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黑斑病

甜瓜黑斑病

黑斑病為甜瓜的重要病害,局部地區發生分布,保護地種植受害較重。一般病株率40%~60%,病害嚴重時均達100%,多數葉片染病枯死,顯著影響甜瓜產量與品質。甜瓜黑斑病可為害生長期成熟衰退的瓜果,也是貯運期的常見病害。

為害症狀

甜瓜黑斑病危害症狀 甜瓜黑斑病危害症狀

甜瓜黑斑病主要發生在甜瓜生長中後期,為害葉片、莖蔓和果實,下部老葉先發病,葉斑近圓形,褐色,具不明顯輪紋。果實染病多發生在日灼或其他病斑上,布滿一層黑色霉狀物,形成果腐。

形態特徵

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稱多隔鏈格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倒棒狀或橢圓形,孢26~53×4.5~7.5微米,30~42×2.5~3微米,多單生,偶成短鏈。菌絲在4~36℃間均能生長,最適溫度為25~31℃,適溫下菌落日生長量0.82厘米。分生孢子在5~40℃間都能萌發,最適溫度範圍15~30℃。5℃4小時萌發率5.5%,10℃時43.0%,25℃時79.5%。孢子萌發以水滴中最好,8小時達88.0%,而100%相對濕度中僅13%。適宜濃度的土壤浸漬液、馬糞液、瓜葉榨出液及蔗糖液對孢子萌發有刺激作用。分生孢子萌發時以基部細胞萌發為主,其次為中部細胞,頂部細胞很少萌發。病菌的菌落有兩種,一種為墨綠色,菌絲中等繁茂;另一種為棕褐色,氣生菌絲繁茂。前一種是主要類型。此菌能很好地利用木糖、麥芽糖、乳糖,但利用菊糖和纖維素能力差。在硫酸銨培養基上能旺盛生長,硝酸鉀、精氨酸、賴氨酸對菌絲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人工接種,此菌可侵染黃瓜、西瓜、籽瓜、番瓜、金瓜、葫蘆、苦瓜等植物。在田間已發現黃瓜、絲瓜有受害植株。

病因現狀

①被害瓜果形成褐色,稍凹陷的圓斑,直徑2~16毫米,外有淡褐色暈環,有時內具輪紋,逐漸擴大變黑,甚至變成不規則形。

②病斑上生黑褐色至黑色的霉狀物,為病原菌的子實體。

③病斑下果肉壞死,呈黑色,海綿狀,與健肉易分離。有的菌還危害葉片,造成葉枯。

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葉組織內外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甘肅河西地區,6月下旬田間開始出現病斑,7月上、中旬病情發展緩慢,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情迅速擴展,達發病高峰。這時正是甜瓜增糖期,發病嚴重時,影響糖分積累。潛育期20~30℃時3~4天,7~17℃時8~9天。病害發生程度與濕度密切相關,東西向栽培的旱塘,北坡面發病重,南坡面發病輕。這是由於夜間露時長短不同造成的。蘭州以西內陸乾旱灌溉區,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低。7~8月常在10~15℃,而瓜類作物生長中後期澆水較多。因此瓜田夜間常有6~8小時露時。早晨露水散失時陽坡面較快,陰坡面較慢,每天相差約1小時以上。因此北坡面發病重。從澆水時間看,開花前澆第一水時發病重,而坐瓜後再澆水時則發病輕。這是由於提早澆水提早結露,以及過早澆水植株前期徒長,組織柔嫩,降低了葉片的抗病力。人工接種,河套蜜瓜、Cinco、w一5、老鐵皮、蜜露原種發病較輕,而73—2、可可奇、黃麻皮、Aranasyokneam等品種高度感病。看來,白蘭瓜系統抗病性較強,哈蜜瓜系統抗病性較弱。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推遲瓜田澆第一水時間,即在坐瓜後待長至核桃大小時澆第一水;清除病殘組織,減少初侵染來源。

(2)種植蜜露原種、河套蜜瓜等抗性較強的品種。

(3)用無病種子,必要時種子可用40%拌種雙200倍液浸種24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也可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

(4)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注意增施磷、鉀肥,以增強寄主抗病力。

(5)棚室甜瓜應抓好生態防治,由於早春定植晝夜溫差大,白天20~25℃,夜間12~15℃,相對濕度高達80%以上,易結露,利於此病的發生和蔓延。應重點調整好棚內溫濕度,尤其是定植初期,悶棚時間不宜過長,防止棚內濕度過大、溫度過高,做到水、火、風有機配合,減緩該病發生蔓延。必要時掌握在發病初期採用粉塵法或煙霧法。①粉塵法,於傍晚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m2/1kg。②煙霧法,於傍晚點燃45%百菌清煙劑,每667m2/200~250克,隔7~9天1次,視病情連續或交替輪換使用。

(6)露地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70%代森錳鋅乾懸粉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藥如能掌握在發病前開始、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可明顯提高防效。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升,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