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

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

甘肅省城鄉規劃內容: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協調城鄉空間布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居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修訂信息

《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已由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18年7月28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公布,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8年7月28日

條例內容

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

(2009年11月27日甘肅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2018年7月28日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縣城、鎮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
本條例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縣城、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
本條例所稱縣城,包括縣政府所在鎮和已經與該鎮建設發展關係密切的鎮、鄉和村莊。
本條例所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指城市、縣城、鎮的道路、軌道交通、供水、排水、供熱、防洪、消防、電力、電信、燃氣、環衛等基礎設施網路系統和交通樞紐、水源地及其保護區、污水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和無障礙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
第四條城市、縣城、鎮的總體規劃應當服從城鎮體系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應當服從城市、縣城、鎮總體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服從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
第五條省、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自治州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並具體負責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的城鄉規劃編制、實施工作。
城市功能相對獨立的市轄區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按照縣的規劃管理職責具體負責該區域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第二章 規劃的制定

第六條編制城鄉規劃應當根據城市所在區域位置、城市性質、發展目標以及資源承載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協調相關關係,並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作出規定。其中,規定空間管制的強制性要求應當在規劃成果中明確標示並獨立成篇。
省會城市的規劃應當統籌考慮中央在甘及省上單位用地布局和空間安排的需要。縣城、鎮、鄉的規劃要立足縣、鎮、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體現地域特色,並為周邊農村生活、生產提供服務。
第七條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報國務院審批;市、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城鎮體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城市、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鎮人民政府在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指導下組織編制鎮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編制總體規劃前,組織編制單位應當委託相關職能部門或者有關機構對空間發展戰略、人口與建設用地規模、綜合交通、資源環境承載力等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報告需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作為編制規劃的依據。
第八條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
鎮總體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先經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代表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
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報送審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縣城總體規劃或者鎮總體規劃,應當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審議意見和根據審議意見修改規劃的情況一併報送。
第九條鄉、鎮人民政府在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指導下組織編制鄉規劃、村莊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
鄉規劃、村莊規劃應當依據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規模和建設標準。城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宅建設技術導則和圖則,具體確定農宅建設技術標準。
第十條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根據城市、縣城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城市、縣城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鎮人民政府在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指導下根據鎮總體規劃組織編制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其中新增規劃用地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在總體規劃批准後的二年內編制完成。編制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按照尊重土地使用權屬和最佳化用地布局相結合的原則劃分規劃控制地塊。
總體規劃已經確定的強制性內容,以及各地塊的主要用途及兼容性、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容積率、綠地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定等應當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第十一條城市、縣城總體規劃批准後十五日內,應當報省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備案。
城市、縣城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由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根據鎮總體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二條城市、縣城、鎮規劃區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由有關部門會同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並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關程式審批、備案、修改、實施。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包括:總體規劃已經確定的強制性內容,各類基礎設施主幹網路系統布局和規劃規模,基礎設施樞紐工程的用地,需要政府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綠化、歷史街區和重點文物、水體等的保護和控制範圍。
第十三條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和鎮人民政府可以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組織編制重要地塊和舊城區內土地使用權屬複雜地塊的修建性詳細規劃。
規模較小的縣城和鎮,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和鎮人民政府可以依據總體規劃直接組織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並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關程式審批、備案、修改、實施。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和鎮人民政府可以要求駐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單位,依據總體規劃直接編制所在用地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並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關程式審批、備案、修改、實施。
第十四條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等各類園區以及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工礦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其管理機構會同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並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關程式審批、備案、修改、實施。
第十五條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時,備案機關認為上報的規劃存在違反上位規劃和規劃編制技術標準等重大問題的,應當提出修改意見,責令組織編制機關限期修改,並按程式重新報批和備案。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根據規劃編制的需要,向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提供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關規劃以及勘察、測繪、氣象、地震、水文、環境等基礎資料,並保證資料的準確性。
第十七條城鄉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將城鄉規劃草案予以公告,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公告的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城鄉規劃批准並備案後,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在三十日內向社會公布有關成果;其中,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鎮重要地段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永久性公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城鄉規劃成果除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固定場館或者在其官方網站對城鄉規划進行公告、公布。

第三章 規劃的實施

第十八條組織實施城鄉規劃,應當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集約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地下空間,保護各類資源,尊重民眾意願,傳承歷史風貌和體現本地特色。
新區開發,應當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時序,系統配置基礎設施以及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舊區改建,應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合理控制用地使用強度,推動停車場、環衛設施、綠地及文化、體育、公益活動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
第十九條全省建設項目規劃管理實行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竣工驗收合格書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制度。
規劃許可證書的辦理程式、時限及規劃許可附屬檔案的內容、格式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應當出具加蓋本行政機關專用印章和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
第二十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作出規劃許可時,應當在項目建設用地範圍內布局建設項目使用所需的交通、消防通道及其他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確定合理的建築容量、間距和空間關係,保證相鄰權益人的日照、通風、採光、通行、安全以及土地使用等權益。
第二十一條按照國家規定,需要有關部門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設項目,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在報送有關部門批准或者核准前,應當按規定程式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的核發實行分級管理制度:
(一)報國家或者省級有關部門批准、核准的建設項目和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內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逐級提出初審意見,省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二)報城市、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核准的建設項目,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第二十二條在已有用地上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和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經有關部門批准、核准、備案後,建設單位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確定規劃條件後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在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縣級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辦理相應的用地手續。
第二十三條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城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本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制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方案,並將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契約的組成部分。未確定規劃條件的地塊,不得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
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在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契約後,建設單位方可申請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第二十四條轉讓土地進行建設的,應當將土地使用權屬人已經取得的規劃條件作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契約的組成部分。需變更規劃條件和分割土地轉讓的,應當重新申請規劃條件,並將規劃條件作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契約的組成部分。建設單位應當及時將依法變更後的規劃條件報有關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新的土地使用權屬人取得土地使用權後,應當申請換髮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第二十五條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結合建設用地的建設現狀和近期建設規劃,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核定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允許建設的範圍,確定用地性質、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高度、綠地率等規劃條件,作為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法定附屬檔案。建設項目用地所在地區已制定了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規劃條件應當依據修建性詳細規劃提出。
建設單位和勘察設計單位應當以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作為進行工程設計的規劃依據。
第二十六條在規劃區內進行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時,應當提交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等資料;符合條件的,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中應當明確同步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位置和規模及其具體建設時序。
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有關部門不得進行施工許可和房屋預售許可。
第二十七條在城市、縣城、鎮規劃區內確需進行臨時建設的,建設單位和個人應當取得城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關於同意臨時使用土地的檔案,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在不影響城鄉規劃實施的基礎上,依據有關規範標準,提出臨時用地規劃條件,核發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第二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辦理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一)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內的;
(二)影響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實施的;
(三)影響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市容或者其他公共利益的;
(四)侵占公共綠地、水面和廣場、公共停車場等活動場地的;
(五)侵占電力、通信、氣象觀測、防洪保護區或者壓占地下管線的;
(六)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條取得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並完成設計方案的臨時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據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定臨時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核發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臨時建築物、構築物使用期一般不得超過二年;確需延長使用期限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期滿前三十日內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延期,延期只能一次並不得超過一年。
臨時建設期滿,使用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三十日內予以拆除。
第三十條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工程施工完成後,建設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核發該工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竣工規劃驗收。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對建設工程進行規劃驗收和現場核實,核發建設工程竣工規劃驗收合格書。
未取得建設工程竣工規劃驗收合格書的,不得進行建設工程質量驗收備案和房屋產權登記。
第三十一條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建設,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鄉、鎮人民政府同意,轉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定,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不擴大原宅基地面積改造或者建設二層以下農宅的,在村委會協調相鄰權利人關係的基礎上,由個人自主進行。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免費提供農宅建設規劃技術導則。
第三十二條申請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建設單位和個人應當根據建設項目性質提供以下資料:
(一)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項目,應當提供有關部門的批准、核准、備案檔案;
(二)需要占用農用地的建設項目,應當提供農用地轉用的批准檔案;
(三)三層及以上農宅、鄉鎮企業及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項目,應當提供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設計單位完成的建設工程設計方案。
第三十三條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對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工程進行竣工規劃驗收;也可以委託鄉、鎮人民政府進行竣工規劃驗收。
未通過竣工規劃驗收的,不得進行房屋產權登記。
第三十四條建設項目投入使用後,建設單位和個人需要改變規劃許可確定的使用性質的,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規劃許可變更。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的土地兼容性要求的、市政基礎設施不配套的、房屋安全及適用性鑑定不合格的、未取得有利害關係業主同意證明的以及對周邊環境形成污染的建設項目,不得作出規劃變更許可。

第四章 規劃的修改

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總體規劃每三年進行一次評估,鄉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每五年進行一次評估。
評估報告應當具有下列主要內容:
(一)規劃公告情況和公眾意見;
(二)公共服務設施、社會公益設施等基礎設施和住房保障的規劃實施情況;
(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
(四)綠化、交通、環境衛生、公共安全的規劃實施情況。
第三十六條修改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應當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一)修改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規模、發展目標和整體功能布局及規劃區範圍,涉及多項強制性內容調整的,經原批准機關同意,應當按照制定規劃的程式進行;
(二)修改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確定的強制性內容,不影響建設用地規模、發展目標和整體功能布局及規劃區範圍的,應當經原批准機關同意後,進行專題評估,編制修改方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三)修改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的非強制性內容,由組織編制機關在編制下一層次規劃中具體作出修改。
第三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
(一)新編制或者修改的總體規劃對規劃地段有新要求的;
(二)規劃地段內出現新的利害關係,需要通過修改規劃解決的;
(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
(四)經評估確需修改的。
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徵求規劃地段內利害關係人的意見,並向原批准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其同意後方可編制修改方案。因修改規劃給利害關係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第五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城鄉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修改、評估的監督檢查。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對建設工程的實施進行規劃監督。
第三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作出的規劃督察意見、建議,在規定工作日內完善相關規劃工作,並向其作出報告。監督檢查機關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本條例的規定,依法對有關責任人作出處理。
第四十條建設單位或者相關權益人對取得的規劃許可有異議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未取得規劃許可的,可以向作出規劃許可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督察申請,由上一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作出維持原許可或者限期辦理、責令糾正、撤銷行政許可等決定。
第四十一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在其網站、辦公場所或者指定的檔案管理機構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提供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資料;特殊情況需要的,也可以通過主要新聞媒體予以公開。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有權就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查詢,並有權就涉嫌違法的建設活動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舉報或者提出監督建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及時予以受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依據職權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依法組織編制、修改、報批、備案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的;
(二)超越職權、違反程式或者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核發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竣工規劃驗收合格書、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
(三)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未在法定期限核心發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竣工規劃驗收合格書、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
(四)未確定規劃條件或者確定的規劃條件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又未按程式修改規劃的;
(五)未公布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總平面圖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附圖的;
(六)做出的規劃許可違反國家標準、規範的;
(七)發現未取得規劃許可或者違反規劃許可的規定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的行為,不予查處或者接到舉報後不依法處理的。
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依照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向未依照本條例取得選址意見書的建設項目核發建設項目批准、核准檔案的;
(三)未將規劃條件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契約和土地使用權轉讓契約或者改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契約、土地使用權轉讓契約中依法確定的規劃條件的;
(四)向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五)對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建設項目進行施工許可或者房屋預售許可的;
(六)未依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進行施工驗線的。
第四十四條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新建、擴建、改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尚可採取改正措施消除對規劃實施的影響的,限期改正,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無法採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沒收實物或者違法收入,可以並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無法採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建設項目主要指違反城鄉規劃,對城市、縣城、鎮的空間布局、防災能力、交通能力、環境質量形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本條例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修改情況的報告

省人大常委會:
2018年5月29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對《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修訂草案)》分組進行了初次審議。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省政府提請審議的修訂草案,對項目建設中有關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規定所作的修改,符合城鄉規劃法的相關規定和中央有關精神,對於進一步加強我省城鄉規劃管理,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分必要。同時,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會後,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和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常委會法工委會同省住建廳對該條例進行了認真修改,並徵求了省直相關部門和市縣人大常委會的意見。同時,赴定西、天水等地調研查看、了解實情,同當地人大、政府相關部門座談交流、聽取意見。6月中旬,召開專家論證會,就城鄉規劃管理中相關問題進行了評估論證。
7月11日,法制委員會召開會議,對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了逐條審議。現將法制委員會提出的修改意見報告如下:
一、關於城鎮體系規劃和總體規劃報送審批前須經人大審議的問題
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修訂草案第七條第一款內容與城鄉規劃法第十六條規定不相一致。城鄉規劃法第十六條規定,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和鎮總體規劃,在報上一級政府審批前,應當先經本級人大常委會或者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修訂草案第七條第一款只規定省政府組織編制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州政府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報省政府批准,缺少了規劃報批前須經本級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定程式。為了與上位法保持一致,建議將該款修改為“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條第一款)。同時對鎮總體規劃審批前的程式根據上位法的規定作了補充完善,修改為“鎮總體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先經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代表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條第二款)。
二、關於村莊規劃報批前須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同意的問題
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修訂草案第九條第一款內容與城鄉規劃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不相一致。城鄉規劃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修訂草案第九條第一款只規定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但未對其審批進行規定,同時也沒有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的程式性規定。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根據城鄉規劃法將修訂草案第九條第一款修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在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指導下組織編制鄉規劃、村莊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九條第一款)
三、關於上一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是否有權直接作出規劃許可的問題
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修訂草案第三十九條關於下級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未在規定限期內辦理、糾正或者重新辦理的規劃許可,上一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有權直接作出規劃許可的規定,是否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和具有可操作性,需要認真研究和仔細斟酌。法制委員會認為,修訂草案第三十九條的規定,沒有上位法依據,因此刪除了這項規定。(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四十條)
四、關於未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進行工程建設是否給予處罰的問題
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修訂草案第四十三條相關內容與城鄉規劃法第六十四條規定不相符合。城鄉規劃法第六十四條沒有規定對未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進行新建、擴建、改建的行為給予相關處罰,修訂草案第四十三條卻對其作了處罰規定,超越了上位法的範圍,不符合行政處罰法基本精神,因此刪除了這方面的內容。(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四十四條)
此外,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工礦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否也要報經同級人大審議或備案,需要在法規中加以明確。法制委員會認為,修訂草案根據上位法修改後,已經明確總體規劃需經人大審議,控制性詳細規劃需報人大備案,修訂草案第十四條關於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等各類園區以及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工礦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關程式審批、備案、修改、實施的規定中,已經體現和包含了經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或報同級人大常委會備案的精神要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注意把握。
法制委員會已按上述意見提出了《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
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和以上報告是否妥當,請審議。

條例說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政府委託,現就《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關於制定本條例的必要性

1990年4月1日實施的《城市規劃法》和1991年10月25日頒布實施的《甘肅省實施城市規劃法辦法》構建了我省城市規劃管理基本制度,國務院1993年6月29日頒布實施的《集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為農村規劃與建設提供了管理依據。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建立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上的規劃管理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應當統籌城鄉建設和發展,確立科學的規劃體系和嚴格的規劃實施制度,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07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廢止了原來的法律,原《甘肅省實施城市規劃法辦法》失去上位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創新了城鄉規劃制定、實施、修改、監督、法律責任等基本制度,但對各類規劃的關係、編制的要求、批准與備案的具體程式、建設項目的規劃許可條件和時限、州和縣的規劃管理體制等問題,需要結合我省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進一步規定和明確;同時,《城鄉規劃法》也將部分管理內容授權各省制定具體辦法。另外,從《城鄉規劃法》頒布實施一年多的實踐看,我省仍然存在總體規劃編制科學性不足,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滯後,規劃審批階段以建築方案管理代替規劃管理,批後管理缺失,層級監督缺乏有效性等問題,需要通過條例的制定進一步明確責任、落實要求、規定條件、規範程式,以全面提高我省規劃建設的整體質量與水平。

二、關於條例的起草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於2008年1月1日實施。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和要求,全面改進和完善我省城鄉規劃管理體制,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我廳從2008年初即著手起草《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在起草中,我廳就全省規劃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行了廣泛的調研,並先後兩次專題召開廳辦公會議對草案進行了討論,向各市、州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書面徵求了意見,在此基礎上,起草人員反覆進行研究、討論、協調,形成了條例的報審稿,2008年12月正式上報省政府審議。省政府法制辦承辦後,書面徵求了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編辦、蘭州理工大學、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等23個部門和單位以及14個市州政府、合作市政府、臨夏市政府的意見,並在省政府法制網上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09年3月9日省政府法制辦召開由有關院校法學教授、社會律師和省規劃設計院、蘭州市規劃局有關人員參加的專家論證會,並邀請省人大法工委、財經委的同志參加。經多次反覆修改後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2009年5月17日經省人民政府第29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形成了本條例草案。

三、關於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完善和明確了城鄉規劃編制體系

條例明確了城鄉規劃編制體系為:總體規劃應當服從城鎮體系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服從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本條例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增定為法定規劃,並規定不能用控制性詳細規劃代替這類專項規劃,是因為:一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雖然都是用於指導具體的建設活動,但側重點不同,控制性詳細規劃側重於片區的功能管制和強度控制,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需要超越片區,自成體系;二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主要用於規範政府自身的行動行為,而控制性詳細規劃主要用於規範市場行動行為,服務的對象不一樣,相應的規劃內容側重點就不一樣。

(二)健全和完善了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了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方式、內容和程式要求規劃條件是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工程項目具體地塊的規劃要求和依據上位規劃制定的細部規劃,其科學性、全面性直接關係是否能夠落實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但長期以來,規劃主管部門沒有依據已經編制的規劃提出規劃條件甚至不提規劃條件,使得工程設計在沒有規劃約束的基礎上進行,這直接導致了具體建設項目的設計工作從開始就脫離了規劃。另外,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工程設計單位的設計成果審批,不是依據城鄉規劃而是依據國家有關規範、標準進行,使得建設項目只是在點上符合了國家關於規劃、設計管理的最低要求,而城鄉規劃在面上的調控和空間管制的作用沒有得到體現。為了改變我省城鄉規劃管理中的這些現象,本條例規範了以下內容:(1)規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制度,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與規劃條件綁定,規定所有建設項目進行工程設計前應取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規劃條件,以保證規劃的正確實施和減少扯皮、加快規劃審批進程,提高規劃效能。(2)規定“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設項目驗收合格證”是對規劃條件的“核定”和“驗收”,既強調的規劃條件在規劃審批中的重要性,也有效制止規劃審批中的因人而變、因事而變的現象。(3)設定了臨時建設項目規劃審批以及臨時建築的使用期限。(4)根據城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設定了城鄉規劃的批後管理效力,即批後改變使用性質應取得規劃許可。

(三)建立了鄉、村規劃編制和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是在鄉、村規劃編制中,條例規定鄉、村的規劃以簡單適用為目的,規劃應傳承村莊的整體布局,尊重宅院的傳統格局,方便生產生活,體現地域特色,節約用地並控制建築密度,保證鄰里之間的生產生活、通行權、通風權。二是體現了城鄉統籌的理念,要求鎮、鄉規劃確定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模,要為周邊農村生活、生產提供服務,有效保障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三是根據鄉、村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建設項目主要是農民住房和配套公共建築的實際,條例在制定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體現了依據規劃,兼顧質量,程式簡捷,方便農村居民的特點。

(四)強化了城鄉規劃的修改和規劃條件變更的管理

《城鄉規劃法》第七條規定:“經依法批准的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和規劃管理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式不得修改。”從城鄉規劃實施看,我省城鎮屬於投資、項目拉動型城鎮,城鄉規劃如果一成不變,顯然不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關鍵是要按程式修改和變更。為保證城鄉規劃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又保證城鄉規劃的重大目標、格局不變,本條例對城鄉規劃的修改和變更程式作了明確規定。

(五)根據我省實際管理需要,明確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結合我省實際情況提出了“縣城”的概念,這是針對我省許多縣政府所在建制鎮已經與其他鎮區、鄉政府所在地連成一片,需要統一規劃,實施統一規劃管理。

二是設定了自治州和部分市轄區的規劃管理權,這是針對自治州和州轄市都是一級體制機制健全的地方政府,由自治州實施規劃管理,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另外,蘭州的紅古區、白銀的平川區這兩個區與城市的主城區分離,難以集中統一管理,而且長期由於沒有明確的規劃管理職能,又得不到市一級規劃管理部門的有效支持,反而造成他們規劃管理失控,為解決此問題,本條例特別規定了城市功能相對獨立的市轄區可以參照縣具體負責該區域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審議報告

省人大常委會:

2009年7月28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甘肅省城鄉規劃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為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居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該條例是十分必要的,草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從有利於統籌城鄉規劃管理,清除城鄉規劃二元體制出發,突出了我省特點,同時也提出了修改意見,建議作進一步修改後早日出台。會後,根據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和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對條例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徵求了意見。並會同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審查意見以及向社會公開徵求反饋的修改意見、建議,對草案進行了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印送各市、州人大常委會、省直有關部門、常委會立法顧問、立法聯繫點廣泛徵求意見。之後根據各方面提出的修改建議,結合我省城鄉規劃工作實際,對草案再次進行了認真研究和修改。並印送和召集相關專家,進一步作了論證。11月12日,法制委員會召開會議,對草案進行了統一審議。財政經濟委員會及省政府法制辦的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現將法制委員會提出的主要修改意見報告如下:

一、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上位法已有明確規定的不必要重複,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刪去草案第四、第十四、第三十三、第三十九、第四十二條及第九條部分內容。

二、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意見,法制委員會建議將條例草案第四十七條中涉及的名詞界定統一簡化規範後,合併作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的第三條第二、三、四款。

三、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省會蘭州市的總體規劃應當統籌考慮省級機關選址的總體布局,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在草案第七條增加相應內容,即:“城市的規劃應當統籌中央在甘及省上單位用地布局和空間安排的需要。”作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六條第二款。

四、有的同志提出,條例草案對相對獨立的各類大型工礦園區未能納入城鄉規劃範圍,是不適當的,應當增加相關內容。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增加一條,即:“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聚集區等各類園區以及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工礦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其管理機構會同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並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關程式審批、備案、修改、實施。”作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十三條。

五、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作出規劃許可時,應當考慮公共利益和相鄰權益人的利益,法制委員會建議增加相應內容,即:“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作出規劃許可時,應當在項目建設用地範圍內布局建設項目使用所需的交通、消防通道及其他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確定合理的建築間距和建築退距,保證相鄰權益人的日照、通風、採光、通行、安全以及土地使用等權益。”作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十九條;在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即:“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中應當明確同步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位置和規模及其具體建設時序。”

六、有的部門和立法顧問提出,一些特殊地區不應該允許臨時建設項目,法制委員會建議增加一條,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辦理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一)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內;(二)影響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或者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實施的;(三)影響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市容或者其他公共利益的;(四)侵占公共綠地、水面和廣場、公共停車場等公共活動場地的;(五)侵占電力、通信、氣象觀測、防洪保護區或者壓占地下管線的;(六)法律法規禁止的基他情形。”作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二十七條。

七、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城鄉規劃的評估應當規定具體的時限和相關內容,以避免評估的隨意性。法制委員會建議增加相關規定,即:“總體規劃每3年進行一次評估,鄉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每5年進行一次評估。”同時對評估報告的內容作了具體要求,即:“評估報告應當具有下列主要內容:(一)規劃公告情況和公眾意見;(二)公共服務設施、社會公益設施等基礎設施和住房保障的規劃實施情況;(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

(四)綠化、交通、環境衛生、公共安全的規劃實施情況。”(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三十四條)

八、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城鄉規劃實施中,應當加強監督檢查,特別是應當讓所有的人都能了解和監督建設活動,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增加一條,即:“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在其網站、辦公場所或者指定的檔案管理機構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資料;特殊情況需要的,也可以通過主要新聞媒體予以公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有權就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查詢,並有權就涉嫌違法的建設活動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舉報或者提出監督建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及時予以受理。”作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四十條。

此外,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對草案部分條款的邏輯順序作了調整,對個別文字作了相應修改,草案經修改後,內容由原來的四十八條減少為草案二次審議稿的四十四條。

法制委員會認為,草案修改後比較充分的吸收了常委會組成人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及各方面的意見,比較成熟,並按上述意見提出了草案二次審議稿,建議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

草案二次審議稿及審議結果報告,請審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