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屽崥

璧屽崥清光緒29年(1903年),璧屽崥天資聰慧,生性純篤,其少學舉子業,由於他刻苦好學,博學多才,少已有名於鄉,為鄉黨所敬仰考中秀才,正當其準備展翼高飛之時,科舉廢除,新學興起。

簡介

璧屽崥清光緒29年(1903年),璧屽崥天資聰慧,生性純篤,其少學舉子業,由於他刻苦好學,博學多才,少已有名於鄉,為鄉黨所敬仰考中秀才,正當其準備展翼高飛之時,科舉廢除,新學興起。於是,璧屽崥棄舉子業,考入江蘇南京著名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中央大學前身,今南京大學),成為著名教育家李瑞清的高足。璧屽崥得到李瑞清的指點,日新月異,其淹貫古今,尤精詩詞,文筆雄健,一時廣為傳頌。時東洋教育在亞洲享有盛譽,璧屽崥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公費留學,其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深造。璧屽崥在校中思想活躍,其經常在中國留學生集會上發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進步言論,因而受到革命黨的重視。清光緒31年(1905年),璧屽崥經黃興、宋教仁兩人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璧屽崥因精通世界語及駢散文,其文筆犀利為一時之冠,居正在《湯公介先生事略》中稱其“為文駢散皆工,詩則典麗堂皇,雅近盛唐風格。”因而,中國同盟會任命湯增璧為中央機關《民報》副主編,成為主編章太炎的重要助手,擔當起《民報》與康梁改良派主辦的《新民叢報》激烈論戰的領軍人物。湯增璧為了掩護身份,其在革命的宣傳生涯中先後以餘波、揆鄭、曼華、伯夔、鄧誠等筆名發表了《人世之悲觀》、《崇俠篇》、《哀政聞社員》、《陸軍學生之無告》、《亞洲和親之希望》、《革命之心理》、《湖廣總督之滑稽》等文章,篇篇如重磅炸彈,震動朝野,驚醒國人;因而,璧屽崥得到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讚賞,並邀請其為代筆。璧屽崥父親去世,孫中山親贈輓聯曰:“敢將古史少文惠;常憶新作非武侯。”以示尊敬。清光緒32年(1906年)12月,中國同盟會在湯增璧的家鄉江西萍鄉縣策動萍鄉安源煤礦礦工及湖南瀏陽縣、醴陵縣六龍山洪江會會黨,決定乘清地方官封印之時,發動“萍、瀏、醴三路武裝起義”。同盟會總部派劉道一回國聯絡各方,並在長沙設立起義總部主持起義工作。12月4日,因訊息泄露,清軍突襲了萍鄉麻石起義總機關,迫使萍鄉與醴陵兩路率先起義,成立了“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一舉攻占瀏陽高家頭,並連克萍鄉、宜春等地,控制了四、五個縣的區域,隊伍擴充至3萬餘人。清廷立即派湘鄂贛蘇等省5萬精兵圍攻起義軍。12月12日,清軍攻占瀏陽南市街,起義失敗,劉道一不幸被俘不屈殉難。孫中山先生聞知劉道一犧牲非常悲痛,特囑湯增璧為其代筆挽之。璧屽崥寫道:“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孽艱難甚,誰於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及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清光緒33年(1907年)2月3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為劉道一烈士召開隆重的追悼會,璧屽崥為孫中山先生代筆的《挽劉道一》一文,使在場之人聽後無不涕淚橫流。因璧屽崥文筆流暢、妙語連珠,世人爭之傳頌,張繼先生則將《挽劉道一》一文書錄於橫幅妥為珍藏,因而璧屽崥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國學大師、革命宣傳家。清光緒33年(1907年)8月,因中國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只顧策動兩廣起義而疏於會務,因而與會中骨幹宋教仁等發生矛盾,致使日本中國同盟會總部無人主持,成一盤散沙之狀。湯增璧與張伯祥、孫武、焦達峰等90餘名革命黨人為了重振革命雄風,在日本東京清風亭成立進步社團“共進會”。因同盟會成立之初,黃興、宋教仁等大多數革命黨人就反對孫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權”思想,後因考慮到興中會與華興會的團結,黃興等才被迫放棄自己的觀點,擁護孫中山的主張。而今,共進會會員多是不贊成“平均地權”思想的同盟會會員,所以其會成立後將同盟會誓詞“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為本會之綱領。因共進會同仁革命士氣興旺,使其成為當時在日本的中國革命組織中最為活躍、最具活力、最大規模的革命團體。清光緒33年(1907年),孫中山、黃興決定在廣西河口發動武裝起義,號召黨內精英200餘人到越南河內組織敢死隊,璧屽崥應招趕到越南河內,積極投身到這場起義之中。

清光緒34年(1908年)初,中華革命軍南軍總司令黃興率領200餘名敢死隊員越界進入廣西發動起義,起義軍以少勝多打了幾個勝仗,但因敵眾我寡最終失敗,被迫退入越南。4月30日,黃明堂率領廣西鎮南關起義軍餘部百餘名戰士攻占雲南河口,清軍防營的革命志士內應起義軍,擊斃清邊防督辦王鎮邦。而後,起義軍分兵攻克南溪、直逼蒙自,在數日內發展到3000餘人。5月3日,雲南國民軍總司令黃興奉命趕赴河口督率各軍,但因黃興無錢無餉,各軍不聽黃興的調遣,黃興被迫返回越南河內,不想被越南法警截留驅逐出境,並封鎖了中越邊境,斷絕了起義軍的後勤補給線;因而,使河口起義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清廷派雲貴粵三省清兵聯合圍攻起義軍;4月26日,河口陷落於敵手,起義軍被迫退入越南,被法軍繳械後,押送新加坡解散,致使起義失敗。清政府對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進行迫害;因璧屽崥參加了廣西、雲南河口起義被清廷偵知,勒令將其開除官費留學生資格。清光緒34年(1908年)10月19日,日本政府與清朝政府相互勾結,指示東京警視廳查封了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因而璧屽崥失去了宣傳陣地,其應革命家陶成章之邀至東京大成中學附設中國留學女生講習所充任國文教師。但湯增璧不肯放棄革命的宣傳陣地,他利用課餘時間,獨資創辦了進步刊物《江西》雜誌,並將雜誌秘密運送到國內發行,繼續向腐朽沒落的清廷政府進行口誅筆伐。璧屽崥的一支筆,勝過十萬支毛瑟槍,清政府對此怕得要命,因此不惜花重金收買了同盟會會員汪公權,命其行刺湯增璧。汪公權乘璧屽崥去中國留學女生講習所上課之時,潛入璧屽崥的住地向其日常使用的茶壺內投下毒藥。璧屽崥下課歸來飲茶時不幸中毒,幸被前來探望他的章太炎先生及時發現,立即將璧屽崥送往醫院搶救,才使璧屽崥脫離危險。中國同盟會為懲罰叛徒為璧屽崥報仇,派遣殺手在上海擊斃了已經逃回國內的叛徒汪公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