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

新人類中心論將是生態倫理的核心理論,也將是生態道德教育規範的新的核心理念。 生態道德教育的途徑學校教育是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應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內容。 課堂是實施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課堂內進行。

生態道德教育還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教育過程中它是圍繞生態平衡、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三個要素展開的。生態道德教育顯著的時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說教與客觀的當前的自然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圍繞自然生態發展的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辯證統一起來,用一種中和、平衡的價值觀看待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環境保護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關係。
在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道德生態理念的教育,以培養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對自然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指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啟發引導人們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習慣。其實質就是要求廣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覺維繫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生態道德教育必要性

生態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基本道德素質的重要方面。加強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加強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就成了構建生態文明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效途徑。如果學生在校時沒有接受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沒有具備生態文明素質,走向社會可能會仍然沿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思路。

生態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

生態道德主要行為規範是生態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生態道德主要行為規範是指:
1.踐行一般性生態美德
一般性生態美德指亞里斯多德美德意識的確立,一般指生態德性中的善德、善行。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克倫理學》中精彩地論述了他的美德倫理思想,概括起來其主要觀點有:“勇敢、節制、慷慨、大方、胸襟恢弘、溫和、誠實、機智、友善、正義、高尚、堅毅、智慧”等。其中“智慧、勇敢、節制、正義”被稱為古希臘的“四主德”;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是一種品質狀態。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就是是否遵守中道。中道原則即理性原則,生態美德就是尋找對自然的情感和行動既不過分又非不及的恰當中點之品質,過度或不及都是破壞自然的惡習。
2.尊重生命
學會感恩尊重自然。對自然要尊重,履行對自然的責任。形成新人類中心論開發生態理念。長期以來我們倡導和奉行的道德哲學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即人類中心主義。這種價值觀被超越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理論——新人類中心論。新人類中心論可以理解為:以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為中心,在發揮人類的科技生態能動作用的同時兼顧自然的價值和權利,以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形成人造生態和自然生態的有機結合,從而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新人類中心論將是生態倫理的核心理論,也將是生態道德教育規範的新的核心理念。
節約保護自然資源,樹立綠色生態理念,包括:
重視善、惡、美的引導。綠色生態理念明確指出尊重生命、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行為是最基本的生態行為,是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它發展社會“善”的積極意義,認為“善”是生態美的靈魂。綠色生態理念通過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表現出來,這就符合了自然美的生態規律。綠色生態理念下的美的生態環境能調節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敦化社會風尚,使人們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態從事生產活動。培養受教育者的生態審美意識。要喚起受教育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豐富情感,實現對生態美的不盡追求與創造的理念,使受教育者要以生態審美意識引導科學技術和人類實踐,創造出自然美與人造美融為一體的生態環境,防止生態環境在科學與工業力量干預下發生的反自然美的畸形變遷。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生態道德的綠色消費理念是綠色生態道德理念的又一個重要內容。生態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幫助人們樹立起綠色的消費理念。綠色消費是指在購買、使用商品過程中在節約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不以獲得某一具體的經過化學加工的有形的商品(服務)為主要目的,而以獲得主體消費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為指向的一種生態消費方式。這種綠色生態理念貫串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消費者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包含節約、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續性等消費理念。綠色生態理念教育是當今世界各國的生態教育和環境教育的總稱,是使人類具有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的最有力的手段。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綠色文化內容。中國的傳統哲學就主張“天人合一”,主張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生態科學知識是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的基礎
基本的生態科學知識包括地球生態和當前環境科學系統的基本規律:森林群落、物種群落基本生態過程和分布;化學產品及元素對大氣、植物、動物的影響;化學產品對人體的影響及危害;沿海灘涂濕地對人類的影響;水資源的淨化及保護措施等等。生態科學知識在整個生態道德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是21世紀公民素質的必備知識,是對中國公民進行素質教育的極好教材。 

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性探索

生態道德教育的形式
圖片展示形式
這是一種直觀的直接的視覺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當前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物種滅絕等現象的圖片,把客觀的事實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圖片展覽在各教育場所向公眾展示,以激發公眾生態道德意識,加強生態道德教育。這是最基本的生態道德教育形式。
徵文研討形式
即教育者針對自然環境中的某一方面的問題,要求被教育者採取徵文研討的形式,提高對當前生態的理論認識;或者通過研討的形式,來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達到將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主觀意識的目的。
放映專題實況記錄片形式
該形式即是指教育者利用多媒體、專題片等手段,將環境演變過程向受教育者播放,以視覺和聲覺的形式配以教育內容的獨白,增強生態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這是生態道德教育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有效形式。
實地考察比較形式
這是指讓受教育者到大自然中去實地考察,在考察中體察自然生態美,並感受生態的惡化現象,通過比較讓受教育者從深層次去感悟生態道德教育的緊迫性。實地考察法是最理想的生態道德教育方法。
生態道德教育的途徑
學校教育是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應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內容。課堂是實施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課堂內進行。可以通過各學科教學,一方面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環境科學與環境衛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生態道德教育,培養其生態道德意識,通過課堂生態理論的學習,規範受教育者的生態行為。因此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生態道德教育課程為公共必修課程(在各科教學中灌輸生態道德觀),培養大學生的世界觀,激發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和培養生態道德,讓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生態行為。
加強社會生態道德教育及監督
一方面各級領導要重視,把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績納入考核體系中,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與發展觀,增強在社會實踐中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網路、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態道德教育網站,製作生態道德教育主頁,或者把生態道德教育內容通過各網路、電視、廣播等媒體,以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形成生態道德教育的濃厚氛圍。
重視親職教育中的生態道德教育
開展生態道德教育,親職教育是基礎。家長應該首先重視和掌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視生態道德教育的氛圍,使家庭中每個成員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態道德意識,並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自覺踐行生態道德行為,養成應有的生態道德素質。
制定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
人類維護生態環境離不開法律,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是生態環境道德教育獲得成效的重要保證。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確實有部分人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欲望急速膨脹,喪失道德操守。因此在實施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便迫切需要一種強制約束力來規範公共行為。近年來,我國先後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通過保護環境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讓公眾了解生態方面的相關法規,逐步規範公眾的行為,使之自覺遵守生態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通過宣傳,逐步將環境保護、改善生態、合理利用與節約各種資源的意識和行動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