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爾效應

瑟爾效應

約翰·瑟爾 John Searl 1932年5月2日,約翰·瑟爾 John Roy Robert Searl 出生於英國旺蒂奇(Wantage)的一個貧困的家庭,4歲時離開兄弟姐妹被送到寄養家庭。他從4歲半時就開始有不尋常的夢境,且都是每年出現2次,持續6年之久。在他的夢境中詳盡地顯示了發電機的每一細節,並在他幼小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領悟了這些夢境中的信息之後,約翰·瑟爾在14歲的時候將夢境付諸實現,開始製造第一部瑟爾效應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不需要提供常規燃料的發電機,它包含3個同心圓環,每一個圓環由4種材料組成,固定在一個基座上,每一個圓環周圍都有一些滾筒狀轉子圍繞四周,最裡面有12個轉子,中間層有20個轉子,最外層有32個。

基本信息

瑟爾效應

原理和太極圖的關係

磁鐵之間的這種互相作用力就是此效應的最初原理,這和我們華夏文明的太極有著很深刻的關聯。結合了結構力學,我們將兩塊磁鐵放置在不同的角度會形成電場發電。這就像克萊因瓶在三維空間的結構,投影在二維。

中國的道的思想是自身變易的,表現為一切事物的陰陽相對性質和陰與陽的超越互生上,從克萊因瓶的形象可以看到以陽入陰和陰中生陽的流變過程,從每一個局部看,陰陽是明顯對立的,但從全體看,則沒有陰陽的分別,而是合一的統一。所以中國思想的理念不是固化的美的形式,而是形式流變的自身,形式流變的的固化就是它的死亡,它是流變的美自身,因此太極圖也不是美的形式,雖然從圖形上看它也是美的,它蘊含的是變化的美, 流動的美,是思想的美,因此也就是美的自身,在這個意義上美與善是自身的同一。中國的文化精神充滿了自身的和諧統一,人與天是世間最綜合的陰陽事物,"天人合一"正是這樣一種世間所有事物在自身的變易中超越統一的理念。陰陽之道不是絕對對立的,中國思想也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自身生生不息的超越統一。

真理畢竟是以知識表達的,柏拉圖的知識學說其實不是關於事物的性質與關係的具體知識,而是關於思想與理念的關係的見解,這是很多人誤解他的知識回憶說的原因。柏拉圖所說的回憶其實就是指思想,理念是超驗的存在,它不能被感覺到,也不能被肉眼看到,只有思想(回憶)才能接近它,因此在他看來,知識就是對理念的回憶,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工匠在製造一張床的時候是按照他思想中 (回憶) 的理念進行的,這一點也不奇怪。所以理念雖然是超驗的,但思想可以接近它,柏拉圖的回憶就是這樣一個思想接近理念的過程。理念作為真理的知識是無法最終地把握的,蘇格拉底的形象是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辯論者,他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沒有最終的知識,而只有對知識的追求,辯論和對話就是這樣一個雙方一起探求真知識的過程,因此雖然絕對的知識即理念是達不到的,但在對理念的追求中人們可以分享到理念的陽光,柏拉圖著名的洞穴比喻的真意義正是在這裡。蘇格拉底的辯論和柏拉圖的對話也就是這樣一個無限接近真理的過程。

在中國哲學中, 道的理念表現在世間事物的全體上,陰和陽就是絕對的事物性質,但不是絕對的事物,因此它不是超驗的存在,它實現自己在一切事物上,但唯獨沒有自己的絕對形式——“大相無形”,在任何具體的,局部的事物上都有陰與陽的對立,但沒有絕對的單陰與單陽的存在,它在對立的超越中存在,它因變易而永生,人們在思想中把握它,太極圖和八卦圖就是思想的路標或思想的範式,這是中國哲學即中國思想最本質的特徵。當然作為人類對事物的知識,它有自己的發生、學習、積累的 消化的過程,這是知識在發展和積累中的更新,即知識自身的變易,這才是真正的知識自身——真理,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正是在不斷的學習和追求中才能得道和守道。老子強調柔弱、虛靜、無爭、溪谷等思想,這是指靜態中的流變,是“知其雄”而“守其雌”, 是孕育中的新生,克萊因瓶的的主

體也是陰包陽的瓶(杯)形,沒有陰,陽無從可生,但陽一但產生,陰就不是昔日之陰了,因此形式的流不是反覆舊形式的循環,而是無時不在的更新,但是克萊因瓶作為一種固化了的形式表現不了這一種更高的理念,它只是流變形式死亡的軀殼,因此從西方傳統思想模式出發無法理解莫經烏斯帶簡單中的神秘,更不會導至更高層次的的流變中的更新理念,但是更加抽象的太極圖卻能指導人的思想活化它們,從思想中看到它的流動和更新,這是“大象無形”的變易,是“無為而無不為”把握和孕育,是“中庸”的包容、信念、等待與希望,這些偉大的思想都充分反映在中國古老的文化觀念中:道的超越,易的永恆,“湯之盤銘: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中國思想因自身徹底的超越精神而崇高,這種美常常使人感到內心的顫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作為哲學思想卻有著互補的同一性,這首先充分地表現在莫比烏斯帶、克來因瓶與太極圖的一致性上,從歐氏幾何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平面的兩面性 (陰與陽)是沒區分的意義的,但如果這個面是自身流變的,它就表現出陰陽的兩面屬性,而這種對立在流變又成為一致,這是形式理念的與中國思想一致;另一方面,任何具體的事物都具有普遍的差別性和對立性,也即陰和陽,但世界並不因此分裂而毀滅,世界在自身的變易中成為道的和諧,道在世間一切事物上表現的在超越中的和諧是道自身的絕對和永恆,這是中國思想與西方理念的一致。這兩者就是互補一致的中西思想。只有在這種更高的層次上,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領會整個人類文化的意義。

約翰·瑟爾 John Searl1932年5月2日,約翰·瑟爾 John Roy Robert Searl 出生於英國旺蒂奇(Wantage)的一個貧困的家庭,4歲時離開兄弟姐妹被送到寄養家庭。他從4歲半時就開始有不尋常的夢境,且都是每年出現2次,持續6年之久。在他的夢境中詳盡地顯示了發電機的每一細節,並在他幼小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領悟了這些夢境中的信息之後,約翰·瑟爾在14歲的時候將夢境付諸實現,開始製造第一部瑟爾效應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不需要提供常規燃料的發電機,它包含3個同心圓環,每一個圓環由4種材料組成,固定在一個基座上,每一個圓環周圍都有一些滾筒狀轉子圍繞四周,最裡面有12個轉子,中間層有20個轉子,最外層有32個。

約翰·瑟爾 John Searl是一位天才科學家和發明家,像以前我們說的尼古拉·特斯拉一樣,非常人能企及,他是瑟爾效應發電機(SEG)和反引力飛行器(IGV)的發明人。約翰·瑟爾在去年11月給我們的來信中說,無人駕駛規格的反引力飛行器IGV42已經應空軍的要求準備交付評估。

瑟爾效應發電機(SEG發電機)

在完成第一部瑟爾效應發電機後,年輕的瑟爾在一位年長的友人韋爾斯面前啟動開關,發電機的圓盤和滾筒轉子隨即開始加速,最後竟然使該裝置脫離地心引力的作用,向上飛行並穿透天花板!SEG的飛行能力完全令人始料未及,也激起了這位友人的熱忱,因而贊助瑟爾進一步研發這項裝置。於是約翰開始對機器的飛行能力進行試驗,但在試驗過程中丟失了很多次。後來他將這項裝置緊緊固定在地面上,並開始把SEG所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可以使用的電力,用以供應他家中的電力所需。早在1965年,瑟爾就結合了SEG的技術,製造出反引力的飛行器 (IGV: Inverse Gravity Vehicles),並完成飛行測試。IGV可以製造成任何尺寸,而且半小時內就可以從英國飛抵日本,時速高於19000公里!

據說,自1968年到1972年,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瑟爾都會定期向公眾展示他的發電機和飛碟,瑟爾說他還曾向美軍的職員展示過他的飛碟。

瑟爾教授說SEG發電機還對人體有治療作用,他有一次被熱的油燙傷,由於他家裝有SEG發電機,燙傷痊癒的非常快,只用了14天,且傷口沒有留下疤痕。瑟爾教授將SEG發電機的治療作用歸功與其運作本質,因為它將周圍的負面氣氛轉為正面氣氛。瑟爾教授有一個好朋友,醫生曾告訴他將不久於人世,但瑟爾教授給了他一部SEG發電機,4周后,他的朋友健康就有明顯好轉。

SEG可以驅動任何以電力為動力的裝置,而且幾乎沒有污染,也不必使用我們所熟知的燃料。如果世人採用這項不可思議的技術,那么瑟爾教授送給大家的禮物將是:幾乎無污染的環境、更潔淨的天空、更清澈的河流,大自然將重現欣欣向榮的風貌;我們會擁有更快速、更有效率的陸上交通,以及更安全便捷的空中和太空旅行,所有地球上的居民也將享有便宜、潔淨的永續能源,人們的過敏症狀、疾病也會減少,生病時也將更快痊癒康復,好處不勝枚舉。

對於一種不需要燃料的設備,遭到強烈的反對是不奇怪的。工業界、政府和主流科學家立即將瑟爾教授列為想入非非者。他曾遭受嘲弄和折磨,成為縱火和偷竊的犧牲品,被囚禁,並流落貧困。他的研究和設備都曾被毀壞。但今天約翰·瑟爾仍然倖存於世,繼續他創造奇蹟的使命。

瑟爾教授的公司,太空新科技有限公司(New Space Technology)致力於開發SEG發電機,鑒於SEG目前正處於測試階段,尚未正式生產,瑟爾教授估計SEG發電機的成本大約為3萬2千美元。然而,你只要投資這些錢就夠了,機器運轉後就不需要再投入了。瑟爾教授估計大量生產後,每部機器估價為一千美元左右。瑟爾教授還說,等到他的發電機賺錢以後,他將會製造一部能飛到月球的飛碟。他估計他的飛碟只要1小時就能達到月球,2個月可達到火星。

目前,瑟爾博士的總部設於泰國,而SEG的製造也穩步地進行著。雖然瑟爾效應發電機和反引力飛行器都還沒有準備好公開發表,但他表示:“無論如何,我正致力於為所有人類締造更美好世界的計畫。”一部關於瑟爾教授生平的影片《約翰·瑟爾的故事》(The John Searl Story),也將於2009年1月15日發行,希望能揭示約翰·瑟爾 John Searl神秘發明與一生!

約翰.瑟爾在講解瑟爾效能機的原理

1905年,當26歲的民科(民間科學家)、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三級技術員(相當於助理工程師)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時候,獲得了科學界的猛烈攻擊,慧眼識珠的物理學大師普朗克說,愛因斯坦的理論在全世界只有三個半物理學家能夠明白,於是,1913年,為了支持愛因斯坦,伯樂普朗克將愛因斯坦不拘一格聘任為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力推愛因斯坦當選普魯士科學院院士,還親自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相比之下,約翰.瑟爾卻沒有愛因斯坦那樣幸運,由於英國沒有像普朗克那樣的大師級伯樂,約翰.瑟爾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雖然都超越了偉大的愛因斯坦,可是約翰.瑟爾的物理學理論在全世界連三個半物理學家能夠明白都沒有,約翰瑟爾是像偉大的科學超人、世界UFO科學之父尼古拉.特斯拉那樣,是一個用實踐走在人類科學理論前面的技術超人、偉大的電氣工程師和能工巧匠。 今天,在美國航天局NASA,還有許多約翰.瑟爾的崇拜者在繼續研製可進行無線電遙控的、無人駕駛的、不用燃料和蓄電池的大型碟形航空飛行器。看過覺醒字幕組翻譯的科學電影紀錄片《自由能源發電機—約翰·瑟爾製造浮碟的故事》的人們就會知道,當代目擊到的大多數飛碟其實是由地球人製造的。地球人具有製造飛碟的能力。地球人製造的飛碟與外星飛碟一樣,也能夠在天空中懸停、高速飛行(時速可以超過1.9萬公里)、瞬間加速、不用攜帶燃料和蓄電池、不使用地球上已知的任何一種能源、不使用化學燃燒能量提供動力、不使用蓄電池提供動力、不使用核能提供動力。約翰.瑟爾的浮碟是真正意義上的飛碟,為與外星飛碟相區別,我稱約翰.瑟爾的浮碟為地球飛碟。因此,我稱約翰.瑟爾為地球飛碟之父。

實驗裝置

基本困難在於材料的選擇上和在圓環和滾筒上保持一個必要的磁印格式.為了簡化這個技術, 我們決定使用單個環的設計方案, 也就是只有一組滾筒和一個圓環. 顯然很有必要把靠近軸承附近的滾筒強化, 並且使滾筒保持平衡. 在建議的設計方案中, 我們使用了噴氣軸承來儘可能的降低摩擦帶來的影響.

在能找到的資料[1-4]中, 並沒有清楚的告訴我們怎么建造和磁化一個直徑一米的圓環. 為了做這個圓環, 我們用了多個磁化的稀土磁石片, 磁化時用了1 torr的殘餘感應. 這些磁片都是用常規手段來磁化的, 也就是通過電池供電給環繞的線圈來完成磁化. 之後,這些磁片被組成圓環形,並且用膠水把它們粘在了一個特殊的鐵支架上面, 這樣磁場能量就減少了. 為了製作這個圓環, 我們用了110公斤的釹磁, 而做滾筒則用了115公斤的釹. 沒有用高頻率場磁化來磁化. 我們決定用一個流動矢量 和 圓環與滾筒 的主要磁場方向成90度的 截面-插入磁鐵 來替代[1-5]中提到的印磁技術.

這些截面-插入磁鐵是用處理過的,殘餘磁場1.2T, 並且磁力稍微比其他基本材料大一點點的稀土磁鐵做的. 圖片1和2顯示了固定的圓環1,和滾筒們2的排放方法, 還有 它們相互間通過截面-插入磁鐵的磁力作用而形成的傳動方式. 在固定圓環和滾筒的表面之間,保持有一個1毫米的空氣間隙.

圓環和滾筒都各自被0.8毫米厚的不間斷的銅片包裹著,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層了(翻譯註:不像真正的SEG有4層結構,這裡只有2層). 銅片和滾筒或圓環的磁鐵之間能有直接的電流接觸. 圓環和滾筒內的截面-插入磁鐵們之間的距離是相同的. (翻譯註:圖2中,一個滾筒有12個截面-插入磁鐵). 換句話說, 在圖2里就是t1=t2.

在圖2中的,圓環1和滾筒2之間的參數比例是選好的, 以使得圓環的直徑是滾筒直徑的整數倍,並且要大於等於12倍. 因為圓環和滾筒的周長同樣會是這個比例,所以選擇這個直徑比就可以讓設備中的各部件之間達到 “自鏇磁波共振模式” (magnetic spin wave resonant mode).

整個磁裝置系統的各個部件都被以統一的設計方案裝在了一個鋁製的平台上. 圖3是裝載了單環轉換器的平台的概括圖. 這個平台裝了彈簧和減震器, 並且通過3個支架的支撐,在垂直方向有一定的移動空間. 整個系統只允許最大10毫米的位移, 並且設備的位移會被位移感應器14測量記錄. 所以,在實驗時,平台的瞬間重量變化可以實時測量的到. 整個裝載了磁裝置系統的平台的 初始毛重為350公斤.

圓環1, 是完全固定了的.滾筒2, 被裝在了一個可移動的分離器3上, 滾筒和分離器一起被稱作轉子. 轉機連線在裝置的底部的轉軸4上. 轉子的轉動可以通過這個轉軸傳達(到其他地方). 轉軸的底部是通過一個 摩擦離合器5 連線到一個啟動發動機6上. 啟動發動機是用來啟動轉換器,加速使其達到 自主持續轉動的模式.作為轉換器的主要負載的發電機7,被連線在了底部轉軸上. 帶有裸露核心9的電磁感應器8裝在滾筒的旁邊.

當磁滾筒2,穿過電磁感應器的裸露核心時, 會使電磁感應器8的磁流迴路閉合. 由此在滾筒和感應器之間產生一個電動勢的力(又叫EMF). 這個力直接作用在活性負載10上(由一組總負載為1kw的感應線圈和白熾燈組成). 電磁感應器8上裝了一個固定在支架12上的電動機11. 驅動線圈被用來的平滑的穩定轉子的轉速rpm, 但是轉子的速度是可以用主負荷10來調整的.

為了研究高電壓對轉換器的特性產生的影響, (我們)裝了一個放射性電子定向系統(system for radial electrical polarization). 在轉子的外圍, 有一些電極13被裝在了電磁感應器8之間. 電極到滾筒2有10毫米的距離. 這些電極連線著高壓電, 高壓電的正極連線著固定圓環1, 負極連線著定向電極. 定向電壓能在0-20kv範圍內調節. 在實驗中,(我們)一直都是使用20kv的電壓.

為了以防緊急剎車的需要, (我們)裝了一個普通汽車上的剎車片在轉子的底部軸承4上. 發電機7, 和一系列的開關連線到一個普通的被動電阻負載上. 開關連線著一些普通的電熱水器, 通過開關就可以使得發電機的負載能逐步的從1kw增加到10kw.

在這個用來實驗的轉換器的中心, 有一個油摩擦發熱機15, 準備用來收集多餘的輸出功率(超過10kw後)到熱轉換框上去. 但是因為實際的輸出功率沒有超過7kw, 實驗中並沒有用到它. 電磁感應器連還額外連線著帶有一串總功率為1kw的白熾燈的負載, 以此來促使轉子的轉速完全穩定.

實驗結果

這個磁力-引力 轉換器是建在實驗室地上的3個水泥支柱上. 實驗室天花板的高度是3米, 實驗室的公共工作面積大概為100平米. 除了由鐵和水泥做成的天花板, 緊鄰這個磁裝備系統處有一個發電機和一個電動機. 這些電機含有十幾公斤的鐵,有可能會影響(deform使..殘缺)到裝備的磁場格局.

這個裝置是由電動機帶動並加速轉子的轉動來啟動. 轉子的轉速被平穩的提升, 直到電動機上裝著的電錶顯示出零或者負值時. 電錶的負值說明電路中存在方向電流.(翻譯註:說明裝置已經開始發電了). 這個反向電流在轉速大概550rpm的時候被偵測到了.在轉速200rpm的時候,整個裝置的重量變化能被位移表14測量到. 之後,通過電磁摩擦離合器, 電動機和裝備完全分離. 並且普通的發電機連線到了可變換電阻負荷上. 轉換器的轉子繼續自我加速並且當接近到轉速550rpm的臨界模式時, 裝置的重量發生了迅速的變化.

平台的重量變化 vs 轉速

裝置重量的變化除了取決於轉速的外,還取決於發電機輸出了多少電到負荷去, 還取決於施加的定向高壓. 我們在圖4中看到, 在最大的輸出功率處,也就是6-7kw時, 整個裝置的重量(初始毛重Gi=350kg)變化ΔG達到了35%. 施加超過7kw的負載則會導致轉速的逐步降低並且退出自發模式, 導致轉子最終完全停下來.

平台的淨重Gn可以通過施加高壓電到距離滾筒表面10毫米的定向環形電極上來控制. 當高壓電在20kv以下時(電極是負極), 發電機能提升發電功率到6kw以上,但這並不會影響ΔG ,如果轉速被保持在400rpm以上的話. 這個效應的”緊縮現象”和滯後現象(一種”殘餘感應”)都被觀察到了. 圖4展示了轉換器的加重(+G)和減重(-G)模式 vs 轉子轉速.

局域性的平台重量變化的效應是可以反轉的, 這和轉子轉動的方向有關, 並且反轉的效應有同樣的滯後現象. 順時針的轉動會導致臨界模式發生在550rpm處, 並且產生和引力的矢量方向相反的排斥力. 相對來說, 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則會導致臨界模式發生在600rpm處, 並且產生和引力的矢量方向相同的力. 這兩種模式在達到臨界模式時有50-60rpm的差距. 有必要提到一點, 就是在臨界值550rpm以上的區域很有趣, 但是應為一些原因, 這些區域的相應研究未能實行. 有必要注意的是, 可能還有其他的共振模式適合更高的轉速, 並產生顯著的有用的負荷能力和重量變化. 從理論假設出發來看, 採集的機械能 對 轉換機的磁系統的參數 和 轉子的轉速的依賴性有著非線性的特徵, 並且收穫的效應沒有最最佳化. 從這方面來看, 如何實現功率輸出的最大化,和重量變化的最大化, 和轉換器的能源 來源問題, 在實際套用和科學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對這個測試的轉換器實驗品來說, 因為磁系統是由不同的磁片組成的, 所以機械性的耐久力不足,使得更快的轉速不可行.

圖5詳細的解釋了平台重量 和 輸出到阻力負荷上的功率 對 轉子轉速的依賴性. 圖示包括了定向高壓開啟(圖上方) 和定向高壓關閉(圖下方)模式. 在順時針轉動時, 從啟動到進入自髮狀態需要的時間大概是1.5分鐘.(用來啟動的電動機的功率是2kw, 轉換器的轉軸減少了功率的1/10). 在達到臨界模式時(550rmp), 平台毛重的變化量已經達到+/-30%. 當轉換到共振模式的時候, 轉速迅速提升到590rpm, 並且重量變化達到+/-35%. 這時, 能聽到一個讓人不舒服的高頻轟鳴聲. 在圖5中, 這個點就緊靠臨近點之後.(臨界點在曲線a1傾向時). 在達到590rpm後, 第一步的1kw的電阻負荷連線到了發電機上. 轟鳴聲一度停止了, 轉速減少的很快, ΔG也發生了變化. 當轉速又開始提升時, 第二個負荷又連線上了, 這時轉子轉速穩定在590-595rpm之間. ΔG繼續變化. 負荷以1kw的增量逐步開啟, 直到總負荷6kw. 所有的開啟時間間隔都相同, 並且大概是10-30秒. 12-15分鐘後, 轉速瞬間提升了, 然後達到了完全穩定狀態.

以毫無疑問的可重複性, 這個轉換器在3個月之內進行了超過50次試驗. 應該注意到, 在圖5的曲線轉角處a1,a2,a3,a4,a5, 轉速會加速提升, 如果發電機沒有再增加負荷, 在這些點處轉速就會繼續提升. 需要2倍的負荷來使轉速回到以前的轉速模式.

其他有趣的效應包括, 當轉換器在黑暗的房間工作室, 能在轉換器的轉子周圍觀察到電暈形狀的放電現象. 電暈發出藍-粉色的光, 並且能聞到臭氧的獨特味道. 在圖6中, 電離雲復蓋了圓環和轉子的區域, 因此便呈現環形的形狀.

在轉換器周圍的電暈放電現象

在滾筒表面上的電暈發光背景中, 我們分辨出了一個波形圖像. 在滾筒旁邊有一些更亮的條紋行放電. 這些放電時白-黃色, 但是弧形放電附帶的特有聲音卻聽不到. 在圓環和滾筒表面上完全看不到弧形放電會導致的腐蝕傷害.

前面有一個沒提到的細節就是, 在裝備附近有一些垂直的同心圓磁”牆”. 我們注意到, 並且測量了這個在轉換器周圍15米內的不尋常的永磁場. 俄羅斯產的磁表F4354/1被用來測量這些磁場. 這個磁表用了放置在銅禁止內的霍爾效應感應器(來探測磁場強度)(翻譯註:霍爾效應是磁電效應的一種,這一現象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A.H.Hall,1855—1938)於1879年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構時發現的。當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通過導體時,在導體的垂直於磁場和電流方向的兩個端面之間會出現電勢差,這一現象便是霍爾效應。這個電勢差也被叫做霍爾電勢差。)

一個和裝置中心處於同心圓,並且有著磁場強度逐步遞增0.05T的磁流區域被測量到了. 這些”磁牆”的磁場矢量方向和滾筒的磁場矢量方向是同心圓狀態.這些區域的結構讓我們想起了向水面仍石頭時產生的環形波痕.在這些區域之間,這個能隨身攜帶的磁表沒有探測到非正常磁場. 這些遞增磁場強度的層, 無損耗的分布在離轉換器中心大概15米的距離內, 並且在區域界限外迅速減少. 這些磁牆層的厚度大概是5-6厘米. 各個磁層都有非常尖銳的邊界, 各個磁場的間距大概為50-80厘米, 越往外,間距越大.

我們觀察到了這個磁場的穩定的圖像, 並且在裝置的6米高的上方也有這個磁場.(實驗室的2樓). 在2樓以上, 沒有進行測量. 類似的磁場圖像在實驗室的外面也觀測到了, 它直接通向街道,並在地面上.這些同心圓的牆是嚴格的垂直方向並且沒有能感知到的失真. 圖7是在實驗室中的轉換器和同心磁場的排列示意圖.

實驗布局

我們也在轉換器的周圍發現了反常的降溫現象. 本來實驗室的背景溫度是+22度(+-2度), 我們注意到溫度降低了68度(在轉換器周圍).同樣的降溫現象在同心圓磁牆中也發現了.我們用了普通的酒精溫度計來測量磁牆內的溫度, 溫度計的慣性顯示大概要1.5分鐘. 在這些磁牆中, 我們甚至可以用手感覺並分辨出溫度的變化.(翻譯註: 意思說可以用手感覺溫度來”看”到磁牆). 當把手放到磁牆內, 手馬上感到非常冷. 相似的現象在裝置上方也能觀測到. 比如在實驗室2樓, 儘管實驗室有著鋼筋混凝土的天花板, 並且在實驗室外面也能觀測到.

同心圓磁牆和它附帶的溫度效應在大概200rpm轉速的時候就開始顯示出來了, 並且會隨著轉速的遞增而線性的增強,直到達到臨近模式.沒有進行600rpm轉速以上的測量, 因為我們磁系統會毀壞了.

這一段是關鍵,從現象可以說明是將熱能轉化為了機械能。雖然這似乎違反了熵增原理,但我懷疑在這轉化過程並不是1:1的,很有可能消失的熱能要大於轉化的機械能,就如同裂變和聚變反應中的質量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樣。從總體上而言,熵仍是增加的。

評價

這種東西在大氣圈內應該是非常有用的東西,能夠解決人類能源短缺的問題。但應該無法套用到宇宙航行中,因為無法從宇宙溫度中獲得熱能,宇宙飛船仍然需要自帶能源。

我們所獲取的所有實驗結果都極端異常,需要一些理論上的解釋. 不幸的是, 除了重量變化之外, 在現在的物理學框架下去詮釋實驗結果不能夠解釋所有的觀測到的現象的. 有可能可以把重量變化理解成局域性的引力變化, 或者是反重力排斥作用.(我們)沒有進行直接確認牽引力是否存在的實驗, 但是不管是以上兩種解釋的那種, 都不符合現代物理學的範例.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空間 扭曲考慮進去的話,有可能可以從新考量引力的標準理論了.比如說, 克爾米(Kerr metric)通常用來表述在軸對稱鏇轉體外表的場, 並且正鏇轉和負鏇轉,以及向前的時間方向和向後的時間方向都是有區別的. 檢查一下是不是物理真空是這些現象的能力來源有可能會獲得更好的解釋, 因為馬克思-威爾 應力-能量 的 張量(Maxwell stress-energy tensor) 在轉換器的周圍發生複雜的變化.

從現代物理的角度看, 轉換器磁系統的生電現象和發光現象都不是完全明了.磁牆和熱牆的現象可能可以聯繫到在因感應鏇轉的轉子的變動磁場而產生的磁化等離子附近區域而激發的 阿爾芬的 磁-聲 波 (Alphen’s magnetic-sound waves).有可能,周圍的空氣分子和轉換器發生了能量轉換.目前,對互動機理和能量轉換, 我們還無法給出明確的描述.但是沒有相對論的因素,我們完全沒法給這些現象找一個穩固的物理理論.(翻譯註:意思說不把相對論考慮進去,比如時間-空間等因素,就沒辦法解釋了)

總而言之, 我們要強調的是,我們還根本沒有研究在轉換器周圍必然已經發生的一些生理影響的效應,和一些變種的實時流效應(real time stream effect).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並且從未被研究過的,儘管瑟爾自己有提到過他自己被SEG的輻射治癒過.(翻譯註: 瑟爾說過他曾經被熱油燙傷了臉和脖子, 但2個禮拜就恢復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疤痕, 如果沒有SEG他就毀容了).我們自己的實驗經驗讓我們只能做謹慎的假設,短時間(十幾分鐘)的停留在以6kw功率工作的轉換器旁邊沒能產生能觀測到的影響.這篇論文僅僅是個開始.

相關新聞

發布時間:2011-03-07 16:43:53

NASA的科學家Glen Robertson牽頭的宇宙,推動力及能源高級研究協會 (IASSPES)將宣布一個重大的突破,來自Morningstar Applied Physics, Inc. (Vienna, VA)的Paul Murad, Morgan Boardman 和 John Brandenburg在他們的啟明星能源箱實驗中複製出了俄羅斯的磁能轉換裝置MEC,這一裝置由俄羅斯高溫科學研究機構的科學家Vladimir V. Roschin 和Sergi M. Godin 發明,並作為專利於2004年發表於 Energy ⪻opulsion Systems LLC (Valencia, CA) 。

俄羅斯的'MEC'據說可自給自足,同時提供7千瓦的能量

啟明星小組“在能源箱實驗中發現了關於溫度損耗和離散的磁力牆的相似的現象”,磁力牆包含一系列的圍繞一個磁環的環形轉動磁力圈,這些不同尋常的“磁力牆”以及降溫區域都發生在該裝置附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