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

生態破壞

生態破壞(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環境破壞造成的後果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據估計,世界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消失。

造成原因

亂捕濫獵

生態破壞生態破壞

過度採挖珍稀動植物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地區不顧生態的良性循環和超載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進行採挖、捕獵,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和強度,對許多動植物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野人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國的人參產地已經很難找到成片的野人參了。我國許多中草藥,一旦被證實對某種疾病有治療作用,原料植物就會很快被採挖一空。物種的進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物種不可能退化成過去的物種,物種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現。

據國際捕鯨協會報導,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6萬頭鯨被殺(平均每小時3頭),其中俄羅斯和日本的捕鯨數占總捕鯨數的95%。例如藍鯨,是從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它在半個世紀前還有30萬頭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約2000頭;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極為珍稀的動物之一,由於犀牛角的價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黃金還貴,捕殺犀牛的行為加劇,致使黑犀牛的數量已銳減了90%,處於滅絕的邊緣。

據估計,世界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種的15%-20%將會消失,人為因素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來,已知有139種鳥類、110種哺乳動物絕滅了,其中近1/3的物種是在近幾十年中消失的。還有600多種大型動物面臨絕滅的危險。在我國,大約有398種脊椎動物瀕危,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

亂砍濫伐

過度放牧

生態破壞生態破壞

在整個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森林起著重要的樞紐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廣、組成最複雜、結構最完整、生物生產力也最高。森林和環境經過長時期的相互作用和適應,不但推動了自身的生長、繁衍,同時也對周圍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森林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增加濕度、淨化空氣、減弱噪音,與人類的生存發展、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穩態息息相關。可是,人類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對森林進行收割式的採伐。據估計,原來地球上森林面積有76億hm2,森林復蓋率為60%。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億hm,占陸地總面積的28.5%。開發較晚的大陸如北莢,當第一批殖民地到達時,美國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間約有17億hm森林,只剩下0.1億hm。南美的亞馬遜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木材蓄積量占世界總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開始,這片森林就被大規模砍伐。僅1966年-1975年,就毀掉森林1100多萬hm。這片森林大部分處於巴西境內,大肆毀壞亞馬遜林區的後果,使巴西全國的森林復蓋率從80%迅速減少至40%。如果大規模的毀林不加制止,在30年後,亞馬遜地區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帶之一。過度放牧是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態系統中,草作為生產者,為草原上動物的存活提供了物質和能量基礎,也為草原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人類只顧眼前的利益,只求畜牧業的發展,不管草場的承載力,致使草的利用速度大大超過了更新速度,草原生態系統漸漸地衰弱、瓦解,變成了荒漠、沙地。我國天然草場約50億畝,其中,荒漠和荒漠化草原草場為9億畝,高寒草場20億畝,這些草場的產草量很低,需要60-70畝,甚至上百畝才能牧養一隻羊。剩下的20多億畝草場,由乾放牧不合理,已有1/3退化和沙化,還約有10億畝草場因缺水而難於利用。森林和草原是初級生產的承擔者,森林、草原的破壞,不僅減少了固定太陽輻射的總能量,也使異養生物的棲息地受到損壞,以致它們大量逃亡,生命力弱的物種便會滅絕。

毀林造田

過度墾荒,圍湖造田

人口的飛速增長,使糧食短缺成為日益顯著的難題。因此,人類大規模地毀林、毀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開荒、耕作,引起大規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風沙肆虐。恩格斯說過:“莢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我國的榆林地區解放前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場,但是由於毀林開荒,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結果沒有多長時間,就由沙漠生態系統代替了森林生態系統,沙漠淹沒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遷,榆林已經是第三次南遷了。

引進物種

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選擇、淘汰、競爭和適應,形成了與其周圍環境及其他生物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當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侵入另一個生態系統之後,侵入者既有可能夭折,也有可能在沒有天敵制約的環境裡迅速繁殖,使被侵入的生態系統失去穩態而解體。在自然狀態下,由於有沙漠、高山、大海的阻擋,生物很難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生物遷移比過去要容易得多,由此釀成的生物災害在地球上也屢見不鮮。一個著名的例子是:1859年,有個好事者從英國帶了24隻家兔放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中。後來一場大火燒毀了兔籠,倖存的家兔竄入田野。偏巧,澳洲溫和乾燥的氣候和豐富的青草十分適合這些兔子生存,特別是澳洲沒有高等食肉動物,家兔基本上沒有天敵,於是這些倖存者便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澳大利亞有野生兔子40億隻,它們與綿羊爭飼料,嚴重地破壞了草原,給澳大利亞畜牧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誡我們:人類千萬不要盲目地破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相互作用後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穩態,因為一個物種無論是滅絕或是過量繁殖,都會危及與它相關的幾十個物種的生存,進而造成生態系統穩態的破壞。

惡化狀況

生態破壞生態破壞

人類的許多活動都向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環境排放有害物質,造成環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變化也影響環境的質量。

當前,我國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為基本能源的大國。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煤炭占75%以上 。各種預測都認為,這種能源結構至少將維持60年左右,原因是我國油氣貯量有限,而水電 核電價格相對較昂貴。

能源對人類發展的巨大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並不僅僅如此。它也已經和正在給人類帶來 許多麻煩。這主要是由於能源(主要是占總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 境污染。

在人類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範圍有限,加上當時科學技術和經濟不發達,對環 境的損害較小。又由於環境的惡化是積累性的,只有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察覺到它的明顯 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環境的改變並沒有引起人類的特別注意,因此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然而 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由於能源的不合理開 發和利用,致使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全世界每年向大氣中排放幾十億噸甚至幾百億噸 的CO2粉塵及其他有害氣體。這些排放物都主要與能源的利用有關。它給人類 帶來的後果是:由於CO?2等所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變暖,全球性氣候異常,海平面 上升,自然災害增多;隨著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來越嚴重,使生態遭破壞,農業減 產;氯氟烴類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氣臭氧層遭破壞,加之大量粉塵的排放,使癌症發病率增加 ,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必須指出,全球性的環境惡化,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在其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利用當時世 界上廉價的資源(包括能源),不顧後果地向環境瘋狂索取,並排放大量污染物積累的結果。 直到現在,已開發國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資源的主要消費者和CO?2等有害氣體的主要排放者 ,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3/4,他們對世界環境的惡化應負主要責任。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使我國面臨以下兩個突出問題:首先是以煤為主的能源供應意味著 比較低的能源效率;另一個所面臨的就是環境污染問題。由於我國中小企業多,技術工藝落 後,大量煙塵及有害氣體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有關研究報告指出,我國排入大氣 的煙塵90%的SO2和85%的CO2均來自燃煤。因此,煤炭直接燃燒是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 因。

能源的利用,使人類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但卻逐漸惡化了自己的生存環境。人類在謀 求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解決好這一矛盾。

人類改造

惡化的環境惡化的環境

在自然界,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客體都被稱為環境(這裡指自然環境,不包括社會環境)。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環境,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環境, 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的演化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的用人的主觀意志改造環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 統一的辯證關係。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反之,環境的任何改變也直接影響到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與環境是和諧共處的關係。有人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通俗而形象 地喻為“兄弟”關係,人類有事應多和環境“兄弟”商量。

在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上,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盛行過人類中心論。人類中心論把人 捧到自然系統中至高無上的位置,說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過是一 個消極的客體。甚至認為人類在自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而自然在人類面前只有逆來順受。 這種以老大自居的觀點,導致人類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

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 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和第 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取消了。”現實正是如此。人 類在不斷地遭到環境的報復,今天我們正在吞食著人類盲目行為的惡果。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人類應當不斷更 新自己的觀念,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共處。保護環境也就是保護人 類生存的基礎和條件。1972年聯合國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 ,提醒人們保護自己的環境。大會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宣告:“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 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為了在自然界裡取得自由,人類必須利用知識在與自然合 作的情況下,建設一個良好的環境。”

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需要幾倍的時間乃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復,甚至永遠不能復原。 人類為恢復和改善已經惡化的環境,必須做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環境已經向人類亮出了“黃牌”,如再不清醒,就將會被罰出“場”外。到那時,儘管人類為 子孫後代留下數以億計的財富,但由於前人“愚蠢”的行為,毀掉了他們的生存條件,再多 的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各種危害

嚴重的污染嚴重的污染

如果說人口“爆炸”是人類面臨的第一個挑戰,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則是人類面臨的第二個挑戰。

近一個世紀以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幾乎增加了30倍。全世界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約210億噸,使大氣中CO2的濃度由19世紀上半葉的270×10-6增加到1980年的344×10-6。預計 到2030年大氣中CO2的濃度還要增加一倍達到680×10-6。

由於CO2等引起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明顯變暖。科學家預測,到下世紀中葉,地 球表面平均溫度將上升1.5~4.5℃,從而導致南北極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熱膨脹, 就會使世界海平面上升25~100厘米,一些地勢低洼的沿海城市將葬入海底。地球上的許多 平地,如北京、上海、倫敦、紐約等城市全部被淹沒掉。數億沿海居民將被迫遷居。同時地 球變暖將使不少國家和地區乾旱少雨,蟲害增多,農業減產。 此外,全世界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SO2、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也在急劇增加。當大氣中的SO2與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濕空氣即轉化成硫酸與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降雨的pH值低到 5. 6以下(正常為5.6),這種雨稱為酸雨。如果大氣中SO2和氮氧化物濃度很高時,可以使降 雨的pH值低到3左右。

1987年美國大氣保護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美國直接受到酸雨危害的居民達3000萬以上 。由此,美國每年直接損失費用達150億美元之多。歐洲國家被酸雨損害的森林已超過50%。 由於森林的破壞,到2000年世界殘存的物種將下降到現存總數的1/5~1/4,這是一種不可恢 復的生態滅絕。

本世紀以來,全世界酸雨污染範圍日益擴大,酸度也在不斷增加,不論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 國家,其中包括我國在內,酸雨都將日益嚴重。

在我國,SO2等主要來自煤炭的燃燒。據23個省市測定表明,其中21個均發現酸雨,占90% 以上。我國降雨酸度由北向南呈逐漸加重趨勢。長江以南酸雨已是比較普遍的問題,最嚴重 的是西南和華南。在我國的華北、東北和西北過去很少出現酸雨,而今酸雨也在困擾某些地 區。

酸雨使土壤、湖泊、河流水質酸化,使水生生態惡化,危害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長。據統計 ,我國每年有近26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酸雨污染,使糧食作物減產10%左右。僅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四省區,因酸雨危害每年直接經濟損失24.5億元,間接生態效益損失更大。 同時,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嚴重損害古蹟、歷史建築、雕刻、裝飾以及其他重要文化設施 ,由此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

據報導,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億立方米 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專家預測,到2000年全世界通過下水道和工業 管道排放的污水量將達到16000~21000億立方米。由於水質污染導致發病率上升,水生物死 亡。水污染導致的引用水危機正席捲著全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1980年開發中國家約有3/ 5的人很難獲得安全引用水,約有18億人由於引用污染的水受到疾病的威脅。每天約有2.5萬 人死亡與飲用受污染的水有密切關係,開發中國家兒童死亡的4/5歸因於和水有關的疾病。 據 有關專家預測,僅我國每年由於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150億元,如不採取有力措施,我 國1985~2000年15年間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達2735億元。

據1991年統計,我國廢氣年排放量為11.3億標準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為1615萬噸,SO ? 2排放量為1844萬噸,其他有害氣體100萬噸左右。許多城市均超標準數倍。在全球41個城市 參加的大氣總飄浮顆粒物濃度的監測中,我國的北京、上海、瀋陽、廣州、西安五個大城市全部進入前10名的行列。由於污染,城市上空煙霧瀰漫,能見度降低,晴天減少,煙霧日 增多。污染嚴重的本溪市被列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嚴重的大氣污染,直接危害著人民的身體健康。1991年我國人口總死亡率為670/10萬,比 上年增加0.5%。國內外研究表明,癌病與環境因素有一定關係,尤以肺癌與大氣污染最為明 顯。癌症已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城市癌症死亡率為129.9/10萬,中小 城市為104/10萬。而在癌症中以肺癌死亡率最高。肺癌高發區大多集中在工業發展較早、 經濟密度較高、大氣污染較重的地區。其中,大城市為35.2/10萬,中小城市為23.7/10萬 ,分別占癌症死亡的27.1%和22.1%,呈明顯上升趨勢。在農村,癌症死亡率占總死 亡率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呼吸系統疾病是農村地區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大氣污染則是 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誘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300多萬人死於主要由於環境污染造成的癌病。

氟里昂的使用量不斷增加,是導致臭氧減少並出現空洞的原因,臭氧可以吸收200~300納米 的紫外線,從而減少了紫外線對生物(人體)的傷害。人類如果不採取措施保護大氣臭氧層,到 2075年全世界將有1.54億人患皮膚癌,將有1800萬人患白內障,農作物減產7.5%,水產 品將減產25%,材料的損失達47億美元。

全世界由於環境問題造成的難民人數有1300萬人,接近由於政治動亂和戰爭造成的政治難民的人數。

據1982年調查,由於環境污染,我國每年造成的損失近500億元,由於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3 00多億元,兩項加在一起共800多億元。保守估計,到2000年我國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 失每年將達2000億元,約占當年國民收入的1.2%左右。

環境保護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視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認真執行控制人口增長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要增強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藏、森林、水等自然資源,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1979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以後又發布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法規;1997年11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這兩部法律的實施,使我國的環保和節能工作開始 走向法制的軌道。上至國務院,下到各省(市)、地、市、縣都設定了專門機構。許多城市都 把環保和節能列入市長任期目標,全國從事環保和節能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多。為了解決環保 和節能問題,我國逐年增加用於環保和節能的資金投入。各種宣傳機構也都加強了對節能與 環保的宣傳,節能與環保已經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然而,在以解決溫飽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全民族特別是某些領導幹部的節 能 意識與環保意識比較薄弱。節能與環保問題並沒有引起全社會的充分重視,往往是“說起來 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特別是環境保護。因為環境保護需要個人和局部的勞動 力 和資金的投入,而所得效益卻具有全球性和公共社會性。另外,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認識到我 們的生活、生存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甚至發生了危機,當然也就很難理解節約能源與保護 環境多么重要、多么迫切。往往只去追求自身的物質滿足,個人和局部的致富,而對節能與環 保缺乏緊迫感和起碼的責任心。

據測算,節能與開發新能源相比,可節省投資1/3。從建設周期上看節能比開發可縮短周期1/3 ~2/3。因此,不僅見效快,同時還可帶來增加產量、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環境等多方面的效益 。而對於環境,如不注意保護,等污染以後再去治理,那就要增加成倍的資金投入。所以說節 能與環保“利在當代,功蔭後世”。我們必須從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對待這兩項工作。那 種有水快流,車到山前必有路的觀點,勢必導致對子孫後代不負責任的短期行為。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對待節能與環保這個問題上,必須擺正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 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的關係。1992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 只有一個地球--一起關心,共同分享”。這是整個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的各級領導者,在謀劃本地區、本部門、本企業的發展時,同時也應考慮到會給環境 帶來什麼, 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在著手自己的設計和施工時,應考慮把環境放在什麼位置,每位公民都 應顧及到自己的行為給環境帶來的後果。我們不能不考慮未來,去謀求我們這一代人利益的 盲目的發展。發展不僅僅是為當代人提供巨大的物質財富和滿足精神心理的要求,同時也應 當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沒有污染、景觀優美、生態健全、有多種多樣資源(包括能源)可 供利用的高質量的生存環境。這就是準備走向21世紀的地球公民應具有的環境觀和發展觀。

相關內容

日前召開的全省檢察機關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推進會上獲悉,全省檢察機關將繼續集中力量嚴懲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活動,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今年年初,我省檢察機關部署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共立案查辦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案件38件49人,其中大案9件9人,要案2件2人;批准逮捕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117件176人,提起公訴185件274人;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立案23件23人,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理由43件44人;向行政執法部門發出督促履職檢察建議534件,被採納386件。

據介紹,從4月起,省檢察院將連續4個月每月召開一次片區會來推進這項工作,並做好“點”與“面”的統籌,統籌好查辦案件、督促履職等方面的單點突破和全面推進。同時,將把重點放在執法辦案上,重點通過督促履職一批、查辦一批、批捕起訴一批案件來打擊、震懾和預防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提升人民民眾的環保意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