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生命是持續而不曾間斷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積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作者簡介

彭明輝,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現為台灣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 40歲以前閉門讀書;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是影響台灣年輕人的一代精神導師。最喜歡寫的文章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
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動機所教授、台灣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新竹文化協會創會創辦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內容簡介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在講一個明確的主題,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強調生命的延續感和肯定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及心靈的修煉。我們都應該思考,在拚命追求成功與財富的同時,靈魂是否得到了益處,本書提醒我們省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作者以他個人學思兼顧的生命過程與經驗,現身說法而暢談人生哲學,不落窠臼而切中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命課題:諸如生命、死亡、際遇、幸福、財富、價值、意義、愛情、婚姻、學業、職業等等,並賦予積極面對解決問題的正能量指點,堪稱是一部指點人生迷津的寶典秘笈。
針對年輕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與兩難的抉擇,引領他們看到脫出困境的關鍵,以及抉擇的要領。希望年輕人可以走出聯考定終生的淺短視野,以長程的視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與抉擇,走出絕望與焦慮。
“生命是持續而不曾間斷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希望讀者在面對人生時,要能既積極又從容:一邊累積各種能力,讓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長;一邊不時放空自己,讓生命得到呼吸與喘息的空間。

目錄

內地作者序
原台灣版序
第一部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Unit 1:困境與抉擇
Unit 2:不後悔的人生
Unit 3:活著,為了什麼
Unit 4:尋找終身伴侶
Unit 5:財富的意義與迷思
Unit 6:平凡人都可有不凡的價值
第二部 學業、志業與職業
Unit 7:為自己念大學
Unit 8:因應產業變遷的碩士教育
Unit 9:留學的三個理由
Unit 10:職業、興趣與志業
Unit 11:給進退兩難的博士生
Unit 12:壯遊與神遊
第三部 婚禮的祝福
Unit 13:不確定的年代,不確定的愛
Unit 14:怨偶與佳偶(上)
Unit 15:怨偶與佳偶(下)
Unit 16:不婚,不是最壞的選擇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與陷阱
Unit 17:不要當無趣的中年人
Unit 18:只有生命,沒有矛盾
Unit 19: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Unit 20:走出理性與感性的戰爭
Unit 21:30而立,40而不惑

部分內容

第一部  生 命 是 長 期 而 持 續 的 累 積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毋須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如果看得更深遠而透徹,人活著,為的是追求一輩子的幸福,而不僅僅只是起跑點或終點上的輸贏,甚至也不是過程中的輸贏。
贏了,得到一時的快樂;輸了,難免一時的痛苦。但是,在人生絕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的幸福卻跟輸贏無關。只要有了一家人的愛,很多人都可以過得幸福,而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來維繫這難得的幸福。但是,一家人的愛不能只憑運氣或命定的良緣,它更需要當事人的用心經營,以及“愛人”的能力,才有辦法克服彼此成長過程中被潛移默化的文化與價值差異,通過彼此的努力傾聽,才會有真正的尊重與了解,以及在內心痛苦時給予最大的扶持。
“被愛”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沒有“愛人”的能力,就很難長期維繫“被愛”的幸福。而能力要靠長期的累積,不能靠一時的運氣。
欣賞大自然的能力,或者閱讀文學、歷史與欣賞音樂、美術的能力都攸關著我們獨處時能否得到深刻的滿足,也決定了我們對人性與欲望的洞察能力,乃至於看透人生而知所取捨的智慧。沒有這些智慧,再多的名利都無法保證我們可以遠離煩惱與痛苦,而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滿足。
這些能力的累積都無關乎一時的成敗,全憑我們一生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困境與抉擇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聯考或學測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地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譬如,我的兩個孩子成績都沒有到“就算失常也穩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兩個孩子就都不曾在聯考前夕真正地焦慮過。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毋須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廿分,而到附中。發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味著什麼嗎?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仍舊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發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地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發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電機系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電機系的人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電機系的人考得好?仔細比較甲和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中止或增減。”聯考排名只不過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一時的得失悲喜不必縈懷
我常和大學的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斷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發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該得的遲早會得到,不該得的不可能長久保有。我們唯一該關切的是自己真實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所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地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兩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三十二歲才整裝出國念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眼裡看著別人欣羨敬佩的眼光,心裡卻只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曾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剛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傳奇性的人物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只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數篇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其間七年的時間我從未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象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作悲喜。可是對我來講,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里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