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遺址

”《史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五巡郡縣,三次登臨琅琊台。 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曾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廟”和“禮日亭”。 據傳,登游琅琊台者,陸續立龍頭碑72座。

位於膠南市城區西南26公里,琅琊鎮駐地夏河城村東南6.8公里處的琅琊山上。東、南、北三面瀕臨黃海,唯西面連通陸地,有盤山公路直達台頂,山下有公路可連線桃(園)張(家樓)公路通往各地。台陽坡緩,陰坡陡,從東向西逐漸隆起,形成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1.96公里,東低西高、東西走向的多道山樑和主山樑。台基位於主山樑東側,向西過山口與爭高山對峙。台頂部寬闊平敞,周長150餘米,台基(含山體)面積為5.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為183.4米。《山海經》云:“琅琊台在渤海間。蓋海畔有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
琅琊台既是一座具有祭祀功能建築,也是一座具有古觀象功能建築。《五經異義》引《公羊傳》曰:“天子三,諸侯二。天子有靈台以觀天文,有時台以觀四時變化,有囿台以觀鳥獸魚鱉。”《史記·三皇本紀》:“(帝堯)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其民析,鳥獸字微”。《史記·封禪書》:“(齊之八神)八曰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齊景公曾游此。越王勾踐滅吳後北上爭霸,由會稽徙都琅琊,於琅琊台上“起觀台,台周七里,以望東海。”《史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五巡郡縣,三次登臨琅琊台。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登琅琊台,在勾踐築台的基礎上,構建琅琊高台,在台上建造春、夏、秋、冬禮祀四時主的神祠。《水經注》云:“台在城(琅琊郡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處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秦始皇樂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於琅琊山下。所作台,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紀秦功德。”同時,派遣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和百工乘船入海求仙藥。秦二世初即位,遂登台,除禮祀四時主,並復刻詔書於始皇所立刻石旁。其後,漢武帝四次登臨。漢孝宣皇帝、東漢明帝皆曾行幸琅琊,禮祠四時主。北宋大文學家知密州軍州事蘇軾,於神宗九年(1076)登琅琊台考察秦碑,作《書琅琊篆後》跋文,並請友人文勛摹寫刻石文字,連同跋文鐫刻於石,置於諸城超然台上。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曾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廟”和“禮日亭”。清順治年間,諸城知縣程摹刻石南面之迸裂痕,刻“長天一色”四個大字。據傳,登游琅琊台者,陸續立龍頭碑72座。
遺址是一處建築氣勢宏偉的古代高台遺址。琅琊台上秦磚漢瓦的殘磚陶片俯拾皆是;台東側通往“望越樓”的小道旁,曾發現一條用殘破的古代板瓦鋪築的道路;台東、台南和小台三處斷層夯築痕跡清晰可辨;台北坡“御路”旁遺留塔形石砌構築物;爭高山腳下發現兩處築台時深埋地下的排水或供水陶管;台上殘存的變質岩建築料石石塊,研磨精細,紋理美觀。琅琊刻石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出土的秦代“千秋萬歲”和“捲雲紋”瓦當等珍貴文物收藏於膠南市博物館。琅琊台遺址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也是東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1992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