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布貝母

瓦布貝母

主產於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及相鄰的青海、甘肅、西藏交界地區海拔2600至4500米山坡草叢或陰濕的小灌叢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1. 植物學特性

瓦布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 (S. Y. Tang et S. C. Yue) Z. D. Liu, S. Wang et S.C. Chen

鱗莖扁球狀,直徑可達75cm,外面的鱗片常2枚。營養生長季只長1片基生葉。生殖生長季株高50~2000cm,

可達2875cm,粗可達32.5cm。葉最下面常2枚對生,上面的輪生兼互生;多數葉兩側邊不等長略似鐮形,有的披針狀條形,長7~325cm。寬9~20mm,花初開黃綠色、黃色。內面有或無黑紫色斑點,繼後外面出現紫色或橙色浸染。葉狀苞1~4。花被片倒卵形至矩圓狀倒卵形,長3.5~137.5cm,內輪的主脈近基部內彎成夾角90°的彎折或弧狀。外輪的主脈近基內彎成夾角的140°的弧形。蜜腺長5~8mm。雄蕊花絲長於花葯,花柱裂片長3mm。蒴果長3~125cm,棱上翅寬2mm。花被在子房明顯長大時凋落。花期5~6月;果期7~8月。

2. 生長發育特性

瓦布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緩慢。在種子繁殖生長過程中,種子萌發後依序通過實生苗、營養生長更新、生殖生長更新而發育成熟。種子播種第一年只生長一枚針狀葉(習稱“一根針”),第二年發育為一枚較寬的子葉(習稱“雞舌頭”),此兩年為貝母實生苗階段,鱗莖生長較為緩慢;第三年地上部分為1~2片較寬葉片(習稱“一匹葉”),第四年開始抽莖(習稱“樹兒子”),但一般不開花,此兩年地下鱗莖生長迅速,為貝母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第五年開始發育花莖和花(習稱“燈籠花”)並結實,進行生殖生長更新。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2500-3600米處的山坡。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四川省西北部(北川、黑水、茂縣、松潘)。

主要價值

鱗莖可做藥用。

植物學史

川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是有代表性的名貴川產道地藥材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收載的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 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貝母( 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 F.przewalskiiMaxim.)、梭砂貝母( F. delavayiFranch.)、太白貝母(F.taipaiensisP.)或瓦布貝母( F.unibracteataHsiao et K. C. Hsiavar. wabuensis (S. Y. Tang et S. C.Yue) Z. D. Liu, S. Wang et S. C. Chen)的乾燥鱗莖 。按性狀不同分為“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松貝”和“青貝”主要來源於川貝母、暗紫貝母和甘肅貝母;“爐貝”主要來源於梭砂貝母;栽培品主要來源於瓦布貝母和太白貝母。由於川貝母野生資源日漸稀缺,有關政府部門和科技人員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投入了大量精力對四川省西北部高原的貝母屬( FritillariaL.)植物進行了多學科的全面研究,在瓦布貝母栽培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最早馴化的瓦布貝母人工繁殖種源至今已達第5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