每賣一頭豬,養殖戶要虧上500~600元。“對養殖戶來說,已經逐漸逼近最困難的時候了,鬧不好情況豬農又要宰殺母豬了。”夏啟光說,現在,政府應該出手救市了。

養豬專業戶不僅要承受豬價的波動,還經常要面臨被“驅趕”的命運。自去年東莞的禁養風波以來,儘管經歷過肉價狂飆的市民狂呼“難頂”,儘管有雪災時豬肉緊缺的教訓,一些地方政府對養豬業仍不熱心,這讓養殖戶無所適從。夏啟光說,他有不少同行都已經把養豬場從珠三角的核心區域搬遷到欠發達地區,按照目前的架勢,再進一步搬遷至省內邊緣地區應該是遲早的事。

外資舞劍進入養豬業或意在控制產業鏈條

就在廣東的養豬戶陷入尷尬局面的時候,外資進入中國養豬業的訊息卻不絕於耳。著名銀行德意志銀行斥資6000萬美元收購養豬場股份已成為事實。另據披露,泰國正大集團已經悄無聲息地進入了中國養殖業。9月16日,在“第三屆海外華商瀟湘行”活動開幕式現場,泰國正大畜禽有限公司與湖南寧鄉縣政府簽約,將投資6000萬元建設禽畜養殖核心示範場項目,建成後可實現年產生豬100萬頭、年產活雞6000萬隻,並形成2400萬噸肉類深加工的能力。除湖南外,正大的現代化養殖項目已經在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同步啟動。

儘管中國的豬肉價格已進入周期性下降通道,外資對中國養豬業的濃厚興趣仍表露無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莫棣華說:“可以預見,未來50~100年時間內,中國人的餐桌上仍將是以豬肉為主。以中國現在的13億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吃半頭豬,市場也是驚人的。”莫棣華還表示:“作為養殖業的重要飼料來源,現在中國絕大多數的豆粕廠都已經有了外資背景,單從飼料入手就可以產生對中國豬肉價格的話語權。”不僅飼料,養豬業下游的一些產業也已轉賣給外企,雙匯在清遠的一個火腿廠就是例子,外資控制整條產業鏈的意圖已漸漸明晰。

按照省農業廳的規劃,到2012年,廣東的年生豬出欄將達到4574萬頭,豬肉自給率從2006年的60%提高到75%;2020年生豬出欄達到5245萬頭,豬肉自給率達到85%。其中,珠三角中心城市廣州2006年年出欄生豬232.6萬頭,到2020年規劃目標為260萬頭,而此前出台“禁豬令”的東莞2006年年出欄生豬42.1萬頭,到2012年和2020年的規劃目標分別縮減到15萬頭和10萬頭。省農業廳的規劃能否順利推行?我們拭目以待。(作者:葉卡斯)

外資進入糧油領域食用油價格不斷攀升

今年9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食用油在2007年對外依存度為59%,創下新高;另外,6.2%的外資企業控制著全國超過四成的產量。外資大舉進入糧油領域吸引了產學研領域的專家不斷向管理層遞交報告,成了不能不正視的問題。(文/記者劉俊、蔣悅飛)

78元、88元、110元……家住海珠區沙園街的李瑞阿姨像很多本地家庭主婦一樣保持記賬的習慣,她轉過身去拉開抽屜,向記者揭開了那本記錄了包括5升花生油價格變動情況的賬本。上半年,油價著實讓她皺緊了眉頭。“家裡一般吃花生油,超市牌子也很多,但搞不懂價格走勢。”李阿姨不知道,眼裡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食用油品牌不少是“一個娘養的孩子”,操縱在外資手裡。

表象:食用油價格不斷攀升

商務部統計的廣東省桶裝食用油零售價格走勢印證了一般市民的直觀感受。在今年1月4日,每升零售價還只是13.93元,2月15日14.14元,3月14日15.09元……到5月16日觸及16.09元,8月15日達到新高的16.27元,只是在9月12日稍微回落到15.67元的水平。本地的銷情輕易勾勒出一個在全國各地市場都簡單存在的事實:食用油價格在暴漲。與此同時,中國的食用油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自給率不斷下跌,學者紛紛祭出“食用油安全”的大旗。

曹建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早在2006年末,他就關注到世界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之下,國際資本對保護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他提出,應該調整外商投資目錄,限制和收緊外資進入農業及其上下遊行業投資。他的有關內參文章進入了管理層視野,獲得中央領導的簽批,要求國家糧食主管部門部署相關調研。“這是個預見文章,後來國家糧食局發文,把國內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的改制叫停了,以限制外資進入糧食領域。”曹建海說。

背後:外資步步緊逼節節完勝

2007年,中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為59%,創下新高,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數目雖然僅僅占全國食用油加工企業的6.2%,卻占據了中國45.6%的產量,產值和利潤分別占到46.8%和56.3%。在十大食用油加工企業中,年產量達到150萬噸以上的有3家,分別是“益海”、“嘉里”、“中糧”,前2家企業就有外資背景,且同屬一個集團,即馬來西亞豐益國際,“嘉里”生產金龍魚、胡姬花、花旗食用油等品牌,“益海”參股生產魯花等品牌。

最早的食用油加工企業都是內資企業,集中在豆類、花生和菜籽油加工,並且都是鄉鎮企業起家,多數地處偏遠。“這些鄉鎮企業起家後不少投靠外資去了。”曹建海說,國內企業設備陳舊,銷售能力不足,信貸跟不上,再加上外資企業在稅收上長期享受超國民待遇,在漫長的競爭過程中外資節節完勝。

隱憂:外資形成原料買方壟斷

“外資看重的是中國的需求市場,食用油的利潤也比較高。”曹建海認為,外資企業之間雖然不是一張皮,但如果企業數目比較少,市場集中後很容易形成默契,中國最終會喪失食用油的定價權,遭遇外資的價格操控,甚至在油脂原料市場中構成買方壟斷。“中國是由農民供應油料的,如果買方形成壟斷壓價,農民就賺不了錢,這肯定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曹建海表示,即使是在已開發國家農業都是被嚴格保護的,油脂也是一個農業概念,不會輕易放任外資壟斷,而且國外不少國家都對農業進行大幅補貼。

信號:外資投資油脂政策收緊

在廣東本地食用油每升零售價一舉突破16元的6月,北京方面傳來了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上書國務院的訊息,白美清提出,要提高油脂自給率,保障中國食用油安全。“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把油脂自給率提高到50%左右,即比目前提高近8~9個百分點,淨增250萬噸油脂。”白美清建議,對外商今後投資新建、改擴建食油加工項目和併購內資食油企業,國家應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從市場準入等產業政策上有所節制。

不久,中國發出了收緊外資投資油脂政策的信號,國家發改委率先將焦點鎖定在大豆,這是國內去年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白美清說,200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3082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大豆進口價格同比上漲了78%,進口成本的上升給國內市場帶來輸入性通脹的壓力。

9月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表示要改變內資加工企業市場競爭力不足、市場占有率低的局面,單個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集團)大豆油脂實際大豆年加工量達到全國總量15%以上,原則上不再準予其新建和擴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