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學院三亞校區

瓊州學院三亞校區,創辦於1977年,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的省屬公辦本科綜合院校,榮獲共青團中央頒發的2010年度“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海南省五四紅旗團委”、“海南省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瓊州學院連續五年獲得,2010年還榮獲“全國高校優秀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三等獎”、“全國關愛女孩志願服務活動優秀組織獎”、“海南省共青團創新獎”等多項榮譽稱號。


伴隨南海濤聲壯大
在美麗的三亞,聳立著一座別具特色、被喻為海南國際旅遊島套用型人才孵化器的高校——瓊州學院
瓊州學院創辦於1977年,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的省屬公辦本科綜合院校,擁有兩大校區——三亞校區和五指山校區。
2008年,隨著省長羅保銘的一聲開工令,三亞校區開工建設,標誌著瓊州學院的辦學空間由五指山向三亞拓展,突破了在五指山辦學空間狹小的瓶頸制約。2009年順利實現主校區向三亞轉移。目前,校園面積由771畝擴大到1522畝,校舍面積由17萬平方米增加到50多萬平方米。一個建築一流、花園式的現代化校園已初見規模。
作為海南中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唯一的一所公辦本科高校,瓊州學院在海南省高等教育布局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前,海南公辦高校絕大部分在省會城市海口,而在中南部公辦本科高校只有瓊州學院一所。這就注定了瓊州學院必然要承擔更多的海南中南部基礎教育師資培育及民族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義務。僅2009年,在培訓辦班方面,全年共舉辦包括全省中、國小教師脫產培訓、中學骨幹教師新課程培訓、中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與提高培訓、中信泰富萬寧公司員工技能培訓在內的各類培訓班 5個,培訓總人數292人。瓊州學院紮根民族地區、服務民族地區、依託民族地區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成為其在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樹一幟的辦學優勢和強項。
創新育人理念培養特色人才
近年來,瓊州學院不斷完善“厚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實行“基本素質+專業能力”(或“系統性+傾向性”)的教育培養模式,學生培養模式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注重理論學習向注重理論與實踐能力並重轉變。學校在2006年、2009年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本科組一等獎,也是海南唯一獲國家一等獎的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2005-2009年,連續五年榮獲“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二是由注重校內轉向校內校外聯合培養轉變。積極探索麵向市場、“訂單式”培養方式,如旅遊管理學院與三亞的高級酒店合作,旅遊管理專業學生每年在畢業前都被各星級酒店提前錄用。各二級學院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徑。三是由主要國內培養開始轉向與國外高校培養相結合的轉變。近幾年來,學校對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教育部10家教育援外基地之一也落戶該校,校際間合作領域不斷拓展。2009年,學校先後與奧地利套用科學大學簽署了本科雙學位教育項目,與歐亞太平洋網簽署了入網協定,與日本東京大學城西大學簽訂了合作意向。同時,學校第一批留學互換生一行4人已於2009年11月12日到達烏克蘭盧甘斯克達拉斯·舍甫琴科民族大學留學,該校的6名互換生也於當年11月19日到達瓊州學院開始了為期半年的留學生活。互換留學生工作的順利進行,標誌著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
服務國際旅遊島建設 創建品牌高校
隨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瓊州學院根據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信息智慧型島、生態省的社會發展戰略,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大膽打破了原有12個教學系和教研室的建制,組建了人文社科學院、旅遊管理學院、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0個二級學院。並按理論與實踐教學自成體系的做法在全校組建九大實驗中心,同時以學科專業建設為核心組建起新的教學與科研創新團隊。
瓊州學院聚集著一大批富有人文情懷和理想追求的教授群體。學校現有教職工9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占60%以上,教授、副教授占專任教師30%以上,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45%以上,聘請外籍教師多名。各學科均有一批教學資質卓越、經驗豐富且教學科研成果顯著的學科帶頭人與中青年學術骨幹,有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省優秀專家津貼的專家、學者多名。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啟動“百名博士”和重點學科人才引進工程,2年內已引進博士50多名和學科帶頭人若干名。聘請瑞典林雪平大學終身教授劉大可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馬勒特教授、北京大學王建國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學科帶頭人或客座教授
隨著一批批德才兼備的名師引進和學校原有教師的重點培養,推動了學校的蓬勃發展。2009年學校已取得了學士學位授予權,已有8門省級精品課程、4支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3個省級籌建重點實驗室。本專科專業從近30個增加到62個,學科專業涵蓋理、工、文、管、法、農等六大學科門類,現有環境科學研究所、食品研究中心、數學與信息科學研究所、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民族研究中心等5個科研機構,2008年12月,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獲批在學校揭牌成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三亞城市節點也獲批在三亞校區設立並已開通。學校將形成以旅遊管理科學為龍頭,民族研究(如黎學)、熱帶生物學、生態環境等學科為特色,漢語言文學等傳統優勢學科與電子信息等新興學科為主體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此外,在與中國音樂學院合作建設“海南民族音樂研究教學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國內高水平大學的合作,特別是加強與中山大學等對口支援學校的合作,藉助外部資源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實現聯合辦碩士生教育,為辦碩士研究生點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目前,生源擴大到全國26個省、市、區的瓊州學院,辦學規模逐年擴大,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從2004年近3000人增加到今年的11000多人。
海浪滔滔,春潮疊涌。歷史把瓊州學院這所年輕的高校推向了新的潮頭。面對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她必將勇立潮頭,去創造一片燦爛輝煌的新天地。
高起點促發展新跨越
——瓊州學院正向新一輪發展目標邁進

今天,5月10日,瓊州學院迎來了其辦學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三亞校區落成慶典。
新校區位於三亞市育才路1號。新校區可容納15000 人,用地規劃面積為751 畝,加上坐落在海南中南部生態環境優美、四季如春的“翡翠山城”——五指山市校區,目前瓊州學院兩大校區的校園面積有1500多畝。
瓊州學院現有教職工9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占60%以上,教授、副教授占專任教師的30%以上,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0%以上,聘請外籍教師多名。各學科均有一批教學資質卓越、經驗豐富且教學科研成果顯著的學科帶頭人與中青年學術骨幹,有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省優秀專家津貼的專家學者多名。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和行業兼職教師聘任,成效顯著。聘請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馬勒特教授、北京大學王建國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學科帶頭人或客座教授。
5月10日舉行慶典,意味著經過瓊院人整整三年的艱苦奮鬥,瓊州學院三亞校區正式落成。這是海南省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是瓊州學院今後成長的新起點。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年,瓊州學院迎來了其發展史上的一個小高潮。2010年12月2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決策——省市共建瓊州學院,開創了海南高校省市共建先河。通過共建瓊州學院,可以為三亞市和海南省中南部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也進一步促進了瓊州學院的改革和發展,不斷提高瓊州學院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使瓊州學院辦學特色更加鮮明,現代化和國際化特徵更加顯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羅保銘省長在共建協定簽訂儀式上指出,建設瓊州學院三亞校區,有利於提升學校的知名度,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
瓊州學院現有11個二級學院,62個本、專科專業,在校生11000多人,生源來自全國26個省區。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創新辦學理念、育人理念,堅持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致力於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近年來,學生榮獲國家級、省級各類比賽大獎多項。在2009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瓊州學院以一等獎一隊、二等獎三隊的傲人成績再次居海南省高校首位。2010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海南賽區)的獲獎情況,該校獲省專業組一等獎2名,非專業組一等獎3名,位列全省高校第二。
最近,在紀念“五四”愛國運動92周年之際,瓊州學院榮獲共青團中央頒發的2010年度“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 “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海南省五四紅旗團委”、“海南省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瓊州學院連續五年獲得,2010年還榮獲“全國高校優秀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三等獎”、“全國關愛女孩志願服務活動優秀組織獎”、“海南省共青團創新獎”等多項榮譽稱號。
2010年11月——12月,教育部決定將首期“開發中國家旅遊管理高級研修班”由瓊州學院舉辦,不僅因為瓊州學院是十個“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教育部看重瓊州學院在旅遊管理培訓方面的實力。來自埃及菲律賓辛巴威肯亞等6個亞洲和非洲英語國家的20名研修班成員參加的高級研修班,旨在促進我國與亞非開發中國家間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幫助亞非開發中國家培訓所需人才。
來到三亞建校區後,瓊州學院積極參加在三亞舉辦的各種國內外重大活動,如博鰲亞洲論壇三亞國際數學論壇,2011世界沙灘排球巡迴賽三亞公開賽、第35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全球總決賽,及金磚五國峰會等重大國事活動召開,都派出大量青年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
兔年春節大年初一至初三,瓊州學院25位志願者到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三亞火車站大東海廣場等遊客聚集的重點區域,為中外遊客提供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獲得了在三亞鳳凰機場考察指導工作的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羅保銘的表揚和中外遊客的一致好評。
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瓊州學院辦學綜合條件不斷改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館藏圖書、教學實驗實踐配置及多媒體等硬體設施均達到國家教育部規定的本科院校辦學標準。學校重視學科專業建設,擁有旅遊管理和動物學兩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建立了一批省、校級 “精品課程”、省級教學團隊與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等,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學校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根灌ROOT IRRIGATION”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非傍軸光束質量研究”居國際先進水平,“挖地雷達反問題的同倫算法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10年獲準國家級、省級立項課題51項,公開出版著作、教材27部,在國內外期刊雜誌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學校重視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的研究,成果豐碩,2008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在我校掛牌成立,
瓊州學院是我省中南部民族地區唯一一所省屬公辦本科院校。辦學30 多年來,瓊州學院累計為國家輸送了3 萬多名各類人才。
從1977年創辦以來,瓊州學院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始終把為民族服務、提高民族素質、加強民族團結和促進民族進步視為歷史的使命,時代的重任,擔負著海南民族地區師資培養、培訓的重任,通過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及為民族師資提供脫產和函授教育,為瓊南地區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學校曾榮獲原國家教育委頒發的:“全國成人高等教育先進學校”和“海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學校已成為海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育的主要基地及民族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搖籃。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南中南部地區各市縣中學教師中,畢業於瓊州學院的教師所占比例約65%,有的學校最高達到78%,在其他行業的畢業生也不少,僅現在任職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崗位就有200 餘人,其中省部級領導幹部5 人。如今,在我省各條戰線,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基層鄉鎮,都有瓊州學院學籍的同志在那裡樂業敬業。在瓊南民族地區的近200 所初級中學,瓊州學院培養的民族師資人員遍及所有的學校。三亞、五指山、白沙保亭等市縣教育局的同志這樣說:沒有瓊州學院就沒有瓊南民族地區的初等教育。
學校辦學堅持突出民族特色,特別是在科研方面十分重視海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研究。2009年建立中國音樂學院——瓊州學院海南民族音樂教學實踐基地。2008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在瓊州學院隆重揭牌成立。海南省社科聯決定與瓊州學院共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以加強對海南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發展問題研究。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周洪晉在講話中表示,選擇在瓊州學院建立民族研究基地,除了學校黨政班子和領導對建設研究基地高度重視外,瓊州學院具有獨特的條件和優勢。在海南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學者對省屬高校近幾年的科研工作進行的首次檢查評估中,專家組認為,瓊州學院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在省屬高校中是領先的,做了不少工作,有大量著作出版和論文發表,成果顯著,希望繼續把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鞏固和發揚,因為這是學校科研的特色。
三十四年的坎坷艱難,三十四年的厚重底蘊,學校創新辦學理念,借力後發優勢,實現了從專科向本科、從師範性向綜合性、從一般本科向套用型本科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轉型。瓊院人認為,套用型本科教育不同於傳統的本科教育,需要對原有的本科教育教學觀念進行更新,套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定位既有別於“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也有別於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大膽改革、全面創新。
學科專業建設是瓊州學院建設與發展永恆的主題,是學校各項建設的核心和與發展的“龍頭”。結合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及學校所在區域的產業,行業結構、發展趨向以及學校現有的條件,瓊州學院未來10年的學科專業發展定位為:以旅遊管理與服務學科專業為龍頭,理、工、文為重點,多學科專業協調發展,重點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套用型學科專業。經過近10年的努力,形成以“國際旅遊;民族文化;信息服務;環境、生態工程與技術;食品科學、生物工程與技術;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六大學科專業平台。
為實現自身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而採用的培養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機制的定型化模式,瓊州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實際敢於和善於從以下方面去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育教學方式。
瓊州學院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出發點,與用人單位(企業、科研機構)有機結合、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不同教學環境和資源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實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有機地融於學生培養過程中,走產學研合作之路。整體最佳化課程體系,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專業知識面,強化能力培養。根據生產一線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構成模組化的課程結構,創新能力培養,形成新的套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
瓊州學院三亞校區2011-2020年總體發展規劃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以“省市共建”為契機,服務民族地區發展和國際旅遊島建設為己任,秉承“育人為本、特色立校、質量興校、人才強校、服務旺校”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走高起點、高標準、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辦學道路,突出人才培養,立足學科專業的內涵建設和結構最佳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實現以套用型本科教育為主的轉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辦學水平在同類院校中位居前列,若干優勢學科專業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處於先進水平。實現套用型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協調發展,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國際化、開放型、特色鮮明的套用型品牌大學初步形成。
未來十年發展任務:
辦學規模實現新突破:到2020年,辦學規模達到20000人,其中本科生16000人左右,留學生2000人左右,各類研究生1000人左右,高職高專1000人左右。
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取得新成效:到2020年,力爭建成8-10個省級重點學科(含重點扶持學科),力爭有1-2個學科達到或接近國家重點學科水平。
形成以“國際旅遊;民族文化;信息服務;環境與生態工程與技術;食品科學、生物工程與技術;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六大學科專業平台。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到2020年,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達到90%以上。
研究生教育取得新進展:以聯合辦學的方式舉辦研究生教育,為學校獨立舉辦研究生教育創造條件。到2020年,研究生教育水平獲得大力提升,碩士點達到30個左右,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學位點達到5個左右,力爭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師資隊伍建設達到新高度:到2020年,引進、培養30名左右學科專業帶頭人、重大項目負責人以及國內外同行認可的專家學者,形成6支以上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師生比達到1:17左右,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具有碩士學位以上教師的比例達到65%以上,“雙語“及外籍教師達到20%;雙師型教師比例穩定在25%左右,各教學團隊基本達到結構最佳化,師資水平達到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
科研建設邁上新台階:到2020年,力爭科研經費達到3000萬元,建成一個國家級人文社科類研究基地,1個國家級理工類研究基地,力爭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達到20項以上,其中2個以上國家級科研獎勵。
國際交流與合作出現新亮點:進一步拓寬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提升中外人才培養合作項目的質量和水平,到2020年,使交換學生人數增長到每年200人左右,留學生教育規模達到2000人左右,來校訪學、交流的外籍專家每年達到20以上,與境外大學合作建立科研平台2-3個,合作開展前沿性科研項目3-5項。
辦學條件明顯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按生均計算,占地面積達到60平方米/生,校舍建築面積達到27-30平方米/生。生均圖書達到100冊,生均科研儀器設備達到7000元;每100名學生配教學用計算機10台以上,多媒體大、中、小教室、實驗室、語音實驗室座位數超越大學標準;各學科專業擁有相對應的校內與校外教學實習、實踐基地,每個二級學院均有直接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實體。重點專業擁有必需的教學實習工廠和生產實習基地。到2020年,基礎設施及教學設施進一步完善,辦學條件的生均要求指標達到大學設定標準的良好以上水平,服務社會水平彰顯。
亮點解讀:
1、學校類型定位:國立、省屬、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開放型、特色鮮明的品牌大學。
層次定位:堅持以套用型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
總體目標定位: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把學校建成國際化、開放型、特色鮮明的套用型本科品牌大學。
2、堅持走套用型本科發展道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與社會服務第一線,培養綜合素質高、學科專業基礎、套用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型人才。
3、人才培養突出其“套用性”,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式辦學模式,以“省市共建”為契機,積極與三亞市有關單位對接,建立校府、校企合作、國際交流合作為平台的開放式人才培養方式,將“套用”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4、結合地方產業、行業,特別是新興市場需求進行資源與學科專業的調整重組,集中力量發展套用性學科、特色學科、優勢專業。以套用性特色學科為發展基點,以優勢專業為成長依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以地方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主要服務的對象,堅持本土化戰略,堅定不移的培育地方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加快科技向地方轉化,最佳化當地資源配置。
5、充分發揮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套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功能,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社會服務項目。通過校府校企聯盟,採用“合作教育”方式,使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完成相關課程學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實行真題真做,學校和企業共同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
6、建立起適應自我的需要的教學系統。一是改變封閉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開放式教學結構;二是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收斂式講授方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結構;三是要從重視教學結果走向重視教學過程,建立全方位調動主體積極性的主體式教學結構。
7、結合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和學校所在區域的產業、行業結構、發展趨向以及學校現有條件,以旅遊管理與服務學科專業為龍頭,理工文為重點,多學科專業協調發展,重點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套用型學科專業,經過10年的努力,形成以“國際旅遊;民族文化;信息服務;環境與生態工程與技術;食品科學、生物工程與技術;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六大學科專業平台。
8、2020年,本科專業總數達到50左右,其中管理學科、理學和工學的普通本科專業覆蓋本學科門類3個以上的一級學科,專科專業控制在10個以內;力爭建成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增至15門左右,獲得1-2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以上獎勵,2-3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9、推進搬遷三亞後五指山校區管理體制與辦學規模的創新,探索實行獨立學院等辦學模式,推行相對獨立自主、靈活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充分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五指山校區的辦學資源。
10、堅持服務民族地區,打造民族品牌,形成優勢。
11、走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之路。把“高水平、有特色”作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主要目標。走個性發展之路,進行錯位發展。把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創新作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切入點;把“點面結合、分類實施、鼓勵交叉”作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基本策略。同時在建設中進行分類實施。
12、以研究能力、教學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提升為重點,著力構建學術研究型、教學科研型和實踐技能型三支教師隊伍,實現學術型教師國際化、教學型教師專業化、實踐型教師技術化。
13、積極承辦各種國際性、地方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或重要文化交流活動,每年舉辦國際性、地區性會議或活動1次以上、全國性會議或活動2次以上。探索設立“三亞國際旅遊文化高端論壇”。
14、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創建網路化、智慧型化校園,創造條件設立虛擬大學,實現教育信息化。
15、堅定不移落實為三亞及少數民族地區服務、為地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以省民族研究基地為平台,強化對民族資源及文化的研究,設定適合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有重點的擴大適合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套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16、努力構建適合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的校內環境。提升“三個體系一個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突出符合產學研合作教育規律的課程設定體系、課程內容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專業測評模式。二是建立適應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的校內實踐實習基地;三是創建校級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四是搭建創新創業平台。
17、建立校外合作教育體系,一是建立校企協作機制;二是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三是建立教育國際化合作機制。
18、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吸引新產業、行業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機制。
19、實施項目驅動戰略。以項目帶動學科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更好地實現教學、科研與行業、產業的對接。
20、以完善“校院兩級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為重點,制定實施學校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方案。
21、積極發揮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的作用,逐年增加對外國友人的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主動爭取教育部支持,在美國等國家創辦“孔子學院”。
22、實施開放辦學發展戰略。不斷拓展與國際院校合作辦學的深度和廣度,整合外事工作資源,實行留學生教育管理與外事工作有機統一。加強對東亞、東南亞和俄羅斯的留學招生宣傳,加快擴大留學生教育規模。加強國際化進程,提升國際化水平。
23、力爭教育部參照國家支持西部高校建設和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在“省市共建”、省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實驗室、碩士點的申報以及獨立學院創辦、中外合作等方面對瓊州學院給予政策傾斜。
24、力爭省委、省政府對瓊州學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現代套用型本科高校特別是重點學科建設、產學合作、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辦學和高層次拔尖人才、高學歷骨幹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才的引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25、力爭三亞市政府在土地資源、校園規劃、科技產業開發、後勤社會化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26、在完善三亞校區建設的基礎上,爭取政府支持和周邊單位的合作,適當擴大征地面積;在明確辦學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科學完成五指山校區的改造規劃,力爭2020年學校校園面積綜述達到200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