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長蝽

甘蔗長蝽

昆蟲名,為半翅目,長蝽科。分布在浙江、江西、四川、台灣、福建、廣東等省。寄主:主要為害甘蔗、貴黍,也為害蘆葦等禾本科植物。成、若蟲刺吸葉鞘、葉片的汁液,發生量大時,即株著蟲百餘頭,致受害蔗苗生長發育停滯,葉片黃枯而死。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甘蔗長蝽(圖1) 甘蔗長蝽(圖1)

成蟲雌體長7.5—8.5mm,雄6.5—7.3mm,體黑色,扁筒形,全身被黃色細毛,頭尖,複眼棕黑色,單眼細小。觸角4節。前胸背板寬1.76mm,較扁平。前翅短小,土黃色,具黑斑,膜片上生縱脈4條。足棕紅色。卵長約1.2mm,鮮紅色,少數黃白色,棒狀。末齡若蟲長約6.4mm,前小後寬長棒形,淺棕色。頭、前胸背板、前翅芽黑色,觸角4節,複眼紅色。體背具白斑3個,位於後胸節中央及3、4腹節交界處,3、4腹節中央生小黑斑1個。第6腹節至腹末漆黑色。蟲體腹面第5腹節中央具一個三角形黑斑,第6腹節至腹末黑斑聯在一起。

發生規律

甘蔗長蝽(圖2) 甘蔗長蝽(圖2)

福建、浙江、台灣年生3代,以成蟲和零星末齡若蟲隱蔽在靠近蔗莖基部的枯鞘或蔗莖中部半裂開的青葉鞘、心葉中越冬。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越冬成蟲開始在宿根蔗苗上產卵,3月底以後成蟲出現,此後田間蟲口逐漸增多,進入8月田間蟲量達到高峰,此後至年底蟲口漸下降。秋季溫暖乾燥易發生。成、若蟲平時隱匿在蔗苗心葉或葉鞘、枯鞘里取食或活動,常3—5頭或20一30頭聚集在一個葉鞘里。成蟲喜爬行,受驚擾迅速奔逃,一生可交配多次,把卵產在甘蔗綠色葉鞘內側,成排並列,少則2—3粒,多者8—9粒或20多粒排,雌蟲一生產卵50—10o多粒。成蟲壽命30—30天,雄蟲稍短。日均溫19.4℃卵期約45天,24.1℃23天。若蟲共5齡,日均溫24℃時,若蟲期50天。

防治方法

1、應經常剝除枯鞘和敗葉。

2、5—6月蔗苗高lm左右時,噴灑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2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

甘蔗長蝽

甘蔗長蝽蟲體頭部梯形,喙粗短,末端褐色,複眼黑色,橢圓形。觸角節膝狀鞭節。板具很多粒狀突起鱗毛。鞘翅翅面上生縱行刻點且密生圓形紋間稍隆起紡錘形,數減少、根系縮短、現蕾推遲、蕾鈴數減少、吐絮延遲。在越冬寄主過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後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幾代,到棉田出苗階段產生有翅胎生,遷飛到棉苗繁殖。當苗甘蔗長蝽多而擁擠時,甘蔗長蝽遷飛擴散。晚秋氣溫降低,甘蔗長蝽從遷飛到越冬寄主交尾後產卵過冬。甘蔗長蝽有兩個階段。甘蔗長蝽發生在出苗到現蕾以前,適宜偏低的溫度,氣溫超過時繁殖受到抑制,蟲口迅速下降。甘蔗長蝽主要發生到,繁殖,當平均氣溫蟲口才迅速。甘蔗長蝽口有明顯的而時晴時雨天氣有利於甘蔗長蝽。略被薄蠟粉。頭部觸角短於身體有緣於腹部第。腹部腹管圓形尾片圓形繼續在根莖生活,可營孤生,後代仍然是有翅遷移蚜,部分種類營異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與草本寄主間循序轉換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發生有翅遷移甘蔗長蝽轉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數代,秋末發生有翅的。有翅生出甘蔗長蝽,甘蔗長蝽產卵越冬。多數種類為同寄主全周期,沒有述木本與草本寄主間的轉移,只在同類寄主植物間轉移。甘蔗長蝽有時有翅遷到剛出土的棉苗產生有,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多數種類為同寄主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狀,於植株寬,部粗,向端部漸細,部或端部由許多室組成,每室約植株的甘蔗長蝽過密時,有的長出膜質翅,尋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生有,罕見腹管環狀或缺。尾片圓形。尾板末端圓光滑。甘蔗長蝽感覺圈圓形腹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