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吉爾默

一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亞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潮使得吉爾默要求社會改革的願望更為強烈。 一八九九年,她與丈夫和兒子一同返回了澳大利亞。 一九零八年,吉爾默致信給“澳大利亞工人報”,希望該報能夠增設婦女專欄。

瑪麗·吉爾默女爵(Mary Gilmore 1865-1962)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和詩人。她一八六五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新南威爾斯州的考塔瓦拉,在沃加沃加的一所學校里接受了教育。一八八三年,她成為一名國小教師,一乾就是十幾年。
一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亞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潮使得吉爾默要求社會改革的願望更為強烈。她以各種筆名撰寫了許多呼籲進行社會改革的文章。在社會主義烏托邦理想的影響之下,她參加了“新澳洲運動”組織,為該團體的雜誌撰寫文章。一八九五年,她前往巴拉圭,擔任當地一份雜誌的編輯。一八九九年,她與丈夫和兒子一同返回了澳大利亞。
一九零八年,吉爾默致信給“澳大利亞工人報”,希望該報能夠增設婦女專欄。該報總編輯邀請她負責撰寫這一專欄。這一專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吉爾默通過這一專欄呼籲進行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改革,包括婦女選舉權、養老金、兒童福利以及扶貧和公平對待土著人等範圍廣泛的問題。她為這一專欄撰寫文章前後長達二十多年。
與此同時,她發表了一系列的散文和詩集,實現了她要把童年生活的記憶變成傳說講述給世人的願望。一九三七年,作為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她被英帝國封為女爵士,成為澳大利亞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婦女。從此她成為一名更加引人注目的公眾人物,悉尼文學家每年都舉行聚會慶祝她的生日,一些機構以她的名義設立了各種獎學金和獎項,她也經常接受電台的採訪並出席公眾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吉爾默發表的兩首愛國詩篇“不許敵人搶奪我們的果實”和“新加坡”牽動了澳大利亞人的心,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也對這兩首詩大加讚賞。
吉爾默是澳大利亞作家協會的創建人之一,同時她也積極參與了悉尼新聞學院和土著人協會等團體的工作。一九五二年開始直到一九六二年她去世前,她一直為報紙撰寫專欄文章,受到讀者的歡迎。一九六一年,澳大利亞工會為了感謝她對工會運動的支持,在舉行五一節遊行時推舉她為“五月女王”。
吉爾默於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日逝世。三天之後,澳大利亞為她舉行了國葬。這是繼亨利·勞森四十年前受到國葬禮遇以來第一次一位作家獲得了這一殊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