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縮

瑟縮

瑟縮 指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抖動。也指遲緩;遲疑。又是象聲詞。【 例句】: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 驚惶(huáng)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呂氏春秋·古樂》:“民氣 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 宣導之。” 宋 王安石《和錢學士喜雪》:“山鴉瑟縮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歸。” 清 姚燮《賣菜婦》詩:“棉衣已典,無錢不可贖,嬌兒瑟縮抱娘哭。” 魯迅 《野草·秋野》:“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元 揭傒斯《黃鵠山聽雨得清字》詩:“瀟灑松上來,瑟縮花間鳴。

簡述

【 拼音】:sè suō

【 詞義】:指 身體因 寒冷、 受驚等而 蜷縮抖動。

【 同義詞】:瑟縮 例子:《 故鄉》——身上只一件極薄的 棉衣, 渾身瑟縮著;

【英譯】:[cower;curl up with cold]

【 例句】: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 驚惶(huáng)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 魯迅《 風箏》

他 瑟瑟縮縮地走到任天華面前。——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釋義

1. 收縮; 蜷縮。《呂氏春秋·古樂》:“民氣 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 宣導之。” 陳奇猷集釋:“瑟縮猶言收縮。筋骨收縮,故不達。” 宋 王安石《和錢學士喜雪》:“山鴉瑟縮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歸。” 清 姚燮《賣菜婦》詩:“棉衣已典,無錢不可贖,嬌兒瑟縮抱娘哭。” 魯迅 《野草·秋野》:“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2. 遲緩; 遲疑。 唐 牛僧孺《相國崔群家廟碑》:“ 九州歲貢,瑟縮不集。” 明 宋濂《恭跋御賜詩後》:“臣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者三。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

3. 象聲詞。形容 風雨之聲。 宋 蘇軾 《 洞庭春色賦》:“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 元 揭傒斯《黃鵠山聽雨得清字》詩:“瀟灑松上來,瑟縮花間鳴。” 王闓運《到廣州與婦書》:“乳枝磬落,松風瑟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